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胜岳阳楼

岳阳的岳阳楼,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脖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它们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历史悠久,迄今已有 1700 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此处原为

吴将鲁肃的阅兵台,后演变为瞭望敌兵的谯楼。唐开元四年(公元 716 年), 中书令张说扩为楼阁,句名“南楼”,后称“岳阳楼”。宋代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谪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范仲淹撰写了千古名文“岳阳楼记”。

岳阳楼久经沧桑,屡毁屡修。现在看到的岳阳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 年)重修的。整个楼的建筑,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飞檐、

纯木。岳阳楼主楼高 3 层,高达 15 米,中间以 4 根大楠木撑起。再以 12 根

柱作内围,周围绕以 30 根木柱,结为整体。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梁。12 个飞檐,檐牙高啄(似鸟嘴在高空啄食)。屋顶为黄色琉璃瓦,金碧辉悍。三楼的楼顶,貌似古代将军的头盔,别具一番风趣。古籍里载述,岳阳楼“纯木结构,盔式楼顶”。这种古老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

岳阳楼不止建筑精巧,而且还是一集对联、诗文及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先说对联。在一楼厅堂,巨幅屏雕《岳阳楼记》(清代大书法家张照书写) 的两边,各种对联悬于四壁,长的达 100 余字,短的只有 8 个字。其中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湘籍)写的一幅长联是这样的: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楼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向谁领会得来?

这副百多字的巨联,挥洒自如,对伏工整。它的上联道出岳阳楼的特点, 指出它的“奇处”;下联则描绘岳阳楼所处的环境及四周景物。整副对联, 谈古说今,写景抒情,引人逻思,给人启迪。三楼,现代著名史学家刘大年为 80 年代修后的岳阳楼所撰的楹联也引人注目:

鲁肃兵轻,范公文远,万般气象观今日; 滕王歌歇,黄鹤踪杳,十面湖山上此楼。

此外,明代诗人郭祖翼、陈大纲,近代教育家杨怀中等人书写的岳阳楼

楹联也颇值得注意。

次说诗文。历代著名诗人张九龄、孟浩然、李白、社甫、韩愈、白居易、、贾岛、刘禹锡、李商隐、欧阳修、陆游等,都为洞庭湖、岳阳楼的奇伟、绮丽的风光所吸引而先后来游,并且触景抒怀,感物咏志。特别是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可谓千古绝唱: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泪流。

前四句把诗入对岳阳楼的仰慕及岳阳楼所处的地位,抒写得十分酣畅; 后四句则将诗入当时的处境和对国家的忧思,表现得郁抑沉重;两者融合一起,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发人深省,感人肺腑。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不长,全文只有 360 余字,但内蕴博大,哲理精深;且骈散相间,清绮壮美。因而,气势磅礴,音调铿锵;尤其是借景议人,独具匠心。文中精辟地提出宏大的抱负:“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教育。名播遐迩,洛阳纸贵,誉为千古雄文。故后世有人说“楼以文存”,实不为过。

再说民间故事,缘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岳阳楼修建(而且屡毁屡修) 工艺精巧,而且历代人文荟萃,因此,岳阳和洞庭湖畔流传着许多关于岳阳楼的传说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其中关于修建岳阳楼的就分别有鲁班、吕洞宾、张果老等名匠、仙人;关于讲述岳阳楼渊源的,则有《鲁肃阅兵台》、《岳阳楼三个字》等;关于岳阳楼雕屏的,又有《张照题屏》、《真假雕屏》;关于岳阳楼风情的,最出名的自然是《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此外还有《朗吟亭》;如果把岳阳楼附近有关风物的传说故书也算进去的话, 那么,就还有《梅溪桥》、《金鹗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

《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见岳阳楼及有关的传说故事何其多也,展现的风采又是怎样的丰美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