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苏仙岭胜迹

五岭山下湘南的两个重镇,西为永州市,东为郴州市,都是湖南著名的风景区。清代《嘉庆郴州总志》中说过:“郴州古郡,遗迹颇多。郴州为名胜地,山川秀甲江南。”虽然不免略有溢美之词,但那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的苏仙岭,堪与桂林七星岩媲美的万华岩,珍贵奇特的“三绝碑”, 素有“动物宝库”之称的莽山,以及新近开发的五盖山狩猎场,东江水电站五洲第二双曲薄拱高坝,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的集训基地——郴州体育训练基地等等,确实各具风采,别有魅力。限于篇幅,这里只能说说苏仙岭的一些胜迹。

苏仙岭位于郴州市郊约 2.5 公里的地方。这座山并不太高,海拔只有 520 米,却是远近皆闻名的一座名山。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它是缘于苏仙而名声远扬。

那么,苏仙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他是什么时候在这里成仙的?据《湖南通志》载:“汉末郡民苏耽栖游此山。”《舆地志》则云:“⋯⋯苏耽入山学道,其母往窥之,见其乘白马飘然。”千百年来,郴州(市)一带流传的民间传说《苏仙》讲述得十分具体生动。

相传西汉时,郴州城东潘家坪,郴江从这里流过,村里的姑娘们都喜欢到河边去洗衣和玩耍。有一个潘家姑娘,人长得很漂亮,又知书识礼。一天早上,她最早来到河边洗衣。快洗完的时候,从上游飘来一根红丝线,在她的脚边游来游去。忽然,红丝线缠住了她的棒槌,怎么也甩不脱、扯不掉。潘姑娘着急了,就用口去咬,没想到那红丝线却趁机钻到她的口里、肚里去了。潘姑娘并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不料几个月后,潘姑娘竟有孕在身(这是古代所谓“感生”的产物)。一个黄花闺女出了这样的事情,在那古老的岁月、偏僻的地方,这还了得!父母气得老是骂她丢了潘家的丑;村里村外一片风言风语——耻笑她伤风败俗。潘姑娘在家里住不下去了,只好躲到附近岭上的一个石洞里去安身,后来就在这个石洞里面生下一个男侈。当时, 正是寒冬腊月,潘姑娘含着悲愤,忍着疼痛,不想让这个没有父亲的孩子生存下来,免得日后受人欺侮。但是,没想到一只白鹤张开翅膀罩着小孩,一只白鹿每天来用奶水喂养孩子⋯⋯不到一岁,这小家伙就能跟着白鹿、白鹤一起出洞玩耍了。满周岁时,按照习俗潘姑娘要给孩子取个名字了,她想就用自己从洞外看到的东西来取名吧。刚走出洞口,就看到一棵大树的枝权上挂着一条用禾草穿着腮帮的草鱼,树下一个人正枕着树身在睡觉。知书达理的潘姑娘把所见的草、禾、鱼联在一起,合成“藓”(苏)字作孩子的姓, 又把枕与树连接起来,成为“藓”(后作“耽”)子作小孩的名。于是,孩子就叫苏耽。苏耽长到六岁,已很懂事。他非常孝顺母亲,母亲有什么要求, 他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她。一次,母亲生病想吃湘潭豆腐乳(湘潭出产的腐乳又香又辣,很有名气),苏耽从住的郴州白鹿洞到湘潭城里,来回虽然好几百里路却不到一个时辰。不满 10 岁,苏耽就会用草药给人治病,总是药到病除,十分灵验。当地的老百姓很敬佩他,替苏耽在郴州城里盖了一间房子, 让他专门行医。小小的苏耽,给“人到郴州打摆子”(“打摆子”,即患疟疾,邯州自古为“高疟区”)的民众治好了许多病,使这里的老百姓过上了好几年快乐的日子。

据说,苏耽 13 岁的时候拜别母亲,在山顶上一块大石头上打坐(修炼)。

当地老百姓想挽留住他,但当他们爬到山顶时,苏耽已经跨上一只白鹿,向天上飞去⋯⋯他升天的次年,郴州遭到百年未遇的大瘟疫。苏母记起儿子临别前传下的药方,忙叫人摘下井边的桔叶,用房前井里的水熬药,给得了瘟疫的人吃。真神奇,简直是灵丹妙药!病人吃一个好一个,这场大瘟疫竟没死一个人。人们为了感激苏耽的恩德,便把他升天站的那块大石头叫做“升天石”,还在山顶盖了一座“苏仙观”(庵子),里面奉祀着他的神像。于是,这座山岭也就称为“苏仙岭”了。

苏耽成仙以后,还眷恋养育他的故土——郴州。他经常回苏仙岭来,在山顶上朝西南方向看他的母亲。天长日久,连苏仙岭的松树都被深深感动, 也一齐把枝权朝西南方向伸出去,人称“望母松”。

从山麓到山顶,苏仙岭有桃花居,白鹿洞,三绝碑,景星观,八字铭, 沉香石,苏仙观等游览、观赏景点。

桃花居为游人上山的起点。这里,面向桃花水溪,背靠苏仙岭,周围绿树成荫,翠竹修茂,环境十分幽雅,氛围甚为宁静。1978 年,在山麓修建了一座别致的庭院,称为“玉溪山庄”。小溪(即桃花水溪),花窗,粉墙, 青瓦,把“山庄”装点得分外安谧而又富于诗意。它的东头为游人休息室, 中间是餐厅,西头则是瞭望台。游人伫立在瞭望台上,听着叮咚悦耳的流泉和鸟语,看着远近苍翠欲滴的山峦、树木,不仅心旷神怡,而且宛如置身“仙境”。

玉溪山庄上方的山崖下有一石洞,即白鹿洞。洞口上面,丛林繁茂,藤葛披拂;洞内宽敞,像一座天然大厅;洞顶巉岩突兀,怪石狰狞。根据民间流传的苏仙传说故事(白鹿为苏耽喂奶,白鹤张翅保护苏耽),现在洞口塑有大小两只白鹿,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在纵贯而下的玉溪之畔,人们还雕塑了三只白鹤,神态各异,情趣盎然。

白鹿洞上面为赫赫有名的“三绝碑”,有关其内容留到后面专门叙述。从“三绝碑”再往上攀登,到达苏仙岭的绝顶苏仙观。苏仙观是湖南有名的道观之一。这是一座宋代建筑形式的庵寺,绿瓦朱栏,画栋雕梁,古松参天, 肃穆森然。整个建筑为正殿三进,分上、中、下三层;两边有偏殿。东北角两小间房,为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被幽禁的地方,现在称为“屈将室”。

从“三绝碑”到苏仙观,要走将近两公里的登山小道。古朴的石砌小道穿行在苍松翠柏之中,途经两座青石砌成的小亭,小亭的拱门上方,分别题着“共步云梯”,“初登仙境”、“仙阙可攀”,“蓬莱在望”等横额。登临其境,漫品其味,颇有攀登仙山琼阁之感。而登上苏仙观前眺望,只见群山连绵起伏,仿佛广无边际,酷似海浪汹涌而去。苏仙岭则宛如飘浮在茫茫苍海中的蓬莱仙岛,使人产生凭空凌云之感⋯⋯

苏仙岭的“三绝碑”,是指宋代词人秦观的《踏莎厅·郴州旅舍》(词), 大文学家苏轼为该同写的跋,以及著名书法家米芾为该词石刻写的字。原来北宋绍圣四年(公元 1079 年),秦观(少游)被贬谪到郴州,心中愤愤不平。想到自己屡遭排斥、打击,便借景抒情,发泄幽怨。于是,就填写了下面这首有名的《踏莎行》(词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怜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

湘去?

900 多年以后,即 1965 年春,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同志来郴州检查工作,游览苏仙岭村,他步秦少游那首词的韵(称为“步韵”), 又填写下一首新的《踏莎行》:

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挑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

桥跃长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去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

陶铸同志的词讴歌了英雄的人民和伟大的时代,一洗秦(少游)词幽怨哀愁之情,高扬了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业绩的时代旋律。这首嵌于“三绝碑” 旁石壁上、刻在白玉石的新词,为古老神奇的苏仙岭增添了新时代的光彩。

随着改革开放,郴州成为了正在奋起腾飞的湖南的“南大门”。苏仙岭等风景名胜也在日新月异,变得更为秀丽而雄美;它与古朴奇特的习俗风情一道,吸引着更多的游人、考察者和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