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佛寺道观

湖南风光秀丽,名山胜水甚多,而且文化发达,古代有名建筑也下少。正像俗语说的“天下名山寺(观)占尽”,因而,自古以来这里的佛寺道观不但数量可观,而且有些甚为值得注意。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内至今可供旅游、观赏的佛寺道观、宝刹禅林,大约有三四十处之多。其中如南岳大庙、祝圣寺、黄庭观均在衡山,古麓山寺、开福寺(均在长沙)、关圣殿(湘潭〕、云门寺(湘乡)、柳子庙(永州)、尤兴寺(沅陵)、夹山寺(石门)、普光寺(张家界)、云麓道观(长沙)、苏仙观(郴州)、舜庙(宁远)、阳升观(攸县)等,都是遐迩闻名的。有些(如舜庙,柳子庙,苏仙观等)。我们已在前面有关的地方分别介绍过,这里还说其中的一部分。

古麓山寺,位于长沙岳麓山半山亭的上面,与白鹤泉相比邻。这座古寺始建于晋武帝太始四年(公元 268 年),原称慧光明寺,后改为麓山寺。在湖南众多的佛寺中,麓山寺要算最古老的一座了。它的门联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不过,缘于历遭兵火灾难,原寺的主体部分早已化为灰烬,只剩下了殿后的一栋藏经楼,因而也就显得十分珍贵。

在古麓山寺,从汉魏至隋唐先后有天台智者大禅师、昙提法师、智谦法师、摩诃衍禅师、首聘法师、慧性禅师等一些高僧相继在此主持、进修或者讲经说法。唐开元十八年(公元 730 年),大书法家李邕撰写了碑记,即著

名的《麓山寺碑》。这块古碑至今仍存。它长方圆顶,长 2.72 米,宽 1.33 米。碑文内容叙述了自晋太始年间创建麓山寺至唐立碑的这段时期内,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弘扬佛法的经过。全文共 1400 余字,文体系用唐代通行的骈体文,词采华茂,字体秀劲。此碑集汉魏碑刻之长,素为书家所珍视。刻工黄仙鹤刻得十分传神。碑文撰写者李邕,曾为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传说刻工黄仙鹤亦为北海的化名;由于文章、书法、刻工均为绝妙,故此碑有“北海三绝”之称。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对“北海三绝”碑观摩之后,特在碑侧题有“襄阳米黻同广惠道人来,元丰庚申元日”十余字。但因年代久远,字迹剥落,故而已不复见。清光绪年间《湖南通志》中载述了此事,指出现在碑侧的米芾题名是按拓本重刻上石的,不是他的原始手迹。

据清康熙年间修撰《岳麓志》载,自唐以后,古麓山寺的兴废情况“多无考”。清康熙十年(公元 1671 年),僧智檀等曾修复此寺,但不久又毁于兵。民国时期也有修葺,但抗战中前殿化为灰烬。1955 年,佛教会又予修葺, 并把原存的寺碑拓本放大,制成一块黑漆金字的大匾,作为正门横额。上书“古麓山寺”,边款是“晋太始四年建,大唐开元十八年李邕书”。1980 年, 湖南省及长沙市有关方面再次对古麓山寺进行修整,恢复了原貌。

古麓山寺经过几度修葺,依稀保留了昔日的面目。门上“古麓山寺”横额赫然耀眼,门外古木参天,浓荫扑地。再前则下临深壑,一片林海,透过树梢方可望见山下的田畴屋宇;门内即为前殿基址,过去为一片瓦砾所在, 现在已经遍植花木。以前殿后曾有双松,据《善化(属长沙)具志》载,此松为六朝时所植,昔人呼谓“关松”,亦称“六朝松”。其中左边一株,苍劲挺拔,树龄在 1700 年以上,为岳麓山植物界的“元老”,老干新枝、纷繁翁郁;右边一株已无,仅存遗址,原树干清代被巨风拔去,现在的系后人所补植。殿后还有两个方池,各深数尺,称为“玉泉”。此为山泉汇流,所以清洌明透。傍玉泉拾级而上可到达藏经阁(即藏经楼)。这是一排砖木结构

的房屋,宽敞明亮。此阁又名“观音阁”,厅堂神龛中置观音像,供人观赏或拜谒。阁内常举办小型书画展览。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用“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描绘古麓山寺殿字的宏大。尽管现在尚未完全恢复它的原貌,但杜甫的诗,李邕的“北海三绝”碑以及“六朝松”,都生动地留下了古麓山寺的历史意义和湖湘胜地之辉泽。

再来说开福寺。开福寺在长沙旧城北门外二里许的地方,背靠着新河与湘江文汇之处——凤嘴,这也是一座有着 1000 多年历史的古刹。宋代洪迈《夷坚志》载述:“潭州(按,即今长沙〕城北开福寺,五代马王所建,殿宇宏丽”。唐末,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后依附于五代之梁,得封为楚王。到唐朝庄宗时,正式获得册命,始建楚国于长沙,系当时在各地割据的十国之一。马殷及其子马希范,都是穷奢极欲、纵情声色的君王,他们在长沙建造了不少的享乐场所,开福寺的修建,后又扩建为会春园、嘉宴堂、拔禊亭等,并在寺旁筑起紫徽山、开辟碧浪湖,即是马殷父子俩挥霍沉缅的历史罪证。

自然,社会上的事象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的。昔日封建统治者专供自己声色寻乐之地,经过历史的沧桑,演变为人民大众娱乐玩赏的场所。开福寺的嬗变,正是如此。宋代政和年间(公元 1111 年之后),民间巧匠张询在开福寺里精雕了一套佛经故事中的转轮藏,结构灵巧,光彩夺目,几个人推着它转,便如风驰电掣,一时传称绝艺,吸引了许多僧俗大众围观。清代嘉庆十一年(公元 1806 年),湖南藩台、著名书法家韩葑,为开福寺的牌坊中门书写了一副对联:“紫微栖凤,碧浪潜龙”八个大字(楷书)。每个字约两尺见方,银钩铁画,挥洒遒劲,刻工也很精到,它们(字与刻)均属文物中之上品。

开福寺在全盛时期,僧徒多至数百。附近依赖寺院为生的百姓也有一两千家,田租庙产甚多,也有过一点慈善事业(如慈儿院之类)。

直到解放以后,这所古刹才回到人民群众手中。这块由人民大众(包括僧俗群众)的心血和智慧凝结的宗教主地,成了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并且开辟为长沙的旅游胜地。

从长沙市旧北门口出城,过古吊桥不远,就会看到一块高大的石砌牌坊, 它就是开福寺的山门。通过山门,便是一个开阔的场地,开福寺的殿宇巍然而立。以往,香烟缭绕,钟磬轻扬,饶有佛寺庄严、神秘气氛。门前一口长塘横亘,只有中间一座拱桥跨渡,作为入寺的通道。这口塘,原称“放生池”, 里面有施主们投放的为数不少的鱼鳖。这些乐得其所、悠然游弋的水生动物, 倒是成了游客们尽情观赏的对象,不失为寺中一个景观。

走过门首红墙,便是三重宝殿。前殿为“三圣殿”,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世智菩萨——佛教称之为“西方三圣”。正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法身高大,金碧辉煌。最有特色的还是佛祖身旁的 18 尊较大的罗汉;靠左右两

侧,还有 500 尊较小的罗汉。这些大大小小罗汉们,或喜或怒,或善或狞, 各具一态,栩栩如生。后殿供的是毗那佛。楼上则是极其珍贵的藏经。正殿的丹墀中,还豢养了四只极大的老乌龟,它们每天听到梆声,就会爬出来就食,十分有趣。

更为有趣的似乎还不在此,而在于开福寺内外的动静悬殊、夭壤之别上面。寺内,僧侣信徒(兼及前来崇奉佛教的善男信女)众多,香火旺盛;每当斋醮之期,更是四方云集,使这座古色古香、经声喃喃的庙宇,有“世外

桃源”和旷古遗风之余味。而寺外,现今却是宽阔的马路(离长沙湘江二号公路桥不远)和林立的烟囱,一片繁华和腾飞的景象。寺内外形成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

南岳衡山不但是我国五岳中风景最秀丽的地方(素有“五岳独秀”之说), 而且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久享“东南亚佛教圣地”的盛誉。南岳山上山下,寺观林立,高僧辈出。解放前夕,这里有寺庙 65 处,庵观 52 处,

现存 36 处。其中列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扩单位的有南岳大庙、祝圣寺、福

严寺、南台寺、藏经殿、祝融殿、黄庭观、忠烈祠等 8 处,尤以南岳大庙最具代表性。

南岳大庙(以下简称“大庙”)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 725 年),

以后累有重建扩建。现今大庙力清光绪八年(公元 1882 年)重建,共分九进: 棂星门、盘龙亭、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和北后门。其中嘉应门、御碑亭和寝宫等,尚保存宋明时代的建筑构件。千百年来,南岳大庙为僧俗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广大游客游览的胜地。

大庙供奉的正神是南岳圣帝。南岳圣帝是什么样的神呢?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引《云筵七签》:“⋯⋯南岳衡山君领仙七万七百人, 南岳君服朱党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龙,从群官。” 从此神的服饰、色调来看,显然是尚火崇赤的南方之神,似即炎帝或祝融—

—火神,从五行来说,南岳位于南方,南方属丙丁,正是火神职司的范围, 也是完全符合的。但在唐代以前,一直被人们笼统地称为“岳神”。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为了借助神力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不断地给他加封,唐初封“司天霍王,”唐中封”南岳真君”,宋代则封为“司天昭圣帝”。而且, 皇帝们还经常派出钦差大臣,有时甚至亲自前来,举行隆重的祭祀,祈求南岳圣帝“卫社稷”、“福生灵。”

自古以来,南岳既是佛教圣地,同时又是道家要地(唐代衡山城外的商道王十八,清代南岳华严峰下的“王十八洞”,均属力证)。佛道并立,各施其数,可以说是南岳宗教的特色之一。因此之故,南岳大庙的西侧有八个佛寺,东侧则有八个道观,不偏不倚,平分秋色。与此关联的,南岳的佛道传说也都流传甚多甚广。当然,从现今保存的佛寺、道观来说,南岳的佛寺还是多得多,而且名气也大,比如著名的南岳六大佛教丛林——祝圣寺、南台寺、福严寺、上封寺、清凉寺、大善寺,就远非南岳道观(仅存的黄庭观) 所能相提并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限于体例和篇幅,不能不从略。

现在,来说三岩寺。它位于醴陵市南 45 公里的贺家桥乡寺冲村,虽居僻野,却名噪日本。这座古刹的创建和出名都富传奇性。传说,醴陵、攸县、株洲县交界的贺家桥附近耸立一块大岩石,常有彩云环绕,高僧昙晟云游到此,视其祥瑞,就窟会禅,劈石建寺,因名“云岩寺”。此寺初建大约是在唐元和末年(公元 820 年)至长庆年间(公元 821—824 年),始为茅庵,历

经宋、元、明初扩建,规模渐大,明未被毁。清顺治七年(公元 1650 年)重

修,雍正年间(公元 1723—1735 年)复作修葺。云岩寺座北朝南,入山门, 左右有鼓楼。共三进:第一进系“曹洞祖庭”,第二进为大雄宝殿,第三进是观音堂。寺内有“千人锅”、“万人床”、“飞来钟”等古迹,留下了昔日鼎盛之时的余痕。

云岩寺的创建者昙晟,为我国佛教禅宗两大宗派之一的“曹洞宗”的奠

基人之一。宋宣和五年(公元 1123 年),日僧水平道元来我国师承曹洞宗, 学成归国,开立日本“曹洞宗”,绵延至今,并成为日本佛教的主要教派。因此,醴陵云岩寺荣膺佛教曹侗宗发源地的美名,被尊为”曹洞祖庭”(云岩寺第一进的名称缘此)。1983 年,日本佛界曾派人来云岩寺寻根拜祖,声名大振。

1957 年,醴陵水口山林场设场部于云岩寺,寺庙几被毁没,只有观音堂幸存。1986 年,株洲市人民政府和醴陵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了昙晟舍利塔, 同时,维修了观音堂。现在,云岩寺附近的放生池、晟龙井、九峰五柏等一些古迹犹存;云岩寺的 38 株古松经过修剪,依然郁郁苍苍,遮天蔽日。这些正像佛教禅宗之一的“曹洞宗”一样,云岩寺的生命力仍在延续。

阳升观,在湘东攸县东北 25 公里的凉江乡司空山上。这里,风景秀丽, 传说神奇,为一道教胜地。

南朝梁代任彦升《述异记》中载述了张岊一家白日升天的传说故事。传说,官居司空的张岊因“君主皆庸,上不修礼制,下不听谏臣,纵恣秽行, 害虐生民”,便挂冠东门,辞官而去。他遍访天下名山胜迹,履洞庭,入湘江,溯洣水,巡攸河,到达攸县麒麟山,发现了这个胜境。张岊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十分满意,遂将全家数十人接来,筑坛朝斗,结庐修道,还经常为四周老百姓治病。20 余年后,功就道成,于梁代天监二年(公元 503 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张岊及全家 80 余口白日升天,羽化成仙。自此,人们将麒麟山改为“司空山”。至唐代,还在张岊修炼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道观,起名“朱阳观”,后改为“阳升观”。

据查,历史上并无张岊岊其人其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张岊白日升天、羽化成仙的道教色彩十分浓厚的传说故事呢?原来,唐代李渊得天下后,就与道教的鼻祖老子李耳攀上了同宗关系,并于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亲谒

老子庙。唐玄宗时,对道教的崇敬更是不遗余力,他召追士 81 人入禁中,有

的甚至还参与了国事。唐玄宗两次加封老子,那时,全国有道观 1600 余座。在这其间,下令敕建一个“朱阳观”(取南岳朱陵洞在司空山之南,故名) 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后来,改名为“阳升观”,自然是附会张岊全家白日飞升之意。

到了宋代,阳升观的香火仍然兴旺。宋政和三年(公元 1113 年),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于七月十五日遣使至阳升观,敕封张岊为“太素真人”;过了 40 天,八月二十五日,宋徽宗再下敕命,加封张岊为“太素冲升真人”。

明、清两代,阳升观香火依然。明洪武元年(公元 1368 年),清嘉庆十

年(公元 1805 年),道光二十五年(公元 1843 年),光绪十九年(公元 1893

年),先后又对阳升观作了较大规模的修复。咸丰二年(公元 1852 年),清朝还加封张岊为“保惠真人”。现在山门内檐柱楹联上写的“唐宋敕建以来, 名山不朽;庆光重修而后,福地长留”。便是厚待阳升观的历史概括和活的见证。

缘于各代王朝的倡导,又有张司空白日飞升传说的传播,因而,攸县司空山在历史上确实热闹了相当一段时期。据该县县志载,司空山曾经修了许多道教建筑,计 15 观、16 庵、12 亭馆、12 石室、2 书院等等。但是,历史沧桑,众多的道观庵室相继毁圮,至建国前,仅存阳升观了。1982 年,攸县公布阳升观为该县文物保护单位。1984 年,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它为市级文

物保护单位。19851989 年,株洲市政府拨款两万元,加上群众集资,对阳升观大殿、戏台、两厢客房等处修行修茸、使阳升观再展昔日风采。

最后,说说南岳山上的黄庭观。据《湖南省志》载,黄庭观是唐初武德元年(公元 816 年)所建。宋徽宗崇尚道教,道教中最著名的真经为《黄庭经》,因而赐名为“黄庭观”。历代虽然累经重修,但却一直沿用此观名。黄庭现在道教中名望颇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东晋咸和九年(公元 334

年)有著名女道士南岳魏夫人在礼丰坛白日飞升成仙。魏夫人名华存,字坚安,山东任城人,东晋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之女。她幼年便熟读“庄老之书”, “笃意求神仙之术”,发誓不嫁。后在父母的胁迫下,24 岁时嫁给南阳刘幼彦。据《南岳志》中所录《南岳魏夫人传》云:婚后,华存夫人时常“闲斋别寝,入室百日不出”,每日念经修道。传说由于精诚所至,感动上天,四位仙君在同一天降临到她的家里,授予《太上宝文》、《八索隐书》三十一卷和《黄庭经》。她得到经卷后,日夜诵读,潜心修行。丈夫死后,天下大乱。魏夫人与侍女麻姑于晋大兴年间(公元 318~321 年)来到南岳。在集贤峰下,结茅庐居住,潜心修道。在她修行的 16 年中,缘于心诚志坚,传说西王母曾约请她到朱陵山上一起吃灵瓜,并得到西王母所赐《玉清隐书》四卷。因而,“时年八十,仍颜如少女”。她 83 岁时,“闭目寝息,饮而不食”, 七天后的一个夜里,被西王母派众仙来迎接她升天。杜甫在《望岳》诗中说的“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写的就是此事。存华夫人升天后,被玉帝封为“紫虚元君领土真司命南岳夫人”,与西王母共同管理天台山、缑山、王屋山、大霍山和南岳衡山的神仙洞府。传说魏夫人升天后,她的侍女麻姑继而列入天庭仙班,她的弟子夷则成为花神,掌管天下名花。由于这些仙话传说,使黄庭观成为南岳道教史上的神奇之地,魏夫人和黄庭观在中国道教中也声名显赫。

湖湘道观,限于篇幅,其他如云麓道观(长沙岳麓山)、南武当遗址(慈利县五雷山五尤捧圣、龙头胜境、舍身岩)等,只好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