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帝国主义的新秩序第一节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的召开 巴黎和会于 1919 年 1 月 18 日开幕,出席的有战胜国阵营的二十多个国家。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由英、法、美、意、日五个主要战胜国的政府首脑和外长组成的领导机构即“十人会议”主持会议。实际上英、法、美三国操纵和会,英国首相劳合·乔治(1863—1945 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1841—1929 年)和美国总统威尔逊(1856—1924 年),于严守秘密之中举行会议,决定和会的一切重大问题。克里孟梭被选为和会的主席。

战胜国在战胜德国及其盟国以后,着手拟订解决战后问题的计划。德国被公认为使世界惨遭浩劫的元凶,现在只得听凭征服者的摆布;德国的盟国也听候发落。英、法、美、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关心的是如何在有利自己的条件下瓜分战后世界。它们之间矛盾重重,既互相利用,又互相争夺。英国外相贝尔福因此忧心忡忡地说:“看来,和会将变为一个动荡不安的场所。”帝国主义和平只是帝国主义各国实际力量对比的记录。大战结束后,法

国成了欧洲军事上最强的国家。法国统治集团凭借这种威势,提出了一个内容广泛的重分世界的庞大计划,其目的是要肢解德国,确立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它要求在莱茵河西岸建立由法国控制的莱茵共和国,在德国南部建立巴伐利亚国,占有德国的萨尔煤矿,收回被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夺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夺取德国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还要求德国付出巨额战争赔款。但是法国不可能实现其全部计划,因为它在战后通货膨胀,对美、英负有巨额战债,加上战时人口锐减,处境相当困难。这一切削弱了法国的地位,迫使它不得不向它的盟国让步。

英国的计划是要求取得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属地,摧毁德国舰队, 保持自己的海上霸权。英国反对法国肢解德国的计划,力求在中欧保留强大的德国,维持法德均势,使它们互相牵制。英国所依靠的首先是它的海军优势。尽管其海军在战时损失很大,但实力仍然甲天下。不过英国经济上困难很大,在世界市场上敌不过美国和日本,在财政上沦为美国的债务国。这种情况使英国政府也难以实现其全部计划。

美国在战后成了欧洲的债权国。大战期间,欧洲各国都靠美国供应武器、装备、原料和粮食,价格听凭美国垄断组织规定,并且是用黄金支付的。因此,到战争结束时,美国集中了世界黄金储备的 40%左右。美国的计划包含在 1918 年 1 月 8 日威尔逊总统向美国国会提出的“十四项和平条款”中。这是一个披着和平外衣的称霸世界的计划,其中心条款是建立国际联盟,美国打算通过它来加强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美国不直接要求瓜分殖民地, 却提议建立国际联盟委任制度,即以国联的名义把殖民地委托给战胜国统治。美国政府还要求海上航行自由、“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以便取得最有利的经济扩张条件。在德国问题上,美国也不想过分削弱德国实力,力图使德国变成反对法国、削弱英国的工具。美国也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计划,因为它的武装力量同它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其海军论吨位及战斗力远逊于英国,其开赴欧洲的远征军的实力远逊于法国。

意大利没有多大的军事或经济实力,它只关心根据与协约国签订秘密军

事条约时所许诺给它的领土并入自己的版图。

日本在大战期间夺取了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北部的殖民地,并大大加强了自己的经济阵地。日本对欧洲事务还不很关心,其主要目的是要求独占中国。

巴黎和会是一个帝国主义分赃会议,列强因分赃不均而激烈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举例说,讨论从德国手中夺来的殖民地和土耳其属地问题时,各大国都提出了自己盘算已久的要求,引起了争执。克里孟梭要求把法国边界推进到莱茵河,美国和英国同声反对。法国要并吞鲁尔矿区,克里孟梭强硬宣称,任何一个法国总理都不会签署一项不把萨尔归还法国的条约。威尔逊说:“这样看来,您是希望我回家啦?”在一次讨论土耳其属地的归属问题以后,威尔逊对人说:“我们在一切问题上都各持己见。”

凡尔赛体系 帝国主义列强经过了五个 见图版(34)多月的争吵,于1919 年 6 月 28 日,同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宫签署了和约,巴黎和会才告结束。凡尔赛和约洋洋大观,包含十五部,许多部下面设编、章,总共四百四十条。

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规定: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规定德国只能拥有十万名官兵的军队和三十六艘军舰,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坦克和潜水艇;德国要拆除西部边境线上的防御工事,但是保留东部边境线上的防御工事。

和约的领土条款规定:德国放弃一切殖民地;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 萨尔煤矿交给法国开采十五年,萨尔区由国联代管十五年,期满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归于法国还是德国。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十五年,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区域划为非武装区。和会确定的德波边界,把历来属于波兰的一些地区仍留给德国。波兰取得一条狭窄的通海地带。格但斯克没有划入波兰版图,成了国联统治下的“自由市”。此外,比利时、丹麦、捷克斯洛伐克等国都得到一些地方。总起来说,德国失去了原有领土的八分之一,但却留下了十万平方公里原属波兰的领土。

根据和约规定,德国所有的殖民地由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以“委任统治” 的形式加以瓜分。德属东非洲的大部(坦噶尼喀)为英国所得。多哥和喀麦隆被英法瓜分。英国自治领南非联邦得到德属西南非,澳大利亚得到新几内亚岛的德属部分,新西兰得到西萨摩亚。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划归日本。

中国的山东省问题在巴黎和会上争论了好几个月。世界大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权利,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理所当然应该收回,但日本却要求在和约中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全部交给日本。美国起初反对日本觊觎山东,它打算用“门户开放”这个口号抵制日本,同时把自己的势力渗入中国。在斗争特别尖锐的时刻,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不参加国联而与德国联合为威胁。日本的要求得到英法等国支持,美国也背弃了它多次说过的“援助”中国的诺言。和约的规定满足了日本的要求。由于中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战胜国在赔款数额问题上没有作出最后决定。和约的经济条款只规定德国应于 1921 年 5 月 1 日以前清付第一期赔款二百亿金马克。关于各战胜国如何分配德国赔款问题,连同确定赔款数额问题,均交给由美、英、法、意等国组成的赔偿委员会解决。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战胜国又和德国的盟国签订了一系列的和约。1919

年 9 月 10 日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与奥地利签订了和约。和约确认奥匈帝国解体;承认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的独立和这些国家的疆界;并禁止在种族上或语言上有密切关系的德、奥两国合并。1919 年 11 月 27 日,在巴黎城郊纳伊与保加利亚签订了和约。规定把西色雷斯割让给希腊,从而使保加利亚失去了爱琴海上的出海口;规定保加利亚必须偿付相当于它战前国民财富总数四分之一的巨额赔 款。1920 年 6 月 4 日,在凡尔赛的大特里阿农宫与匈牙利签订了和约,和约

重述了圣日耳曼和约的主要条款。1920 年 8 月 10 日,在巴黎近郊色佛尔与土耳其素丹政府签订了和约,使土耳其丧失了四分之三的领土;在安纳托里亚还划定了法、意的“势力范围”;规定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无论平时或战时,都应对各国商船和军舰开放。但当时基马尔领导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粉碎了这个掠夺性的和约。后来在 1923 年,战胜国与基马尔政府重新签订了洛桑和约。

战胜国对德国及其盟国所签订的这一系列和约,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即所谓凡尔赛体系。把第一次大战中形成的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固定了下来,但是协约国之间仍然矛盾重重,而且又招致了战败国的仇恨,因此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又在新条件下尖锐起来。而且凡尔赛体系违背了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侵犯了许多弱国的权益,因此它是脆弱的、不稳固的。

国际联盟 1914 年 4 月 28 日,在巴黎和会上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被列为凡尔赛和约的第一部,后来又列入对奥、保、匈各和约内,作为各和约的第一部分。1920 年 1 月国际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国际联盟声称,其目的在于“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国联盟约规定,凡对国联一成员国从事战争的任何一国即被认为对国联所有成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成员国应给它“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的制裁,甚至“各出陆、海、空之实力组成军队,以维护联盟盟约之实行。”(见第十六条、十七条。) 盟约确立了国联委任统治制度(见第二十二条),把战败国的殖民地委托给一些战胜国统治。国联的行政权由全体会员国代表组成的大会和行政院行使,行政院由美、英、法、意、日五个常任理事国和由大会按期选出的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另外成立常设秘书处经办一切事宜。当时在国联盟约上签字的有四十五个国家,战败的同盟国家不许加入。

国联盟约虽然虚伪地写上了对侵略国实施经济制裁和军事制裁的条文, 但又规定大会或行政院的决议需要得到出席会议的会员国全体同意才能成立

(见第五条),所以制裁侵略成了一句空话。统观国联存在期间(1921—1946 年)的活动可以知道,国联在牵涉小国的事件上颇能施展其权力,但在牵涉大国的事件上,只能听凭列强的意志。

建立国际联盟是美国总统威尔逊极力鼓吹的。美国企图借此欺骗世界舆论,以取得巴黎和会和国联的领导地位,实现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在英、法、日等国的强烈反对下,美国的目的没有达到。因此,美国国会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这样,国际联盟就为英、法所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