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三:日本历届内阁总理大臣

第七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 战争的初期阶段

德军闪击波兰和波兰的覆亡 1939 年 3 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开始制订侵略波兰的作战计划,代号为“白色计划”。柏林深信,德军能以“闪电战”迅速击溃波兰,而英法是不会给其盟国有效援助的。

1939 年 9 月 1 日清晨 4 时 45 分,德国法西斯军队侵入了波兰,陆军、空军同时出动。波兰政府在德波关系急剧恶化的时候,满心指靠英法的援助, 未作认真的战备。德国一开始就投入了五十八个师,其中包括六个坦克师、八个摩托化师(约二千五百辆坦克)和两个航空队(二千架飞机)。而波兰只有三十七个步兵师、十一个骑兵旅、两个摩托化旅和将近四百架飞机。德国陆军全线进犯。它的空军不断空袭华沙,还在华沙附近投下伞兵。波兰政府要求它的盟国英法“采取联合行动来制止战争”。

在无法推脱对波兰承担的义务的条件下,英法开始动员,但是仍然寄希望于同德国谈判。法西斯德国断然拒绝了英法的要求。9 月 3 日,英法先后向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

德国武装部队在七百多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进攻。德军的突然进攻,使波兰军队无法集中起来,波兰大多数的飞机都在地面上被摧毁了。波军被德军分割包围。南线德军进展较快,于 9 月 8 日就进抵波兰首都华沙郊区。9 日波军在华沙西面的布祖拉河上发动反攻,又遭失败。14 日,华沙同全国其他地方的联系已完全断绝。

当装备不良、失去战略指导的波兰军队英勇保卫祖国国土的时候,德国西线的空虚实际上已暴露出来了。法国有一百一十个师,英国派到大陆的有五个师,而德国当时在西线只有二十三个师。英法不难给德国造成压力,从而减轻波兰的困境。但是英法不仅没有使用地面部队作战,它们的空军和海军也都按兵不动。

由于波军在布祖拉河上进行反攻,华沙得到短暂喘息机会,加紧修筑了工事。从 9 月 8 日至 27 日的二十天期间,波兰首都进行了英勇的保卫战。9 月中旬波兰政府撤离华沙。9 月 27 日,华沙陷落。波兰进行抵抗的最后一个城市格丁尼亚,在 10 月 2 日停止了抵抗。

9 月 17 日,苏联军队开进了波兰,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等地区。

9 月 28 日,德苏签订了“定界”条约,确定了双方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地区。德国法西斯分子立即把他们的种族主义学说付诸实施。数以千计的波兰

军官、专业人员、知识分子被驱集在一起,当场处死;更多的人被遣往德国, 在工厂做工或服低贱劳役;千千万万波兰人被当做劣等民族被迁往贫困地区,为德国移民者腾出地方。在整个战争期间被法西斯杀害的波兰人达六百万之多。

德国侵占挪威和丹麦 击溃波兰之后,德国法西斯统治者为赢得时间准备在西线发动进攻,就故技重演,重申“和平”保证。10 月 6 日,希特勒在国会表示愿意和英法议和。英法提出把恢复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独立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谈判没有进行。希特勒对他的将领们说,他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决定由什么人来统治欧洲。在波兰战败后的七个月,英法无论在陆地或在空中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当时在形式上保持战争状态,实际

上没有展开军事行动,因此获得“奇怪的战争”这一诨名。希特勒借此良机为西线的进攻作了充分的准备。

在“奇怪的战争”时期,除了法国东北边境几次小接触和多次不见敌机影踪的空袭警报外,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在法国军队中,永远是千篇一律的刻板生活,除了举行一些徒然无用的训练外,一直毫无作为,这种状况渐渐使士气萎靡,人心麻木,政界人士中出现了一股渴望议和的趋向。

希特勒的成功,英法缺乏积极精神所显示的失败,引起了中立国对纳粹德国的恐惧。中立国都感到,只要德、法军队还没有展开搏斗,就谈不上最后的定局。这个时候,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土耳其、挪威、瑞典、比利时和荷兰都幻想以严守中立而避开战祸,这又造成了有利于希特勒的形势。

美国开始摆脱对欧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迟钝和漠不关心。罗斯福总统清楚地看到了纳粹德国的得势对美国的危险。1939 年 11 月,他劝说国会通过“现款自运”法案。它允许交战国从美国购买军事装备,但必须付现款而且自己负责运输。这有利于英法,因为它们能做到这一点。

在“奇怪的战争”期间,德国制定和通过了侵占丹麦和挪威的计划(名为“威悉河演习”)。丹麦和挪威据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们是德国和英法双方的侧翼,是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必争之地;此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铁矿又是德国必须的重要战略物资。

1940 年 4 月 9 日,德军向丹麦和挪威这两个中立国发动了进攻。占领丹麦的行动于发动进攻后的四小时内全部结束。丹麦政府被迫同意“在德国的保护下维持中立”,并且同意丹麦的工业“间接”为德国生产,进行“友好合作”。

在挪威,德军遇到了挪威军民的英勇抵抗,挪威当局坚持战斗决不投降。希特勒军队对挪威也采用闪电式的袭击,当他们侵入丹麦领土的时候,他们的海军陆战队和伞兵也开始在挪威各港口奥斯陆、克里斯蒂安桑、斯塔万格、卑尔根、特隆赫姆以及纳尔维克地区登陆和空降。4 月 9 日傍晚占领了挪威首都奥斯陆,10 日占领了各重要港口和机场。挪威军队不得不撤退到内地。

  1. 月 14 日支援挪威的英法军队开始在纳尔维克附近登陆。尽管时机有所延误,但是英法军队在一个遥远的战区吸引住了一部分德军。装备较为优良的法国轻步兵于 4 月底到达纳尔维克,登陆成功。纳尔维克被攻占,德国守

军向东撤退。但是那时法国的形势危急,胜利登陆的军队从 6 月 2 日至 7 日撤走。

在挪威中部,英法军队于 4 月下旬在纳姆索斯和翁达尔斯内斯这两个地区转入进攻。它们的任务是解放特隆赫姆以及同在奥斯陆以北作战的挪威军队会师,但是由于连吃败仗,于 5 月初撤出了挪威中部。6 月 10 日,德军在粉碎了分散的挪威军队的抵抗之后,占领了挪威。

挪威沦陷,国王哈康七世及其内阁逃亡伦敦继续抗战事业。瑞典名义上保持中立,但被迫同德国合作,对德国供应铁矿和木材。希特勒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纳入他的轨道,欧洲的又一个地区沦于德国的控制之下。

法兰西的溃败 1940 年 5 月 10 日希特勒开始执行以侵占法国为目标的“黄色计划”。计划中的军事行动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占领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绕过法国设防坚固的马奇诺防线。第二阶段,迫使法国投降。

1940 年 5 月,德国在从北海海岸到瑞士国境的长达八百公里左右的西部战线上,部署了一百三十六个师,总人数为三百三十万,组成三个集团军群

展开进攻。在战线的北翼,面对荷兰和比利时的北部是博克上将指挥的“B” 集团军群;在中部是龙德施泰特上将指挥的“A”集团军群,由它担任主攻; 在南翼是勒将军指挥的“C”集团军群。西线大战爆发后,由法、英、比、荷、波等国组成的盟军共一百三十三个师,与德军相抗衡。

  1. 月 10 日,希特勒德国在西线发起总攻,德军首先侵入荷、比、卢。博克的军队冲过了马斯河,占领了比利时列日防区。英法军队大部分集中对付博克军队。博克军队粉碎了荷比军队的抵抗,打退了英法的部队,迅速向前推进。德国法西斯飞机对荷兰城市进行了野蛮的轰炸。13 日,荷兰政府迁往伦敦。14 日,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命令投降。17 日夜晚,德军占领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此时,龙德施泰特军队越过卢森堡,进攻法军在色当的防线。不久,突破了法军在色当至那慕尔之间九十公里的防线。德国坦克师在色当附近强渡马斯河之后,对圣康坦全线展开进攻,矛头西指,直驱海边。盟军全线的战略形势急剧恶化。联系中断,在很大程度上军队失去了指挥。大量的难民, 一串串的汽车、马车、自行车、残废人的四轮马车拥塞路上,堵塞了盟军的撤退路线。德国飞机无情地扫射和轰炸他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人包括军人接受了法国政府的一种说法,即未来的战争将限于坚守固若金汤的抗德的马奇诺防线。可是谁也想不通,整个战线竟会如此轻易地彻底崩溃。而且一旦前线被突破,法国陆军似乎就象一只戳破的气球那样全部瘫痪了。对盟军来说,更危险的事是:法国政府中投降派逐渐控制了局势。法国资产阶级吸取了战争失败往往导致革命的历史教训,它对战争失败出现巴黎公社的后果记忆犹新。在战争失利的形势下,法国资产阶级的大多数人逐渐转向失败主义和亲法西斯的立场。法国政府一再改组。早在 1940 年 3 月接替达拉第总理职务的保罗·雷诺不断扩大他的政府,以便尽可能把除共产党以外的各种政治力量罗致进去。在前线危急时刻,雷诺又邀请贝当元帅参加内阁, 起用魏刚代替甘茂林出任法军总司令。贝当和魏刚都是显赫一时的名将。前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坚守凡尔登取胜而著名;后者以曾经充任 1918 年盟

军总司令福煦的得力助手而闻名于世。他们都象征着 1918 年的法国的军事胜利。雷诺请他们出山是一个着眼于心理作用的行动。但是,到头来,他们是投降派,更加速了法国的溃灭。

到 5 月 20 日,德国坦克师的主攻方向已经明朗:他们在调头转向西北方的大海。21 日,德军进抵英吉利海峡。这样,在沿岸一带形成了德军对英、法、比盟军的马蹄形大包围圈。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下令投降,28 日比利时军队放下了武器,德军的包围圈缩小了。盟军只控制着法、比边境的一个港口——敦刻尔克。

  1. 月 26 日傍晚,英国海军部发出信号:开始执行“发电机作战计划”—

—即从海上撤退。从 5 月 27 日起,德军开始空袭敦刻尔克,英国皇家空军全力以赴保卫海边滩头阵地、登船点以及停泊的船只。边战斗、边撤退的行动继续到 6 月 4 日清晨。从敦刻尔克撤退到英国海岸的人数总共达三十三万八千多人,其中英国人约二十万名,法国人约十三万名。最后一条船开走之后, 四万法国士兵被俘。英国远征军的大炮、高射炮、反坦克炮、机枪、摩托车等全部重型装备落到了德国人手里。敦刻尔克的撤退是出色的,它使英国远征军避免了毁灭的灾难,但是这次撤退的成功并不是英法的胜利,而是一系列挫败中的一幕。英国虽然保住了一支军队,但它几乎没有什么武器了。自

此以后,法国军队将孤立无援地去对付德国人的优势兵力的进攻。

  1. 月 5

    日,德军开始执行“黄色计划”第二阶段的任务,从马奇诺防线到英吉利海峡之间、沿埃纳河和索姆河一线发动攻势。法军由于最优秀的部队和大部分装甲部队在比利时消耗掉了,现在只能以六十五个第二流的师去抵挡包括十个装甲师在内的总共一百四十三个师的德军的进攻。法军最高统帅部已经浸透了失败主义情绪。这是力量悬殊的战斗,德军像潮水般地涌进法国。10 日,法国政府匆忙地离开巴黎,先迁都尔,不久再迁波尔多。

墨索里尼认为趁火打劫的时机已到,于 6 月 10 日向英法宣战。意大利派出三十二个师攻打驻在阿尔卑斯山的六个师的法军。尽管意军在数量上大占优势,它的进攻没有成功,法军守住了战线,但是意大利的参战使法国的境况更加困难了。

6 月 14 日,德军占领了未设防的法兰西伟大城市——巴黎,埃菲尔铁塔上立即高悬起卍字旗。16 日,雷诺辞职,卖国贼贝当接任总理。17 日,贝当向德国提出停战要求。希特勒没有立即答复。不多几天德国军队深入到法国内地。6 月 21 日,他们抵达卢瓦尔河,占领了南特、图尔、纳韦尔、第戎一线以北的整个地区,坦克兵团从第戎南下深入到里昂地区。

6 月 21 日,德国士兵在贡比涅森林中的一块小小的空地,即 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意志帝国向法国及其盟国投降的地方,特意从博物馆拖来了被保存的福煦元帅的旧卧车。希特勒选择在这儿向法国提出停战条件。该日下午, 希特勒坐在 1918 年福煦坐过的那把椅子上,带来了法国代表团。德国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向法国人宣读了停战条款。22 日,法国代表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协定规定,法国被分割为两个地区:包括法国北部富庶的工业区在内的一大片土地为德军占领区,占领军的费用由法国负担;法国的其他土地为非占领区,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首府设在维希(所以也称维希政府)。除去在非占领区为维持内部秩序所必需的部队外,法国所有的武装部队必须解除武装并且复员。法国还同意把德国的全部政治流亡者移交给德国,并遣返德国战俘。德国没有立即占领法国全部领土的目的,不仅在于从政治上分裂法国,使法国流亡政府难以成立,而且在于利用法国的傀儡政府来掌握法国的舰队和殖民地,不使它们落入英国人的手中。

法德停战协定确定在法意停战协定签字后生效。法意停战协定于 6 月 24 日签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有四年之久坚持不败的法兰西,在 593 这次战争中只经过六周战斗就被击溃而退出了战争。

邱吉尔和不列颠之战 希特勒德国在欧洲扩张的得势,盟军 的连连挫败,引起英国舆论界的极大愤慨。就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将陷入德军之手的时候,许多保守党人也开始认识到,张伯伦的慕尼黑政策使政府走向政治破产,使国家走向军事崩溃。保守党要求撤换自己的领袖。经过了 1940 年 5

月 7 日至 8 日议会激烈辩论之后,内阁首相张伯伦辞职。过了两天,邱吉尔组成了战时内阁。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副首相,内阁成员还包括自由党领袖辛克莱和保守党著名人物艾登。

温斯顿·邱吉尔出身于名门贵族,早年当过记者、军官。他进入政界, 一再当选为下议院议员,也一再出任内阁大臣,久已是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是英国保守党的典型代表,一心保持英帝国的利益。1919 年,他是“防疫圈包围”苏维埃俄国的支持者之一;他任殖民事务大臣时,镇压过民族运

动; 1935 年,他不赞成对意大利的侵略实行制裁。但他有政治远见,从慕尼黑事件之后,看到了希特勒的危害。从那时起,他决心挫败希特勒。邱吉尔的联合内阁组成时,英国正处于困难境地。他受命于危难之际,自知前途艰险。5 月 13 日,他在下议院发言时说,在最近几年,“我能奉献给你们的, 只有热血、汗水和眼泪”。但邱吉尔在逆境之中表现得镇定而乐观。在英国遭到德军空袭以后,他曾到伦敦硝烟弥漫的废墟中去踏访,用食指和中指打着“V”字手势来表示胜利。邱吉尔政府逮捕了一批被怀疑同希特勒德国有联系的人。新政府的这种决心,得到了广大阶层的支持。

法国沦亡之后,英国面临德军入侵的威胁。海军是英国可靠的防御力量。但是,倘若法国舰队落到德国人手里去的话,德意轴心国就会夺得地中海的制海权;大西洋的护航运输——英国的生命线将会受到严重的危险;德军在不列颠群岛的登陆也将成为可能。英国政府决定消除法国舰队这个未知数所可能造成的危险。7 月 3 日至 4 日,停泊在英国港口的法国舰艇受到英检查船队的攻击。法国舰队大部分舰艇的停泊地米尔斯克比尔也遭到英国武装部队的袭击,仅一只法国战列舰逃脱,其余的舰艇不是被击沉,便是遭重创, 还有一千三百名法国水兵丧命。法舰未落入德国人之手,这在一定程度上保卫了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国长期没有制订以入侵来征服英国的计划。希特勒指望在承认自己领土扩张的基础上与英国政府谋求妥协议和,可是邱吉尔拒绝任何妥协。1940 年 7 月 16 日,希特勒终于下令准备入侵不列颠,

代号为“海狮作战计划”,他要求 8 月中旬完成作战准备。由于英国握有制

海权,德国的将领不得不向希特勒建议,把这次行动推迟到 10 月,或第二年。德国统帅部认为以空军压制英国是取胜的先决条件。于是,一场大战纯粹在空中进行,德国的陆海军士兵均未参加,几乎象是旁观者一样。7 月 10 日, 德国空军空袭英国的港口和护航船队,开始了不列颠之战。希特勒动用了将近一千二百架轰炸机和同样数目的歼击机。德国空军凭藉数量上的优势,从 8 月 8 日至 18 日不分昼夜地轰炸英国的海军基地、雷达站和飞机场。8 月 15 日,德国投入的空军力量达到顶点,一天总共出动一千七百八十六架次,动用的轰炸机达五百多架。德国企图消灭英国空军,但是没有得逞,自己的空军反遭惨重损失。德国这时决定对伦敦进行一次“恐怖攻势”,从而把心理战放在优先于摧毁敌方武装部队的地位。从 9 月 7 日起德国空军对伦敦实行集中的袭击。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平均有二百五十架轰炸机飞过来,在伦敦上空倾泻成吨成吨的高爆炸弹和燃烧弹。成百上千处发生了大火,整个整个的街区化为灰烬,伦敦居民挨了整整两个月的狂轰滥炸。但是空袭不仅没能挫败英国人民的斗志,反而使他们团结一致,跟法西斯主义作斗争。

英国的坚决抵抗使德军的入侵难以实现,“海狮作战计划”的执行被无限期地推迟下去。由于希特勒于 1940 年 7 月 31 日下达了关于准备对苏作战的指令,德国武装部队已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准备对苏作战上,空军的主力也已东移。从 1940 年 11 月份起,德国空军主要轰炸英国最重要的工业中心。

英国航空工业的中心之一——考文垂遭到了最猛烈的轰炸。1941 年 5 月 10 日伦敦遭到最后一次集中的空袭,大英博物馆和英国议会均遭到破坏。此后, 德军对英国的空袭衰弱了。当时,德国的潜水艇还在海上威胁着英国的运输线,但是英国人民在不列颠之战中以显著的毅力和勇气抵住了巨大的破坏。

戴高乐和自由法国 当德军的“闪电战”势如破竹,法国走向溃灭的时

候,在法国资产阶级中只有个别代表人物,主张继续战斗,抗击德军的入侵。当时被任命为国防和陆军次长的戴高乐将军便是抗战派的代表。他反对魏刚将军所宣布的巴黎不设防,主张保卫巴黎,必要时进行巷战。他拟订了一项在北非继续进行抗战的详尽计划;并且企图迫使雷诺政府采取一些有利于在海外继续战斗的措施。当雷诺辞职,贝当元帅组阁时,戴高乐认为这意味着投降,毅然决定离开法国。6 月 17 日,戴高乐飞往英国。

在戴高乐看来,山河已经破碎,民族存亡未卜,当务之急是救亡图存。但是,只有少数法国人继续战斗是不够的,应该使法国作为国家重新投入战斗。戴高乐意识到任重而道远。他打算首先宣布奋斗目标,其次取得武器, 然后建立起一支队伍。6 月 18 日他通过英国广播电台号召在英国的法国全体官兵参加他所建立的“自由法国”组织。他坚决表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 法兰西抵抗的火焰决不应该熄灭,也决不会熄灭。”

戴高乐的募兵活动虽非一帆风顺,但到 6 月底已经初具势头。1940 年 7

月 14 日法国国庆日那天,戴高乐在伦敦公众赞许的目光下,检阅了从白厅前通过的第一批自由法国支队。一周之后,首批自由法国飞行员参加了对鲁尔区的轰炸,并发表了有关这次空袭的消息。到 7 月底,大约有七千人拿起武器为戴高乐和法国战斗。

6 月 28 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告,承认戴高乐为自由法国一切武装力量的领袖。8 月 7 日发表了邱吉尔——戴高乐协议。协议再次明确规定,戴高乐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戴高乐不得不承认指挥任何联合行动的最高权力只能属于英国,但英国人不能使用这支力量去进行他所不同意的战斗。协议还规定自由法国军队的所有费用暂由英国政府垫付,但是单独立帐, 以后偿还。

戴高乐得到了英国的支持,摆脱了财政上的紧张状态之后,把注意力转向非洲。从 8 月到 10 月,自由法国的部队占领法属赤道非洲(加蓬除外)和喀麦隆。10 月 27 日戴高乐在布拉柴维尔发布法令,宣告成立帝国防务委员会,行使政府职权。到 11 月,戴高乐的武装力量扩展到三万多人,自由法国的力量日益壮大。

意大利侵略军在北非和希腊的挫败 意大利参战后,致力于在非洲扩张领土。1940 年 8 月,意军毫无困难地占领了未设防的英属索马里,随后又侵入苏丹和肯尼亚。但是,意大利人在东非的地位是不巩固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反压迫的游击战逐渐扩展,受歧视的土著部队全部逃跑,加入了“爱国者” 的队伍。驻在埃塞俄比亚的意军七万人,与本土的联系基本上被切断,受到一支从苏丹和肯尼亚出动的由英国人、印度人、南非白人和自由法国战士组成的混合部队的包围。北面,混合部队渗入厄立特里亚境内,于 1941 年 3 月在克伦击溃意军的抵抗,并占领了阿斯玛拉和马萨瓦,俘虏一万五千人。南面,混合部队攻入意属索马里,向西北斜线推进,于 1941 年 2 月突破意军防线,俘虏二万人,4 月抵达亚的斯亚贝巴。意军将领先是逃亡,不久投降。

埃及在整个中东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提供通往丰富的石油产地的通道。1940 年 9 月中旬,墨索里尼派一支十七万多人的部队从利比亚对埃及发动进攻,同保卫埃及的三万多名英军、新西兰军和印度军对峙。埃及境内的西沙漠成了双方的战线。英军的前哨阵地在马特鲁港。1940 年 9 月,意军从利比亚攻入埃及,占领了塞卢姆和西迪巴腊尼,便停下来筑防御工事,消耗了三个月的时间。倒是英国人于 12 月发动了进攻。意军混乱地进行撤退。1941

年 1 月英军占领巴尔迪亚,嗣后攻克托卜鲁克,便停止前进了。

墨索里尼为了最后在分享胜利果实的盛宴上占有一席之地,不通知希特勒,便于 1940 年 10 月 15 日决定进攻希腊。意大利人以优势兵力对付希腊人,

从 1939 年被其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出发,进击希腊。到 10 月底侵略者赢得了一些初步胜利。11 月中,希腊人便发动反攻,迫使意军全线退却。不到十天功夫,侵略者被推回到他们的起点之后。

德国攫取巴尔干 当德军还在西线作战、空军正在进攻英国之时,希特勒的视线已经开始转向东线,盯住东欧和苏联的广大国土和财富了。希特勒认为,消灭布尔什维主义是法西斯主义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之一。他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不过是用以麻痹苏联的缓兵之计。等到波兰覆亡、法国投降后,他下令立即制订进攻苏联的秘密军事计划——“巴巴罗萨计划”。1940 年 12 月 5 日,计划得到批准。为了执行“巴巴罗萨计划”, 希特勒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法西斯侵略集团,并进一步加强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以保障自己的侧翼和粮食、石油和原料的供应。

1940 年 9 月 27 日,在柏林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条约规定,德意和日本互相承认彼此在欧洲及亚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互相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的援助。条约第五条还特别声称,条约不影响三国各自与苏联的现存关系。这一条是希特勒准备侵苏的备战活动的烟幕。

同年 11 月 20 日,匈牙利霍尔蒂法西斯政权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成为希特勒德国在东南欧的一条走狗。

位于巴尔干半岛北部,盛产石油,并同苏联有几百公里边界接壤的罗马尼亚,是希特勒为发动反苏战争而急于要控制的国家。1940 年 9 月,在希特勒支持下,罗马尼亚法西斯头子安东尼斯库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独裁统治。10 月,德军以“教官”名义进驻罗马尼亚。11 月 23 日,罗马尼亚加入三国同盟,被拴到法西斯德国的战车上。

保加利亚于 1941 年 3 月 1 日加入了三国同盟,德军进驻保加利亚。

1941 年 3 月 25 日南斯拉夫加入了三国同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反对。

27 日,在一次政变中亲德政府被推翻。南斯拉夫人民的革命行动和希腊军民对意军的抗击,打乱了法西斯的侵略部署。希特勒不得不把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推迟,先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4 月 6 日,德军以优势兵力进犯这两个国家。希特勒的空军,把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炸成一片瓦砾。轴心国及其卫星国的军队从南斯拉夫的四邻发动进攻。在北方,萨格勒布在德军装甲部队的快速进攻下于 10 日失陷;卢布尔雅那于 11 日被意军攻占。德军的主要力量集结于保加利亚西部,突破了尼什、斯科普里和瓦达河河谷的防线,然后分兵南北两路,北上的部队于 12 日攻陷贝尔格莱德。卫星国部队紧紧跟上:匈牙利军队侵入奥西耶克和诺维萨特,保加利亚军队占领了马其顿的绝大部分。南斯拉夫政府和国王彼得飞往同盟国领土。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于 4 月 17 日投降,离入侵不过十一天。德国为了笼络其卫星国,把南斯拉夫的一些领土在意、匈、保等国中进行瓜分,其余的领土不是自己直接占领,便是培植傀儡进行统治。

1941 年 4 月 6 日,即进攻南斯拉夫的同一天,德军从保加利亚入侵希腊。希腊的精锐部队在东北部被打垮。在阿尔巴尼亚的希腊部队被从南斯拉夫南下的德军包抄,绝了退路。4 月 27 日,雅典被占领。国王乔治同他的政府退

往开罗。在希腊登陆援助其防务的英军于 5 月初撤退。5 月 20 日,德军使用伞兵和空降部队进攻克里特岛,经过十天激战占领了这个岛屿。6 月 1 日, 德军控制了全希腊。

与此同时,希特勒派出两师兵力,组成“非洲军团”,由隆美尔统率, 在北非登陆,伙同意大利军队,对利比亚境内的英军发起了反攻,很快就把英军赶到埃及去了。

希特勒完全侵占了巴尔干和控制了北非之后,便决定执行进攻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入侵南、希的军事行动迫使希特勒把进攻苏联的日期从 5 月

中旬推迟到 6 日 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