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伴嫁

湘南嘉禾、桂阳、郴县一带流行的伴嫁风俗,同前述“坐歌堂”、“打亲”的婚俗比较起来,别是一番风情。

伴嫁的风习,在“五岭南脉”骑田岭下沿袭已久,明代的文人竹枝词里有所反映(见湖南《桂阳直隶州志》卷二十七)。清代《嘉禾县图志·礼俗》记载颇详:“⋯⋯将嫁旬日,见亲人必哭,妆嫁者至哭,花轿至哭,声嘶, 女伴代哭。前夕,女伴相聚守,谓之伴嫁。”

旧时,广大劳苦妇女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根绳索”束缚。出嫁意味着自由活泼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而给夫家“作贱人”、“当牛作马”的奴婢生涯即将开始。因此,新娘在离别父母、女伴、亲友之际,痛痛快快却又凄凄切切地大哭一番,这是其时人之常情。所以,湘南、湘西、鄂西及川西、黔东等许多地区流行着“哭嫁的风俗。但是,像嘉禾等地这样一伙女友参与哭嫁并分别担当各种“角色”;或歌或舞或扮演,集诗、歌、舞、戏于一体的伴嫁习俗,则是神州大地乃至海外异域所绝无仅有的奇风异俗。

湘南伴嫁,是在姑娘出嫁前的一两个夜晚,由许多女友兼歌手陪伴着新娘在歌堂里载歇载舞。这既是当地古老的民俗事象,又是一种民间的综合艺术活动。参与伴嫁的女歌手们,分为“歌头”、“伴头”及歌舞手等若干类别。“歌头”,是组织开展唱伴嫁歇、跳伴嫁舞诸活动的领头人,常由肚才多(能编善唱,随机应变)、嗓音好的“尖子”歌手但任。“伴头”,为专门管辖歌堂事务及联络、接待、应酬的带头人;有时,“伴头”也可安排三四人,他们既唱歌,又待客,热情能干。“歌舞手”,则是一般的歌手舞手, 在“歌头”率领下进行歌舞乃至戏曲活动。

湘南伴嫁,素有伴大嫁与伴小嫁之别。“伴小嫁”,是在姑娘出嫁前两天的晚上,被邀请的伴嫁歌手聚集歌堂。由“歌头”起歌,大伙合唱“安席歌”;尔后,不拘形式地唱各种“耍歌”或“厉歌”,一直唱到半夜才结束。“耍歌”如:

耍歌好唱在心中, 龙眼荔枝在广东, 好花生在花园里, 好姐坐在歌堂中。

“厉歌”,有些像名闻遐迩的当地(嘉尔)辣椒一样,辣鲜之中带有甜丝味。试听:

杷子花, 对时开,

一人唱起众人抬。牛角不尖不过洞, 肚里有歌不消来!

“伴大嫁”,则是新娘出嫁前夕,伴嫁歌手们在“歌头”的指挥下,整整闹个通宵。一般的进程是这样安排的:先唱歌,后跳舞,中间夹着“戏曲”。歌分短歌、长歌。短歌跟“件小嫁”大体相同,其中“耍歌”数量甚多,约占伴歌的 90%,大多为青年妇女所唱。歌词短小精悍,一般为每首四句,也有二句、三句、五句、六句的,长的达二十余句。其内容有表现生产知识, 传播历史,妇女生活,以及反映风俗人情、天文地理诸多方面的,多以嬉笑

逗耍的方式表现出来。长歌的歌词颇长,几十句乃至数百句不等,唱得较多的是《十八年中罗四姐》、《后花来龙三千里》、《白碗白盏百花飞》、《孟姜女》、《卖花娘子》等。其中《十八年中罗四姐》一歌长达 140 多句,各处唱法略有差异。《后花来龙三千里》,即《梁山伯祝英台歌》也多达数百句。长歌在歌堂声誉最高,会唱的人多为“歌头”或老歌手。在“伴大嫁” 中,不会唱《十八年中罗四姐》的人就不是受人尊敬的歌手。

伴嫁舞(含“戏”)共有八个,即:《把盏舞》、《香火舞》、《走马舞》、《划船舞》、《娘喊女回》、《卖酒舞》、《推磨舞》和《走火舞》。其中《娘喊女回》、《卖酒舞》,均以歌舞表演故事情节,歌手分别进入各自的“角色”(即分别以第一人称表演“娘”,“女”——新娘,伴嫁姑娘, 媒婆,“跛子”等人物),具有雏型戏曲的情调。

等到唱、演这些歌、舞、戏完毕,天也就亮了。迎亲的轿子把新娘抬走, “伴大嫁”也就到此结束。

旧社会,穷苦人家嫁女,一般多为”伴大嫁”,热闹一个夜晚。像这样聚集山村田野“巾帼英雄”、各路人才,融诗、歌、舞、戏于一体的大型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活动,闪耀着劳动人民的非凡才华,确实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湘南伴嫁歌(这里侧重于文学方面),从它的整个内容来看,所反映的妇女生活甚为广泛,而且很有特色。从“一岁娘边生下女”到“两鬓飞霜婆家媳”,都有生动的描写,而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则是旧时妇女出嫁前后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多年朝夕相处的女友就要出嫁,今日有幸会聚一起,怎能不语似泉涌,歌如潮来?歌中有祝贺,有劝慰;也有难过,还有怨懑,自然也少丁了勉励和追求。不妨听听吧:

我姐生得白如银, 瓜子脸来爱死人。行在路上有人爱, 坐在家中有人来。送姐送到大井头, 我姐去了无人留。哪个为我留住姐, 柑子树上结石榴。

旧社会的封建婚姻制度及其伦理道德,给广大妇女造成多少悲剧。湘南

伴嫁歌的编唱者,传播者们限于历史的条件当然不可能认识到这些。然而, 她们在歌中怨天怨地怨爹娘、骂天骂地骂媒人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请听:

二怨爹娘开口先, 三怨媒人瞎了眼, 甜瓜落在苦瓜园。人家丈夫雄又雄, 我的丈夫像毛虫。哪年哪月毛虫死, 打开金锁走蛟龙。

湘南伴嫁歌,就像有名的嘉禾辣椒一样,辣、香、甜三味俱全,韵味无

穷。

湖南,素称“歌舞之乡”。屈原的《九歌》,倩歌曼舞,珠联璧合;湘西南的巫歌傩舞(如“还傩愿”,“扛菩萨”,“咚咚推”——侗傩,“舞

娘子”等)。古朴粗犷而又神秘奇骇的宗教歌舞,令人惊骇却又陶醉;湘西的“哭嫁”,虽只歌不舞,但也情韵天然;湘南的“伴嫁”,有歌有舞,还有戏曲,引人入胜。在众多的哭嫁习俗和哭嫁歌中,湘西土家族的“哭嫁” 和湘南地区的“伴嫁”,可谓各树一帜,享誉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