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乡人“跳香”

瓦乡人是湘西苗族的支系,居住在武陵山区以麻溪铺为中心的沅陵、沪溪、辰溪、淑浦四县边界,约有 35 万人,是“五溪蛮”的后裔。据《沅陵县志》卷三十七载:“沅陵郡多杂蛮俗,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华不别;其僻处山居者则语言不通,嗜好处处全异,颇与巴渝同俗。”

瓦乡人诸俗中以“跳香”及跳香节最为值得注意。瓦乡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跳香节,举行盛大的跳香活动。关于它的由来,沅陵县麻溪铺一带流传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东汉马援征“五溪蛮”时(约为公元 41 年), 苗兵女首领耿氏娘娘战败,隐在一座庙里。但马援人地生疏,多次遭到伏击和火攻,几乎全军覆灭。马援无奈,只好议和,要耿氏娘娘率军去打南海(苗胞)。耿氏娘娘对朝廷的命令不能违抗,却又不忍残杀自己的同胞,于是, 耿氏娘娘就派人暗地给南海同胞发出联络信号。这种信号只有自己的同胞晓得,汉人却听不懂,这就是瓦乡人的“乡话”。待耿氏娘娘带兵到达南海时, 南海(苗)人早已逃走,剩下的归顺了耿氏娘娘。大军凯旋归来,正好是农历十月初一。为了庆祝胜利,瓦乡人欢乐地跳起了自己最熟悉、最欢快的舞蹈——跳香舞。从那以后,人们就定这一天为“跳香节”。另一说法是:在很久以前,瓦乡人中有一位向老官,抵御外寇有功,班师回朝,皇帝要封他做大官,给他许多金钱财宝,他一概不要,只要求皇帝给他十担小谷,准他返回家乡。向老官回家后,在满山遍野撒下小谷种子,获得了好收成。十月收割时,瓦乡人欢欢喜喜庆祝。第二年,向老官不幸被奸臣害死。瓦乡人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农历十月“跳香”来祭拜,久而久之,瓦乡人就有了十月“跳香”的风俗习惯。显然,前一说法甚早,瓦乡人的母系社会残余依稀可辨(如女头领耿氏“娘娘”,她率军抵抗外侮及保护本部族利益),而后一说法颇后,父系社会(部族头领为男性的向老官)乃至阶级社会痕迹甚为明显。上述两说均保存了“十月年”的习俗,它表明瓦乡人“跳香”(节) 与楚文化有着血缘关系(本部分的“十月年”及苗寨“调年”已有阐述)。

为了欢庆一年的丰收,感谢“天皇上帝”的恩赐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武水、辰水及一些小溪畔的瓦乡人的“跳香”,搞得十分热闹、红火。这一带称神殿为“太”,“跳香”多在“太”(殿)前。参加的人数常为数百人,乃至多达千余。男女均著盛装,欢聚一堂。他(她)们有的头顶天皇上帝像,有的手擎青、黄旗,徒步四五十里甚至百乡里,赶到“太”

(殿)前来参加一年一度的“跳香”。 “跳香”的仪式和程序大致是:先由一位高冠广衫、道人装束的“闹沙”

(巫师)主持请神仪式。“香首”鸣金号众,率众蜂拥“太”前。八人一队, 秩序井然。接着,“闹沙”吹牛角三声,跪在蒲团上,口中念诵:“日吉时良,天地开张,诸神迎进宝华仙殿⋯⋯”尔后,“闹沙”再吹牛角并为前导, 一童子携沙灯前行,参加跳香舞的男女(均为能歌善舞者)限随在后,在锣鼓等乐器伴奏下纷纷翩跹起舞。再后,“闹沙”狂舞一阵,再跪再拜复诵前述谣语,重请天皇上帝、五谷、龙王、收灾女神、收虫女神、骑龙、骑虎诸神,并唱《迎神歌》称之为“娱神”(即诸神降临,与民同乐)。最后,在“太”的中央地下挖出先一年埋下的五谷(稻,苞谷,麦,粟,茶),如果颜色新鲜,即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闹沙”代表神意向众宣告。

瓦乡人除有“跳香”的习俗外,还有安神发牒,摆茶会,吃豆腐酒等习

俗。限于篇幅,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