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色彩

千百年来,作为南楚故地的湖南一带,缘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巫风楚俗一直保存得比较古老、系统、深厚,而它又与稻作文化是有所关联的。因为旧时的稻耕过程,从犁田——下种——栽秧—

—薅田——培育——成熟——收割——贮藏——加工等。整个过程极其艰辛、繁复,而且经历时间长,季节性强,劳动强度大,自然压力和社会压力都很大。以单薄的个体力量、匾乏的生产知识来承受变幻莫测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巨大压力,乃是十分艰难的。于是,世代承袭着的原始信仰、古老宗教、俗信观念就成为了人们“匮缺力量的弥补”。所以,诸如天地崇拜、太阳崇拜、雷公崇拜、土地崇拜、五谷崇拜以及龙图腾、凤图腾、大国腾、竹图腾等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就在楚地民众心灵上长期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也就比起别的地区(如中原等)保存得较为原始、古朴、系统一些。

因此,在潇湘大地,在“芙蓉国里”,尤其是在长期闭塞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巫风楚俗一直盛行。前面说过的“摆手”、“椎牛”以及“还傩”、“渡关”等风俗、礼仪,它们所反映的内容几乎都与各该民族(或各该地区)的族源、民族迁徙及民族心理素质有关,同时又都与农业生产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从文化性质上说,上述诸多民族祀典及其文艺(神话传说、吏诗古歌、歌舞技艺)均属巫文化,并与楚文化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楚文化正是在巫文化的深厚基础上融合了华夏文化而产生的一种生命力强大、色彩绚烂的区域文化。在春秋战国以后并未因楚国灭亡而完全消失,而是在楚裔系族及荆楚故地绵延着、演化着。因此,湖南各民族、各地区流传下来的许多古老风俗习惯和传统民间文艺带着不同程度的楚文化色彩,就是比较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