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初期活动

共产国际的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各党内存在的左、中、右三派之间的分歧更加明显。右派的路线是同资产阶级实行阶级和平并全力支持帝国主义战争;中派追求资产阶级和平;而左派根据斯图加特—— 哥本哈根——巴塞尔会议的决议,要使群众的反战情绪转变为争取社会主义的革命战争。被右派、中派机会主义领导人控制的第二国际的大多数社会民主党公开站到资产阶级方面,背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导致了第二国际的破产。为了推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团结各国左派,为建立一个新的革命的国际而斗争。

1915 年 9 月,在瑞士的齐美尔瓦尔得举行了国际社会党人第一次代表会议。列宁在这次会上把左派国际主义者组成了齐美尔瓦尔得左派,与考茨基主义多数派进行了斗争。1916 年 4 月,在瑞士的昆塔尔举行了国际社会党人第二次代表会议。这次会议促进了各国左派同机会主义决裂,为建立新的国际奠定了组织基础。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把“发起建立革命的国际”列为党的任务之一。布尔什维克党的四月会议也作了相应的决议。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战后各国无产阶级、劳动人民革命斗争的蓬勃开展以及共产党在一些国家的建立都为加速建立共产国际提供了前提条件。

1919 年 1 月,在列宁的主持下,苏俄、波兰、匈牙利、奥地利等八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在莫斯科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告各个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号召书,请它们参加建立新国际的代表会议。

为了抵制国际主义者力量的增强,社会沙文主义者决定恢复第二国际。他们于 1919 年 2 月在瑞士伯尔尼召开了和解会。代表二十六个国家的一百零二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像资产阶级政治家在凡尔赛和会上一样,“社会主义的政治家”在伯尔尼激烈地争辩着战争责任问题。应该被责难的叛变的社会民主党领袖们没有受到斥责,战败的德国人被大骂了一顿。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为自己辩解,却又含羞地在认罪。他们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既然推翻了德皇政权,就表明他们“决心以实际行动全力去建设被战争破坏了的世界”。最后,他们被“饶恕”了。伯尔尼会议慑于群众对俄国革命的同情,不敢作出公然否定它的决议,但在有关“民主与专政”问题上,会议原则上抛弃无产阶级专政,赞成资产阶级民主。第二国际复活了,机会主义者为了使群众脱离革命斗争而重新携起手来。

八个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号召书,得到了许多工人政党肯定的答复。1919 年 3 月 2 日到 6 日,来自欧洲、美洲、亚洲三十个国家的五十二名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共产国际成立大会。列宁主持开幕,在开幕词中表达了对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信念:“尽管资产阶级还在横行霸道,还在杀害成千上万的工人,但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有保证的。”

3 月 4 日,列宁就代表大会议程上的主要问题即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提出了提纲并做了报告。当时机会主义分子为剥削者的统治作辩护的主要论据是斥责专政和维护民主,因此在许多国家的工人运动中对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有着激烈的争论,所以列宁的提纲和报告具有重大的意义。列宁首先指出,谈论“一般民主”和“一般专政”,不提是哪一个阶级的民主和专政,这似乎是站在全民的立场上提问题,实际上是公然嘲弄社会主义基本学说——阶级斗争学说。他说,在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都没有

“一般民主”,而只有资产阶级民主,即少数剥削者的民主,对广大劳动者的专政;无产阶级专政却是多数劳动者的民主,是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列宁作出结论:借谈论“一般民主”来拥护资产阶级民主,借斥责“一般专政” 来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公然背叛社会主义,实际投降资产阶级,否认无产阶级有革命的权利。列宁的提纲被大会一致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路线成了共产国际各国党共同的革命路线。大会还通过了《共产国际宣言(告全世界无产者)》和《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大会还通过决议,取消齐美尔瓦尔得联盟;建立第三国际,定名为共产国际。大会决定由下届代表大会制定章程。大会建立了两个领导机构:由每个党选举一名代表组成执行委员会, 然后再产生一个五人的执行局。季诺维也夫被选为主席。第三国际就这样诞生了,它在世界的革命风暴中担任了重要的任务。

共产国际建立的时候,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处在汹涌澎湃的高涨时期,共产主义思想更加深入工人和先进知识分子的心坎,各国纷纷建立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小组,申请加入共产国际。据统计,到 1920 年为止,全世界已建立了二十七个共产党。由于工人群众对共产主义的强烈向往,第二国际最有势力的政党,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美国的社会党、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英国独立工党等都声称退出第二国际,申请加入第三国际,加入共产国际已成为时髦的事情了。另外,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不久前才在组织上脱离社会民主党,因此尚未完全摆脱机会主义的影响,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来自右倾改良主义的危险。同时,一些国家共产党中的所谓“左派”人物,反对共产党员参加议会活动和参加改良主义工会工作,使党有脱离工人群众,走上宗派主义道路的危险,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还存在着“左”倾的危险。

为了克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右倾危险和“左”倾偏向,列宁于 1920 年春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列宁指出,布尔什维主义是在同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列宁认为布尔什维主义在 1917—1920 年取得胜利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它无情地揭露了社会沙文主义和“考茨基主义”的卑鄙龌龊和恬不知耻。这种露骨的右倾机会主义仍然是国际工人运动内部的主要敌人。另一个敌人乃是“小资产阶级革命性”。这种革命性缺乏组织性、纪律性和坚定性,时而转向极端的革命性,表现为极“左”,时而转向消沉颓丧,醉心于资产阶级的“时髦”思潮。接着列宁指明并分析了“左”倾错误的种种表现,得出结论说,不克服“左”倾错误,就不能引导群众跟着党去争取革命的胜利。列宁号召共产党员,哪里有群众,就到哪里去工作;要善于把合法斗争与秘密斗争结合起来;如果情况需要,也可以妥协,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列宁还提醒各兄弟共产党不要忽视各国的特点和具体历史条件,在实践活动中要排除僵死的公式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列宁的这一著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略策略思想武装了各国年轻的共产党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于 1920 年 7 月 19

日在彼得格勒开幕。从 7 月 23 日到 8 月 7 日,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参加大会的有来自四十一个国家的二百十七名代表。在第一次会议上,列宁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列宁着重指出,无产阶级如果不粉碎机会主义,就不能夺取政权。他说:“机会主义是我们的主要敌人。工

人运动中的上层分子的机会主义,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而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实际证明:由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派别活运家来维护资产阶级,比资产者亲自出马还好。工人要不是由他们来领导,资产阶级就无法支持下去。”列宁揭示了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从剥削被压迫人民得来的超额利润中,拨出一小部分对工人领袖进行各种形式的收买,使这批人对共产主义运动进行顽固的抵抗,这就是整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报告中列宁还谈到了要纠正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倾错误。

为了防止机会主义者和中派主义者渗入各国年轻的共产党,保持共产国际组织的纯洁性,代表大会批准了列宁起草的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项条件”。条件规定:愿意加入共产国际的每一个党必须很好地宣传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撤消机会主义分子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职务;同改良主义和“中派”政策完全决裂;把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结合起来;支持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党组织;根据共产国际决议精神制订党纲; 执行共产国际的一切决议;确定党的名称为:某某国家的共产党(第三共产国际支部)。“二十一项条件”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巩固了各国年轻的共产党, 有力地阻止了右倾机会主义者和中派主义者混入共产国际,从而保证了共产国际的纯洁性。

在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土地问题提纲初稿》,并就民族殖民地问题作了报告。列宁认为,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在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彼此接近起来。在第二国际时代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作为殖民地分割完毕,可是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们不但不关心广大被压迫人民和民族,反而支持他们国内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政策。当时列宁多次劝导第二国际采取支持民族自决权的政策,遭到拒绝。共产国际二大的决议指明:各国共产党必须直接帮助附属国或不平等民族和殖民地的革命运动,承认他们有国家分离权。列宁在报告里还认为:“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为了帮助殖民地人民培训干部, 1921 年在莫斯科设立了东方劳动共产主义大学。在土地问题上,列宁草拟的提纲着重指出,无产阶级应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各类农民:全力援助农业无产阶级(农业工人)、半无产者和小农,把他们吸引到无产阶级专政方面来; 中立中农;坚决打击农业中的资本主义企业主的反抗,并要把劳动农民从他们的思想和政治影响下解放出来。应该立刻无条件地没收地主和大土地占有者的一切土地。代表大会指出,无产阶级和农村劳动群众只有结成联盟进行斗争,才能摆脱资本和大土地占有制的压迫。

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对于各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上的团结起了很大的作用。

工人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 共产国际“二大”以后,世界形势有了一些变化。苏维埃俄国已经巩固,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正在持续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先后遭到了失败,资产阶级的统治暂时得到巩固。当时,新建立起来的各国共产党还没能把工人阶级大多数争取到自己方面来,工人的基本群众仍然处在右派和中派社会民主党的影响之下。1921 年 2 月在维也纳召开了十一个社会党代表会议,成立了一个国际组织叫“社会党国际工人联盟”。在政治上,它是一个中派的组织,一般被称为“第二

半国际”。在口头上,它不惜用革命词藻反对第二国际领袖的、粗暴的反革命活动,但在实际上反对共产国际的革命行动;它企图树立一道围墙,阻碍工人群众转向共产国际的领导。第二半国际貌似保持中间路线,而在一切问题上显然还是接近第二国际的。无怪乎两年以后第二半国际合并于第二国际了。

在新的复杂的情势下,共产党制定正确的策略路线具有巨大意义。共产国际向各个支部提出了争取群众、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

1921 年 6—7 月间在莫斯科召开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指出, 世界大战并没有以世界革命的必然胜利而告终,帝国主义时期变成了一个漫长的社会革命时代。世界革命进程趋于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强大的工人政党和工人组织即社会民主党和工会,本来是无产阶级为了与资产阶级作斗争而建立起来的,但在大战期间及战后时期却变成了散布反革命影响、陷害无产阶级的机关。工人阶级大多数还处在它们的影响之下。因此,大会认为, 共产党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争取群众。大会提出了“到群众中去”的口号。大会通过了一系列的决议,要求各国党在职工会、青年、妇女的各种组织中进行具体工作,把群众引向革命道路。

接着,12 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工人统一战线的提纲。建立工人统一战线就是把所有准备同共同敌人——资本主义作斗争的工人的行动统一起来。提纲指出,共产党可以同社会党签订统一战线协定,但在说明自己观点和批评马克思主义的敌人方面,必须保持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因为第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希望通过统一战线的策略使工人相信改良主义策略是正确的,而革命策略是不正确的。共产国际要通过统一战线,把工人团结的愿望引导到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轨道上来。

1922 年 11—12 月间,共产国际在彼得格勒(后移到莫斯科)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进一步讨论了统一战线策略的问题,大多数代表通过了共产国际执委会在 1921 年 12 月制订的统一战线策略提纲,作出了相应的决议。大会提出了反帝国主义统一战线的口号,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革命的主要口号。

1919 年至 1923 年期间,列宁亲自领导下的共产国际的前期活动,反对了右倾和“左”倾机会主义,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培育了各国年轻的共产党,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