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歌堂”及“打亲”

“坐歌堂”为江华、桂阳等县瑶、汉诸民族婚礼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江华的”坐歌堂”不限于婚礼,也是日常赛歌的方式之一)。一般的是在新娘出嫁前的晚上,新娘家的堂屋里张灯结彩,喜气盈门,桌上摆满土特产品和糖果,伴嫁姑娘和亲邻好友陪着新娘,围着篝火(婚期多在秋冬季节)尽情歌唱。

唱歌的程序,一般是由伴嫁姑娘起头唱“起堂歌”,以歌欢迎大家;接着,姐妹门再唱“安歌堂”,并扶新娘坐“上席”,众姐妹及亲友一一向她赠送礼物;尔后,歌伴们唱“正歌”二首,分别赞美歌堂、新娘及其他妇女; 再后,“耍调”,即表演歌舞,人人可登场,载歌载舞,一片欢乐;然后, “转声”,新娘(及伴嫁姑娘)哭嫁,全体来宾也一起大哭大唱;最后,由主持人“圆歌堂”,以歌宣布“坐歌堂”结束。从“起歌堂”到“圆歌堂”, 秩序井然,歌兴未艾,可见湘南少数民族地区歌风之浓。

湘南“坐歌堂”抒唱的内容甚为丰富,既有新娘同伴嫁姑娘、众新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也有父母、兄嫂告诫新娘要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埋好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的内容。还有出嫁姑娘表示一一记在心之歌,以及其它的叙事歌或抒情歌。自始至终,整个歌堂呈现出一派欢快、热烈、浓重的气氛。人们一直唱到金鸡报晓,唱到旭日高照,唱到接新娘的人们(即“迎亲人”)到来为止。

提到湘南传统婚礼中的迎亲人,就不能不说说瑶族奇异的“打亲”。湘南白裤瑶(瑶族的一个支系)的婚俗规定,新郎家要派两男一女去新娘家迎亲,其中一个男的为“主迎亲”,作新郎的“化身”(代表),瑶语叫做“布概”,意为“牵牛人”。他的职责是把躲在母亲房里的新娘“牵”(引)出来,并且领到新郎家去;而且限定在鸡叫三遍后方许动手。当“布概”悄悄潜入新娘母亲的房间时,房里早有一个着彩裙、戴银镯的母辈“外达”端坐在一张摆着两大碗酒的方桌旁边,用歌询问“布概”:

啊唷唷,

甘蔗甜甜“布概”你不吃哩, 为何来吃苦竹笋?

别人家样样有, “布概”不爱哩,

为何来和我家结成亲? “布概”立即应声以歌答道: 啊唷唷,

甘蔗甜甜没有心, 苦竹苦苦有条心;

别人的金银财宝我不爱哩, 专爱亲家情意深,

专爱亲家妹仔的好人品。

歌对答得入情入理,“外达”表示同意迎亲,双手捧酒给“布概”让他一饮而尽;还拿出一条白布从“布概”的右肩系到左腋,作为赠送新郎的“头巾”,标志“已婚”;又连击“布概”的背、膀两拳,表示教训新郎不要虐侍新娘,也示意赞成“布概”拖新娘出房门。

“布概”拉着新娘一出房门,早就候在堂屋里的伴嫁姑娘们蜂拥而上, 一起举拳齐击“布概”,并且唱歌盘问。这时,按照传统习俗,“布概”只能躲闪,不许还手,口里还要说一些逗趣的话或唱发誓的歌,招引姑娘们追打。由于天色未明,屋里灯光不足,姑娘们常常错打了新娘甚至相互扑打着, “布概”就嘲笑她们,惹得姑娘们捧腹大笑。尽管姑娘们早就排成“人墙” 堵截,阻拦“布概”拉着新娘往外跑,但是缘于相互扑打、嬉闹着,留下不少空隙,所以“布概”可乘机拉起新娘钻空冲出堂屋去,“打亲”的礼仪到此也就圆满结束了。

湘南瑶族传统的、富于戏剧性的“打亲”,与前面说的湘西侗族的“抢” 亲及下面介绍的湘南伴嫁,可谓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确是近现代尚在流行的婚俗中的古风异俗,使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