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抢亲”

远古时期,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一个氏族(部族) 的男子到另一个氏族去抢女子而缔结姻缘(即“族外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足为奇。可是,数千年以后的现今,仍然高举火把,成群结队地去外乡、外寨乃至外省、外县“抢亲”,而且马到成功,皆大欢喜(“抢”到新娘的男家及被“抢”的女家都为缔结良缘而兴高采烈,热闹庆贺),这就不能不说是奇风异俗,令人惊诧的了。

五六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期,在湘黔交界的藕团、平茶(均属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坝寨(贵州黎平县境内)等地,仍然流存着“火把迎亲”、“抢”新娘的古老婚俗。自古以来,这一带素有“夜娶”、“夜嫁”的风俗习惯,十分红火、热闹。太阳刚落山,“夜娶”的人们饱餐一顿以后,三四十人的娶亲队伍就从新郎家出发。除吹鼓手以外,每人都举着一个火把,而且,“什么礼品也不带,倒带了些绳索扁担,真像个‘抢’的样子。”他们穿山过坳,越溪串寨,浩浩荡荡,欢腾奔走。但是,当一进入新娘家所住的团寨,遇上一道道歌卡时,娶亲队伍的欢腾就被机智取代了。只有以冷静、机智编出的歌巧妙地回答出新娘家歌手提出的盘问甚至“刁难”,方能顺利通过“歌卡”。直到进入新娘家寨门,还要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因为聚集在新娘屋里的歌师、歌手不但甚多,而且盘问得更“刁”。举凡天文地理,古往今来,时事政策,花鸟虫鱼,随兴即口而出,要求对答如流。娶亲队伍中如果没有高明的歌师,没有善战克敌的技艺,是要“打败仗”、“吃闭门羹”的——新娘家寨门不得开,新娘“抢”不出来。不过,急中生“智”, 自有“妙”法。娶亲队伍里的“军师”会派出机灵的小伙,翻越篱笆溜进寨里,顺顺当当地打开寨门,娶亲队伍一哄而入。其实,此时新娘早已准备停当,静候在那里。娶亲的小伙子们齐冲向前,争着逼近新娘;伴嫁的姑娘们则一字排开,“护住”新娘。于是,小伙子们“兵分两路”:一路跟伴嫁姑娘们虚相周旋,推推搡搡;另一路却直扑“猎物”,由“大力士”抢着新娘背上就跑。新娘哭哭啼啼,唱着《哭嫁歌》;“大力士”跑出寨门、团门, 直到望不见新娘家的寨子,才喘口气,放慢脚步。奇怪的是,这时新娘不但不哭了,而且还从“大力士”背上下来,自动加快脚步,跟着娶亲队伍往新郎家大步流星地走去⋯⋯

湘、黔、桂边界侗家保存下来的“抢”新娘的婚俗,可以说是远古掠夺婚的“活化石”。它既有许多原始婚姻残存的文化因子(如“掠”婚,夕婚等),又涂抹了一些楚文化色彩(比如对歌盘答——楚俗善歌,好胜犟强等等)。因而,这种幸存的古老婚俗具有婚姻史、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学诸多方面的重要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