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州孟姜山

现今提起澧州孟姜山,在国内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然而,几十年前, 在湘鄂川黔世界,在武陵山区,当时一些甚为流行的古老风习(如“还傩”、“渡关”、唱演傩戏等,下节将有介绍)及有关的传说故事(如孟姜女传说, 傩愿菩萨传说等),却是不胫而走、遐迩闻名的。湖南《直隶澧州志》、《澧县志》以及《孟姜山志》等地方志也有载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这里的人们对澧州孟姜山并不陌生。这里只拟简略说说。

澄州设置甚力古老,秦皇、汉高之时已有慈姑县;晋成帝置澧阳县;梁敬帝绍泰元年(公元 555 年)置澧州;隋代置澧阳郡(属江汉沅湘诸郡)治所在澧阳(今浩县附近),其所辖范围东起安乡,西至崇义(今桑植),北至五峰,南到大庸(今张家界)。唐代、宋代、明代,江南西道荆湖北路均置澧州,治所及范围都与隋代相同。清代,湖南直隶澧州的范围有所扩大, 东起南县,西至水定(今张家界市),北至石门,南止大通湖,辖今南县、安乡、澧县、津市市、临澧、石门、慈利、张家界八县市,治所在澄县新州

(今津市新州镇)。

孟姜山,又名嘉山,在今津市市新州镇一里多路,位于澧水之南,洞庭湖边缘。据清代同治六年(公元 1867 年)镌刻的《孟姜山志》卷一“山川志”、卷三“古迹志”载,盂姜山上多松、楸、桢等木,多竹、蕨、薇、杜衡、女萝、葳蕤诸草。山上有孟姜寺(即“贞烈祠”,又称“绿云宫”),祠前峰岩叫“望夫台”,山北为孟姜湖,山南为孟姜谷(今呼“嘉山峪”)。山上的镜石、恨石、绣竹园,相传皆为孟姜女遗迹。

澧州孟姜寺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据《澧州志》卷二十四载:“明嘉靖时知州汪倬,巡抚林大辂命增修,扁其祠曰贞烈,堂日百,尚书李如圭有记⋯⋯ 庙二进六间。州民不时相谒,每岁春秋二仲,官亲至桀。”《孟姜山志》卷一对此祠(寺)建构及习俗有具体记叙,说此祠“前庙后寝,甚合古制。正殿前添构二栋别塑神像⋯⋯神像副祎而坐。每当更衣,以六月六、九月儿日。寺僧先期订请山下年老妇人,至期为神像更易寒暑衣,雨则改择晴日更之。”

关于孟姜女的传闻故事及其在澧州之特点,《孟姜山志·序》说得颇为明白:“⋯⋯去城之役,姜夫(按,指盂姜女丈夫范喜良)与马。故家(嘉) 山之南麓,时登山望之。后闻夫殁,不掸万里之远,往寻夫骨,负骨而返, 病卒同官(按在今陕西西安附近的铜川市)。世人仰其节烈,遂以名山。是山以人名。语转为孟家山⋯⋯(澧州)里俗,蚤(早)起讳梦,孟、梦同音, 但呼家山,又讹‘家山’为‘嘉山’,久而不知其所以讹矣。”这段地方志告诉我们,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或称范喜郎、范七郎)被迫去修筑长城, 她时常爬到家山(嘉山)上面去远眺,后来听说范喜郎在劳役中被折磨死了, 便不远万里寻找夫骨,在哭塌了的长城下面发现夫骨,又把夫骨背在背上, 长途跋涉而返。走到陕西同官的地方,精疲力尽而死。孟姜女虽然未能把范喜郎的尸骨背回澧州家乡,但孟姜女这种坚贞的精神久为世人所敬仰,就把那座山称为孟姜山了,后来又叫孟家山。根据澧州风俗,早晨忌讳说“梦” 子,而“孟”与“梦”同音,于是就叫“家山”;再后,“家山”又讹变成为“嘉山”。值得注意的是,《孟姜山志》载述的关于盂姜女、范喜郎的传闻轶事,与现今津市、澧县一带流传的《范喜郎因祸得福》、《八百里寻夫》、

《孟姜庙的来历》、《孟姜垸》等传说故事大同小异。这表明孟姜女传说在

澧州民间流传的时间已经很久,而且南楚文化色调甚浓。因而拥有众多的群众,并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地位与山海关、苏州等地的孟姜女传说同享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