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楚墓、汉墓

战国时期记载山川、土壤、物产贡赋的典籍《禹贡》中说:“长沙,荆州之域,古三苗国也。”足见长沙历史的古老。长沙,地处湘江进入洞庭湖的附近;湘江沿途接纳了潇、蒸、洣、漉(渌)、浏、沩等九条支流(即《禹贡》说的“九江”)。因而,自古以来,长沙一直是部族或诸侯的治所所在地,后来更成为南国名城之一。这里的山川名胜,历史古迹甚多,其中诸如岳麓山,古麓山寺,贾谊故宅,张仲景祠,天心阁,爱晚亭,岳麓书院,以及楚、汉墓群⋯⋯皆负盛誉。这里,只就与楚湘文化传统关系密切的长沙楚墓、汉墓以及岳麓书院分别作些介绍。

先说长沙楚、汉墓。春秋战国及西汉时代,作为南楚要地的长沙,已令人瞩目。政治、经济(如手工业、丝绸、冶金、陶器,漆器等工艺技术)、文化都较发达。其时繁盛的文明,给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不仅表现在千百年来世代流传的屈赋楚辞以及绵延不绝的巫风楚俗等地面上的文化瑰宝,而且也表现于埋在地底下,不断被挖掘出来的楚墓、汉墓里面的许多文物珍奇。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以下简称建国前)的 40 年代初期,曾在长沙子弹库(地名)楚墓中掘出过著名的“楚缯书”。这是一种呈长方形(长约 46 厘米,宽约 38 厘米)的,以毛笔书写与彩墨书画的丝织品(即“缯书”)。

它的中心有两段文字,共计 948 字;四周用朱、绛、青三色绘着神物和树木等图象及解说词。“楚缯书”出土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先后发表出版了不少论文和专著。

先秦时期的帛画,现在知道实物的只有楚国存藏下来的两幅。这两幅稀世珍宝的“楚帛画”,一幅是 1949 年 2 月,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中出土的《人

物龙凤帛画》,另一幅则是 1973 年 5 月,长沙子弹库一号楚墓发掘的《人物御龙帛画》。这两幅名闻遐迩的帛画,不论是布局结构,还是人物勾画(绘女子神态娴雅,画男子则气度从容),都堪称“构思谲怪,立意新奇”,充分表现出“楚国艺术的传统风格”。可以说,这两幅价值连城的帛画是我国“早期国画的双壁”。

汉代帛画,目前保存下来的也不多。从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发掘出来的大

约为 10 幅,它们原来埋藏在长沙(湘)、临沂(鲁)、武威(甘)三地的汉墓中。1972—1974 年,先后在长沙市郊浏阳河畔的马王堆发掘的一号、二号、三号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 3000 余件,绝大多数都保存得完好。二号墓葬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软侯利苍,墓中出上的地形图,绘制技术及其标示的位置均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这些文物先后运抵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被誉为“惊人的发现”。一号墓主为利苍妻,随葬品中有大量的丝织品,品种繁多(包括绢、绮、罗、纱、锦等),技艺高超。其彩绘漆棺,色泽若新;棺面漆绘之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栩栩如生,绘形传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三号墓主是利苍之子,墓中出土有 10 多万字的大批帛书、帛画。帛书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古代哲学、历史以及科学技术诸多方面。经过专家整理,共得 28 种书籍,而且,大部分为早已失传的佚书。至于帛画(一

号墓棺盖上 1 幅,三号墓棺盖、内棺等计 4 幅)里的族幡,则明显上承长沙楚墓《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而来,并且更为完美。因而,具有鲜明的“楚艺术性格”以及极高的中国绘画史的史料价值。

距离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 20 年之后,1993 年春夏间,在长沙市湘江西岸望城坡古坟烷,又掘出西汉长沙王室墓。此墓地占地面积 10000 多平方米,

主墓全长 37 米。墓道与墓室结合处发现一对“偶人”,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最为完整的“偶人”。经专家考证,墓主应为西汉前期吴氏(即吴芮家族)长沙国某一代王后。此王室墓是我国南方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西汉诸侯王墓之一。该墓虽曾在汉、唐之时被盗掘,但现在仍然出土 2000 多件珍贵文物, 其中包括 33 粒金扣饰,23 块玉琼,玉璧(壁体上发现有鎏金痕,这一特殊的饰玉工艺尚属首次发现),以及许多漆器、乐器等。出土的漆器,不但品种繁多,色彩绚丽,而且做工考究,纹饰精细繁缛。此墓出土的三件乐器, 造型优雅别致,为国内罕见。另一件漆器是砚台,堪称稀世珍品。长沙望城坡西汉王室墓的发掘,是继马王堆汉墓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已经列为1993 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它的重大价值随着出土的大量文物及有关资料整理与研究的深入,还将不断被人们所认识。

如前所述,楚墓中的缯书、帛画充分显示出楚国艺术的鲜明性格和传统风味;西汉墓中的帛画、彩绘,则上承楚帛画而来,还表现得更为完美。因此,长沙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发掘出来的楚墓、汉墓、都呈现出浓郁的楚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