二、湘中一带的民僧风懂

“惟楚有材”——楚人特有的民俗文化心态

前面说过,岳麓书院大门两边挂的一副对联:右联是“惟楚有材”,左联为“于斯为盛”。它的意思是楚地人才多,大都到这里来集中了。⋯准楚有材”夸耀,并不只是见于岳麓书院的门联,而是在两湖民众的口头禅里, 在湖南、湖北许多地方的民间传说故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湖北武汉市武昌区至今还有一条“楚材街”,至于两湖农村的“楚材村”那就更多了,它们的来历都与“惟楚有材”有关。可见,:‘惟楚有材”不是平日无故的侈谈,而是荆楚、湖。湘之地的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心态的反映。它的产生和流播,既体现出楚入的特殊经历及其民族心理素质,同时,又是拥有不少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故事作为坚实基础的。

楚人的特殊经历及其民族心理素质。先秦时期,作为蛮夷的楚族(部族) 由于受到中原一些部族和国家(方国)的歧视,逐渐向南迁移。商代中期, 楚族聚居在湖北荆山一带,成为殷商王朝的方国,却仍然遭到中原人们的冷落;而且,商王朝还时常进攻并掠夺荆山一带。居住在歧山的西伯姬昌准备讨伐商纣王时,楚国“国君”胄熊欣然归附,并得到重用,成为周王朝开国功臣之一,被封为楚子(封建国家第四等爵号)。但是,周成王在歧阳(今陕西歧山县东北)盟会诸侯时,篱熊因爵位低不能与诸侯一道入席,只能负责在会场上安放蓍草(滤酒祭神用的香草)、木牌(用以标明天子和诸侯席次)和看守大庭前的火炬的杂务。鬻熊忍气吞声,沉默寡言。返回楚国之后, 他向文武大臣讲述周王室欺侮他国小位卑,不给席位的情况。从此,他率领臣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如《左传》载述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也就是在荆山一带就地取材制造车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发荒山野林。经过50 多年这样的艰苦奋斗,楚国财富不断增多,疆土不断扩大,一跃成为了江汉一带乃至整个南方诸侯中的霸主。

楚国(及其先民)在穷乡僻野中顽强地求生存,在强邻的夹缝里倔强地图发展,奋斗的时间之长是以数百年计算的(甚至更长一些时期)。正因为如此的特殊经历,故而孕育、炼就了楚民族(部族)的独特的民族心理素质, 那就是:民族至重(“养成了楚人以民族利益为至重至上的心理”)、好胜尚气的脾性十分强烈,表现出来,往往是好战喜斗,尚武精神较为突出。楚国不少史实(如楚康王元年皋舟之战,楚康王三年湛板之战,楚康王五年要令尹子庚出师等)说明了这一点,楚墓中出土的大量兵器亦可证实。

战国末期,楚国被秦国所灭,秦王朝建立后,楚文化的许多特征(如政治制度中的令尹等官制,军事领域里的楚兵器制作,岁时历法中的楚颛顼历等等)不久也就消失了。但是,楚文化中的另一些特征(比如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等)却非常顽强地辗转流存了下来,而且绵延千古。例如上面所说的民族至重、好胜尚气的脾性,具体地体现于“惟楚有材”的民俗文化心态, 在楚故地(主要为两湖)及楚裔系族中仍然如故。为了证实,这里不妨举出两个民间传说为例:

一个是湖北的《楚材街的来历》的传说。这个流传于武汉市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一位河南籍的考官前来湖北贡院主持举人选拔考试,看见牌楼上写着“惟楚有材”四个赫赫大字,心里很不服气,认为楚人太狂妄了。他召集地方上的绅士,出对联给他们对,在场的人都没有对上。考官命人把“惟楚有材”的牌匾取下,送到江边,打算装船带走。见此情景,一个卖菜的急

忙赶到江边、将对联对上了。考官马上又出两副上联,卖菜的略加思索,又把两个下联对得很贴切。考官惊叹:“惟楚有才,惟楚有材!”并归还了匾额,仍然挂到牌楼上。从此,这条贡院街改名为“楚材街”。

另一个是湖南祁东一带流传的《惟楚有才》的传说。清代衡州府举子彭浚上京赶考,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但考官有地区偏见,面试时有意刁难他,讥讽地问彭浚:“湖南地薄,文才如何?”彭浚答道:“五湖有一湖, 五岳有一岳,何谓地薄?湖南学溢洞庭,才华超南岳!”考官借机行起急口令来了:“南岳有多宽?”“盘座八百里”。“透迤多少峰?”“七十二峰”。“哪七十二峰?”彭浚就像开闸放水一样,滔滔不绝地数了 71 峰。考官步步紧逼地追问:“还有一峰呢?”彭一时忘却但当他勾起头一想,顿时开窍, 忙说“勾头峰”(现在雅化为“岣嵝峰”)。皇帝见彭浚学识渊博,记忆非凡,就封他为状元。考官这时仍存有偏见,便用蹊跷的口气祝贺:“独有高才!”彭浚也不硬不软的回答:“大人过奖了,惟楚有才嘛!”考官以为又找到了彭浚的一个岔子,立即启奏皇帝:“俗有‘山东多才’之誉,岂能‘惟楚有才,?请求万岁委派小人前去考查是否确实。否则,就算彭浚浮夸,得取消他的状元资格。”皇帝准奏,考官进入楚地来到衡州。先后考了老、少、妇三人,得到的都只有手势、动作和响声,考官认为全没对上,返京后要取消彭浚的状元资格。然而,彭浚根据考官转述的手势、动作和响声,非常巧妙地把考官出的三副对联的下联“破译”出来了。皇帝听后,龙颜大悦,连连称赞:“妙哉!妙哉!惟楚有才,惟楚有才!”并正式封彭浚为状元。

相距千百里的两个传说,不约而同地反映了楚民族的好胜、机敏的心理素质。“惟楚有材”。是荆楚、湖湘之地共同的,而且是颇为独特的民俗文化心态的产物。

“惟楚有材”既是一种民俗文化心态,同时也是拥有许多客观材料作为依据的。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辞赋,鬻子(即鬻熊)、老子、庄子的著述篇章,以及著名的楚帛画、壁画,干秋赞誉,其才之盛,世人钦佩,毋庸赘述。还有楚庄王的“一鸣惊人”(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问鼎中原”;养由基的“一箭之功”(只一箭就把反叛的敌酋射死, 取得护王卫国的关键性胜利);樊姬(楚庄王妃)的论贤、擂鼓、拯救楚国; 优孟的扮戏讽谏并成为“老郎神”(戏剧表演祖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之交;伍子胥的混出昭关,“吴市吹萧”;莫愁女的清歌倩舞以及殉情汉水⋯⋯他们各自显露出来的才艺、忠贞,辉映史籍、盛传口碑。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革命史上,两湖涌现出了许多卓越的人材,他(她)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出色贡献,更是震惊中外,载誉万世,特别是湖南尤为突出。近人蔡冠洛把清代的 714 位名人作为分类统计,湖南名人计 51 位,占 7·l%,在全国名列第四。尤其是清道光二十年(公元 1840 年)以后,湖南人材群体蔚为奇观,以致史称“中兴将相, 什九湖湘。”其中王夫之(船山),陶澍,郭松焘,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谭嗣同,唐才常等,均为岳麓书院出身。他们都是叱咤风云、名噪中外的显赫人物。南京大学编纂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近代部分,收录名人 7n 人,其中湖南 85 人,占总数的 11.33%。到了现代,湖南涌现出的一大批革命家、军事家和革命者的数量,在全国更是遥遥领先。《中共党史人物简介》一书介绍了 515 位人物,湖南籍的为 89 人,占总人数的 17.30%。胡耀邦同

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60 周年大会上讲话》中列举了 46 位杰出人物,

湖南籍的 16 人,占 34·70%。这些数字表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我国各族人民参加的现代革命斗争中,湖南再一次出现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的极为壮观的局面。正是基于上述史实,所以两湖一带层出不穷地盛传着“惟楚有材”的传说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很少是熟读诗书的举人、状元或者名见经传的要人,方家,而是一些卖菜的、打鱼的或者放鸭的、跑堂的劳苦大众。他们用在辛勤的劳动中积累起来的聪明才智, 在偶然的机遇中表现出来;或是在遭受歧视,欺凌的处境下,以热爱家乡、不畏强暴的强烈情感驱使着他们与挑衅者斗智竟才,终于使骄横的对方不得不承认“惟楚有材”。这说明,“惟楚有材”的民俗文化心态的荆楚、湖湘之地是多么的普遍,是何等的深人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