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在危机达到高峰时的 1932 年一年中,工业产量比 1929 年下降了将近一半。钢

产量从 1929 年的一千六百一十万吨降到 1932 年的五百六十万吨;煤产量从

1929 年的三亿三千八百万吨降到 1932 年的二亿二千七百万吨。生产潜力利用率降到 35%。

德国的经济危机由于有大量外债和巨额赔款负担而更加严重。1930 年德国的外债约为二百五十五亿马克,其中大部分是短期借款。仅仅在 1931 年就必须归还四十九亿马克,再加上十五亿马克的利息。金融负担过重,导致了德国最大的银行之一达姆斯塔得国民银行的破产。过去德国一直是用实物偿付赔款的,现在则主要用外币交付了。这对德国来说,意味着要增大出口贸易,赚取外汇。但是经济危机以来,德国的对外贸易下降了 40%。德国国家银行的黄金和外汇储备由 1930 年的三十一亿马克减少到 1929 年的十一亿马克。

德国的农业也遭到了危机的严重打击。农产品出卖后所得的利润由 1929

年的一百零二亿马克下降到 1933 年的六十五亿马克。

工农业的危机引起了财政危机,通货贬值。许多银行破产。德

德国失业者用废旧物品搭成的住房国统治阶级实行征收新税、削减工资、削减救济金和养老金等政策,力图把危机的负担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肩上。工农生活严重恶化。失业人数由 1929 年的二百多万增到 1932 年的八百万; 在业工人的实际工资大大降低。大批农民破产,被迫拍卖土地。德国中等阶层的境遇也十分悲惨。小商人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大部分知识分子不是失业,便是被减薪。

德国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一方面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大大增长,另一方面法西斯运动也有了重大的发展。

法西斯主义在德国取得政权 在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袭击下,德国资产阶级已不能以一般的议会的办法进行统治了。1930 年 3 月,还能对失业工人扩大一些补助金的右派社会民主党人穆勒政府被推翻,天主教中央党首领布鲁宁组织了政府。布鲁宁执政时,由于经常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就利用魏玛宪法第四十八条授予总统的权力,进行“非常法令”的统治。布鲁宁政府减少了职工工资的 10%,减少了失业者的补助金,提高税收二十亿马克。布鲁宁的政策引起了广大劳动人民的不满,全国出现了群众性的抗议浪潮。

在经济危机袭击和政治动荡的局势下,法西斯党在德国的影响迅速增 长。德国的法西斯党成立于 1919 年,为了欺骗群众,它先称“德国工人党”,

1920 年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许多退伍军人、狂热冒险分子和野心政客被吸收进去。1919 年 9 月,一个奥地利的前下士阿道夫·希特勒参加了这个党的政治委员会。1923 年,纳粹分子在慕尼黑一个啤酒馆举行暴动失败,希特勒被判处五年徒刑。他在狱中,向同狱的鲁道夫·赫

斯口述了他的自传第一卷《我的奋斗》。《我的奋斗》和纳粹党制订的《二十五点纲领》,提出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理论。这理论硬说德国是“没有空间的民族”,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必须把东欧各国变成殖民地,消灭俄国,建立世界霸权;宣称德意志人是高等种族,其余种族都是劣等的,

应为德意志人服务;宣传犹太人是劣等种族中最危险有害的,必须灭绝;胡说马克思主义是犹太人的理论,要彻底消灭,等等。法西斯党徒大张旗鼓地展开了蛊惑宣传,许下诺言说,纳粹党上台后马上废止凡尔赛条约,取消军备限制,收复失土,夺取“德意志种族”的“生存空间”。他们许诺失业者说,给予工作和增加补助金;许诺工人说,将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许诺小农说,将取消地租,废除债务和提供补助;许诺小商人和手工业者说, 将降低捐税,发放低息贷款。这些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得了一些群众的支持。德国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也把纳粹党德国

不同集团间的街头打斗

看作是制止国内革命,进行对外扩张的有用工具,因此用巨额金钱资助它, 帮助它扩大党的机构,收买报纸,加强它所控制的冲锋队和党卫军等恐怖组织,为法西斯政党的上台铺平道路。

德国共产党为反对国家法西斯化进行了艰苦的斗争。1930 年 8 月,德共中央公布了《德国人民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纲领》,揭露了法西斯分子骗人的谎言和沙文主义宣传,指出布鲁宁和希特勒的道路必然导向战争和灾难。 1931 年 5 月,德共公布了《扶助农民纲领》,要求没收地主土地,把土

地转交给无地和缺地的农民;要求减轻农民的捐税负担。德共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但是德共也犯了严重的错误,不顾条件地提出了立即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在德国确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在策略上没有集中主要力量打击法西斯主义,而是同等地既反对法西斯分子,又反对右派社会民主党人;对社会民主党人又不区别其领导人和普通党员。鉴于法西斯危险的增长,德共渐渐纠正了策略错误,向社会民主党人建议,统一工人阶级的行动,用总罢工来抗击法西斯,但这些建议都被拒绝了。

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散布“较小祸害论”的理论,说为了不让较大的祸害——希特勒上台,就要支持较小的祸害——布鲁宁。这种“小害”理论实际上是帮助法西斯的理论,因为布鲁宁不是反希特勒的基地,而是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开路先锋。“小害”理论阻挠了德国工人阶级的一致行动。

1930 年 9 月,德国举行国会选举。德共得到四百六十万张选票,比 1928年的选举增加了一百三十万张。社会民主党比前次选举丧失了六十万张。纳粹党取得了巨大胜利,从 1928 年选举中的八十万张增加到六百四十万张选票。希特勒分子在选举中的胜利更加巩固了他们在资产阶级右翼中的地位。 1932 年 3 月至 4 月,德国举行总统选举。垄断资本家提出纳粹党首脑希

特勒和军国主义分子兴登堡作为候选人。共产党向社会民主党建议联合提出候选人参加竞选,但遭拒绝。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又抬出“较小祸害论”,即避大害(希特勒)而选小害(兴登堡)。德共旗帜鲜明地指出:谁选举兴登堡,就是选举希特勒;谁选举希特勒,就是选举了战争!选举结果,兴登堡获得近一千九百万张选票,当选新任总统。希特勒得到一千一百三十万张选票,表明法西斯势力的增长。共产党的候选人台耳曼得到了五百万张选票。由于没有取得绝对多数,进行了第二轮选举,最后兴登堡当选。

1932 年 6 月,兴登堡总统任命冯·巴本组织内阁。巴本上台后第一个行

动便是解散国会,决定在 7 月 31 日举行新选举。其次,他于 7 月 20 日解散了社会民主党人的普鲁士政府,从而摧毁了民主共和国的支柱之一。这件事情的顺利实现,使希特勒分子看到,现在再也不必担心有什么社会势力会对

推翻民主制度进行认真的抵抗了。

在 7 月 31 日的选举中,纳粹党取得大胜,获得一千三百七十四万多张选票,在国会中占二百三十席,轻而易举地成了国会中的第一大党。但希特勒只赢得全部选票的 37%,在六百零八席的国会中,还不足构成多数。大多数德国人仍旧反对希特勒,他还没有取得政权所必需的多数。纳粹党如能同中央党合作,就能在国会中取得多数。但是希特勒要求控制国家的全部权力, 遭到兴登堡总统的拒绝。德国的统治阶级在让哪个政党执政的问题上尚举棋不定。

新选出的国会还没有着手工作,就被巴本政府解散。新的国会选举于 11

月 6 日举行。纳粹党丧失了二百万张选票,三十四个议席。共产党增加了七十五万张选票,议席从八十八席增加到一百席。支持政府的资产阶级政党增加了一百万张选票。纳粹党虽然仍是国会第一大党,但丧失二百万张选票却是很大的挫折。巴本建议纳粹党与政府合作,但被企求一党专政的希特勒所拒绝。巴本政府要继续执政,就必须再次利用魏玛宪法第四十八条,宣布紧急状态。但是德国陆军发言人说,德国现有的军队力量不能胜任守卫边境和维持治安的任务,因此建议政府避免进行“非常法令”的统治。12 月 2 日, 兴登堡总统任命了声称能团结多数的施莱彻尔将军担任总理。

施莱彻尔着手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府。他进行分裂纳粹党的活动,企图把主张支持政府、组织联合政府的那部分纳粹分子拉拢过去,但是这一努力也遭到了失败。1933 年 1 月 23 日,施莱彻尔去见兴登堡,承认他不能在国会争取到多数的支持,要求解散国会,按照宪法第四十八条,授与他紧急权力, 根据总统命令行使政府职权。

在政治危机深重、共产党的威信迅速高涨的形势下,工业和金

德国总统兴登堡(前)和总理希特勒(后)(1934 年) 融巨头寄希望于希特勒的纳粹党。1933 年 1 月 30 日,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于是,法西斯主义——资产阶级最反动政党的公开的恐怖专政在德国建立起来了。

德国法西斯的恐怖政策和重整军备 希特勒一上台,就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专政。他首先迫害共产党,封闭共产党机关报和印刷厂。1933 年 2 月 27 日夜里,在希特勒的助手戈林(1893—1946 年)的直接指使下,纳粹党徒烧毁了国会大厦,诬陷共产党人纵火,借此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德共领袖台耳曼也遭逮捕。2 月 28 日,根据希特勒政府的建议,兴登堡颁布紧急法令,废除了魏玛宪法中有关保证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的一切条款。流亡在德国的保加利亚共产党领袖季米特洛夫(1882—1949 年)被诬控为国会纵火犯。9 月,法西斯分子在莱比锡公开审讯国会纵火案。季米特洛夫在法庭上揭露了法西斯分子制造纵火案件的阴谋,严厉谴责了法西斯血腥制度的反人民罪行。在世界各国人民声势浩大的抗议声中,法庭最后不得不宣告季米特洛夫无罪。

1933 年 3 月 23 日,德国国会通过名称叫作《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的授权法,它把立法权、国家预算控制权、批准同外国缔结条约权、宪法修改权都从国会手中转给内阁,为期四年。这意味着议会民主制度在德国终于被埋葬。

纳粹党剥夺了人民所有的民主自由权利。5 月 2 日,工会被摧垮,工会

财产被没收。7 月 14 日,希特勒凭借授权法宣布:在德国唯一的政党就是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其他政党的活动都将受到苦役徒刑的惩罚。全国各地设立了集中营,几十万人被关进去,惨遭拷打和杀害。犹太人更是大批地被监禁和屠杀。纳粹党把成千上万的青年训练成法西斯暴徒,使他们盲目服从希特勒。1933 年 5 月 10 日,青年学生被骗去焚烧书籍。在柏林国家剧院门前,洪堡大学对面的广场上焚烧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 罗莎·卢森堡、卡尔·李卜克内西、倍倍尔和梅林的著作也被焚烧,甚至海涅、高尔基、爱因斯坦、托马斯·曼等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科学家的著作也不能幸免。在柏林发生的毁灭文化的焚书蠢事,被其他的大学城如法炮制。许多著名的学者、教授被迫停止了在德国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许多著名的演员、艺术家被赶下了舞台,被逐出了德国。青年不再被引导去进行思考与学习;学校变成了法西斯战争的军事训练所。缺少生存空间的谎言、沙文主义、纳粹的种族狂和军事训练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课。

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建立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统治,纳粹党把国家变成军营。工业生产完全纳入备战轨道,财政、邮电、交通运输各经济部门完全服从备战的要求。提出了“以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美国成百亿马克的贷款和投资,使德国军火工业迅速发展。

随着军事力量的增长,希特勒加紧摆脱凡尔赛条约的约束。1933 年 10 月,德国退出国际联盟。1935 年,德国公开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把正规军扩充到六十万人。同时,宣布重建空军;根据与英国鉴订的海军协定,公开建造军舰和潜艇。1936 年 3 月,希特勒政府废除了洛迦诺公约,公然派遣军队进驻莱茵非武装区。

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终于在法西斯德国形成了。

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1927 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是一次金融危机。2 月,许多地方小银行破产;3 月,东京的大银行渡边银行倒闭;4 月, 大企业铃木商店破产。若麿内阁被迫辞职,危机还在扩大。以陆军大将田中义一(1863—1929 年)为首的政友会内阁上台。田中代表日本垄断资本和地主反动集团的利益,是日本军国主义头目,以推行侵华政策的首领闻名。1927 年 6 月,日本政府召集了“东方会议”,以图统一统治集团内部对华政策的意见。田中首相提出了《对华政策纲领》即公开侵略中国的纲领作为会议的总结。《纲领》声称,“满蒙并非中国本土”;日本在满蒙有特殊利益, 等等。日本为了把中国东北地区置于它自己的统治之下,不惜进行武装干涉。田中内阁为了保护垄断资本在中国山东的利益,先后三次出兵入侵山东, 1928 年 5 月 11 日占领了济南。这一行动不仅点燃了中华民族广大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熊熊烈火,而且导致英、美、法等国的极力反对,美国对日本还提出了强硬抗议。中国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对日本的野心也有所戒备, 不如从前言听计从,于是日本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等人于 1928 年 6 月在沈阳附近派人炸毁列车,炸死了张作霖。田中内阁对国内的无产阶级运动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田中义一内阁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热潮,抵制日货运动使日本的对华贸易一蹶不振。田中内阁的强硬外交也遭到了美、英的强烈反对。在炸死张作霖的问题上,日本天皇明确表示了对田中的不信任。1929 年 7 月, 田中内阁总辞职。继任内阁是由民政党总裁滨口雄幸组成。外相是币原喜重郎。

1929 年秋在美国开始的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经济也陷入最大的危机中。日本的工业生产从危机前的最高点到危机时的最低点,降低了 30—70%;出口贸易急剧下降 37%,进口急剧下降 40%,物价综合指数从 174.5%降至 120.4%;蚕丝和大米价格下降程度更为急剧。弱小的企业一个接一个地破产,大企业也被卷入解雇和降低工资的风暴中,1931年的失业者约有三百万人。同年,由于东北地方及北海道遭到冻灾和大歉收, 农民的遭遇惨不可言。外出逃荒、倒毙路旁、全家自杀、卖儿卖女的事情层出不穷。

滨口内阁实行压缩财政、产业合理化和撤销黄金出口的禁令三大政策。依靠整顿中小企业、解雇工人、降低工资、提高劳动强度,来降低物价、增加出口能力。黄金解禁会进一步引起通货紧缩和物价下跌,但可以稳住汇兑行市,开辟引进外资的道路,求得垄断资本的稳定。因此,垄断资本在经济危机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国家与垄断资本互相联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把危机造成的损失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激起了工农运动的发展。1931 年罢工次数比 1928 年增加了一倍半。1929 年底和 1930 年 4 月,东京的电车和公共汽车工人大罢工,以及与此相呼应的大阪与横滨的电车、公共汽车的劳资纠纷震动了全国。1930 年 4 月,东京和大阪的纺织女工,为反对降低工资而掀起了长期的罢工。许多工人还同宪兵、资本家的打手展开了“宛如巷战”的大武斗。租佃纠纷也经常引起流血事件。劳动农民要求减轻地租,要求“土地归农民”,还广泛采取象集体抗税、不向地主还债这些斗争形式。进步知识分子也积极投入反对垄断资本家的运动,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处于兴盛时期。

军部势力的猖獗 日本财阀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建立“强力政权”。要实现这个目的,势必要以军阀作为工具。法西斯势力便乘机抬头了。其主力是军部,尤其是陆军。军部是指 1945 年投降前日本庞大的法西斯军事官僚机构,包括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陆军最高指挥部)、军令部(海军最高指挥部)、教育总监部。根据日本旧宪法(1889 年制订)规定,日本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权和统帅权于一身,因此军部直属天皇,政府无权过问。法西斯势力抨击资产阶级的议会政党——民政党和政友会,指责它们不能保证“巩固的秩序”,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军部独裁政权。

军部法西斯分子迅速抬头的直接起因是,在 1930 年的伦敦海军裁军会议上,日本向英美妥协,把原先主张的拥有大型巡洋舰与美国的比例数字 10∶ 7 降为 10∶6。这遭到海军军令部的强烈反对。但是滨口首相不顾这种反对, 指示日本全权代表在妥协方案上签字。在签字以后,军令部反对批准它,弹劾政府说:未征得统帅部同意,政府就任意决定兵力,这是侵犯了天皇对军队的统帅权。但是得到财界有力支持的政府仍然说服了枢密院批准了条约

(1930 年 10 月)。此外,由于滨口内阁实行压缩财政的政策,陆、海军的经费略有减少,这也引起了军部的不满。

法西斯军人对政党和财界的憎恶激化了。1930 年 11 月,滨口首相遭到受军部煽动的一名右翼青年的袭击,受了重伤,终于死亡。这次事件是军部对政党内阁总反攻的第一步,是法西斯恐怖时代的序幕。

这个时期,出身于中小地主的所谓少壮派军人特别活跃,他们以荒木贞夫为首结成集团,称“皇道派”,进行蛊惑宣传,指责垄断组织,说什么“少

壮军人将援助人民反对投机集团、政客和追求暴利者。”皇道派主张推翻现有的议会政党统治而建立法西斯专政。

1931 年 3 月,法西斯分子酝酿过建立军部独裁政权的军事政变计划,但因没有成功希望,未付诸实行。1931 年 10 月,又发生一次尚未发动而告终的政变阴谋。政府虽然得悉政变酝酿情况,但法西斯分子没有受到政府的任何惩罚。1931 年 12 月,继滨口内阁之后的若槻内阁又倒台,政友会犬养毅

(1855—1932 年)建立了新内阁,荒木贞夫任陆相,军部势力显著增强。犬养内阁对外采取了积极推进战争的姿态。但法西斯分子对这个内阁还不满意。1932 年 5 月 15 日,一群海军军官和陆军士官学校学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把犬养首相杀死在官邸。继犬养内阁之后,预备役海军大将斋藤实当了首相,他组成了所谓“举国一致”的半法西斯内阁。此后,一直到 1945 年战败,日本再也没人提起政党内阁。

法西斯活动猖獗起来,工农群众运动遭到残酷镇压。日本的工会分属于不同的政党,因互相对立而软弱无力。1932 年 10 月,日本共产党的活动家在全国同时被捕,到 1934 年中期,日共中央被彻底破坏,共产党的全国性组织已不复存在。连自由主义者也开始遭到了迫害,各大学教授和学生维护学术思想自由的斗争被镇压下去了。

在法西斯为所欲为的同时,法西斯军人之间的对立也在发展。在日本陆军内部争取合法地掌握国家政治实权的统制派势力大增,主张通过政变实现军部独裁的皇道派更加偏激。1936 年 2 月 26 日,皇道派的青年军官以东京第一师连级军官为中心,率领一千四百余名士兵发动了叛乱,占据了许多政府大厦,杀死了前首相斋藤及几名大臣。首相冈田启介从官邸及时逃走。经过四天,叛军被镇压下去了。而叛乱军官所要求的军部独裁政权由统制派来实现了。受天皇之命组成的广田弘毅(1878—1948 年)内阁更加屈从于陆军的意志。

二·二六事件以后,日本国内反军、反法西斯的情绪在发展,甚至在众议院中也出现了批判军部的人。在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的形势下,1937年 6 月,成立了近卫文麿(1891—1945 年)的内阁。近卫同军部、政党关系都好,还以四大老财阀之一住友财阀为靠山。建立“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 实现“大战”计划,这便是近卫内阁的使命。

对中国侵略的扩大 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日本、美国和英国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斗争日趋激烈,日本的对华贸易受到美国垄断资本的排挤而降到第二位。日本一向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决不甘心受美国资本的排挤。经济危机年代,日本加速了对外侵略的步伐。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军队开始侵入中国东北。不到半年,完全控制了整个东北。1932 年 3 月,日本为了掩盖它赤裸裸地占领中国领土的面目, 抬出傀儡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1932 年 1 月,日本军国主义者又试图占领上海。但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这个企图未能得逞。

日本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以武力侵略中国,欧美帝国主义采取了纵容侵略的政策。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内容相同的电报,建议制止事件的扩大,美国政府呼吁不要扩大“满洲”的冲突,这都是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混为一谈,不分是非,实际是偏袒日本。日本继续扩大侵占地区, 而国联行政院一再开会讨论,却连援引国联盟约十六条的规定对侵略者实行经济制裁的决议也没有通过。1931 年 12 月 10 日,国联通过决议,组织由英、

美、法、德、意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到中国东北对局势进行实地考察。这个委员会以英国驻印度的前总督李顿为首,因此通称李顿调查团。这个调查团行动迟缓,1932 年 4 月才到达中国东北。10 月,国联才公布“李顿报告”。报告表面上认定日本的侵略行为,承认中国东北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应维护中国在该地的主权。但是它又建议组织一支配有外国教官的特别宪兵队,并任命“顾问”以监督当地的财政、经济和政治。这实际上是要对中国实行“国际共管”。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侵略军仍在扩大侵占地区,1933 年 1 月初占领了山海关。2 月下旬,国联大会为了挽救国联威信,通过决议,承认日本占领“满洲”是非法的,要求日本从“满洲”撤出军队;确认中国对东北各省的主权;要求国联成员国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得承认“满洲国”。

1933 年 3 月,日本以国际联盟拒绝承认“满洲国”为借口,退出了国际联盟。日本国民在国际社会中感到孤立,对前途尤觉不安,但日本政府对这种不安加以巧妙的诱导,使绝大多数人变成了战争的热烈支持者。反战和平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遭到了彻底的镇压。

1936 年 8 月,日本在首相、陆相、海相、财相、外相五相会议上,决定了“国策大纲”,以“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的同时,期望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根本国策。五相会议基本上构划了以后的太平洋战争的设想。随着对中国侵略战争的扩大,日本深感铁、煤、石油、橡胶、锡等战略物资的不足,因此企图向战略物资极为丰富的南洋谋求发展。要侵略南洋,就不得不和这一地区的殖民主义者英、法、荷、美相对立。深感孤立的日本政府和军部,于 1936 年 11 月,同纳粹德国缔结了《日德防共协定》。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