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近代伟大的作曲家和画家

伟大的作曲家 十七世纪以前,音乐以祈祷式的为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所显示的奢华,宫廷王公贵族的纵乐,逐渐产生了对世俗音乐的要求。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伟大的作曲家。

在十八世纪的德意志艺术中,巴赫和韩德尔的充满深刻感情的音乐占着突出的地位。世俗音乐的创作者约翰·谢巴斯切扬·巴赫(1685—1750 年) 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天才。他是虔诚的基督徒,同时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毕生刻苦钻研,创作异常勤奋。作品反映出三十年战争后德国市民阶级在封建割据下的思想矛盾:力图挣脱桎梏,但由于本身极度软弱,只能向宗教寻求解脱。他一生写了五百多部音乐作品,形式多种多样,有古钢琴曲、风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以及大量的合唱、独唱乐曲等。德国的贵族、教士欣赏巴赫创作的一些消遣性的乐曲,但是并不赞赏一些庄严的、鼓舞人心的作品,因为那些作品听起来好象在号召人们起来斗争。巴赫是近代奏鸣曲式奠基者。他的创作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法国等国的音乐成就,对西洋近代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巴赫的名字被列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的行列。

巴赫的同时代人韩德尔(1685—1759 年)靠自修取得音乐知识。世俗音乐的印象对他起了决定性影响。他写了四十多部歌剧,音乐富戏剧性,内容多取材于古代神话或历史。可是奠定他的声誉的是他所作的二十余部清唱剧,内容大多取材于当时家喻户晓的《圣经》故事。这些作品符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1726 年韩德尔入英国籍),因而大受欢迎。

十八世纪,奥地利在音乐文化方面占着主导地位。奥地利作曲家格鲁克、海顿和莫扎特的艺术,渗透着民主精神,反映了启蒙运动时代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

格鲁克(1714—1787 年)从事歌剧改革事业。他主张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该力求自然、纯朴,恢复群舞场面与合唱在歌剧中的重要地位。

海顿(1732—1809 年)的音乐与民间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在作品中广泛利用了奥地利王国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和舞蹈的旋律、音调和韵律。海顿的音乐乐天、自然、生动而幽默,接近人民生活。他的清唱剧《四季》是对农民劳动的赞美和对自然的颂扬。

莫扎特(1756—1791 年)是万能的音乐人物,是十八世纪最出色的交响乐的首创者,近代型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莫扎特还是一位伟大的歌剧作家, 他创作了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歌剧,如具有鲜明反贵族倾向的《费加罗的婚姻》,反映贵族荒淫生活的《唐璜》。由于意大利歌剧当时占统治地位,使他在上述歌剧中使用意大利语的歌词。但是莫扎特要确立祖国语言的歌剧, 最后他创作了憧憬超阶级理想世界的德国民族歌剧《魔笛》。这一作品对于德国歌剧艺术的建立具有巨大的贡献。莫扎特的作品尚有交响曲四十九部、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钢琴奏鸣曲等。他的作品清丽流畅、结构工致,对音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路德维希·封·贝多芬(1770—1827 年)是德国作曲家,大半生生活在维也纳。他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早年深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当时资

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在贝多芬作品中占最重地位的是交响乐。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有三部交响曲(第三、第五、第九)鲜明地体现了解放斗争的英勇精神。贝多芬为了表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多方面的革新:运用广阔发展的对比主题,富于动力的和声等。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或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悲痛哀惋,鲜明地衬托出交响曲最后乐章的狂欢乐。宏伟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在最后的乐章中以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的合唱作结尾,号召“亿万人民,拥抱起来!”贝多芬还创作了抒情性的第四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如《悲怆奏鸣曲》、《热情奏鸣曲》、《黎明奏鸣曲》等塑造了鲜明的音乐形象,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列宁在听到贝多芬的奏鸣曲之后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贝多芬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五年,在几乎全聋的情况下,还创作了大量优美的音乐作品。他的创作成就,对近代西方音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著名音乐家有韦伯和舒伯特。德国作曲家韦伯(1786

—1826 年)致力于民族歌剧的创作。他作的《自由射手》,题材取之于一个德国故事,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

—1828 年)的作品反映出梅特涅执政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苦闷压抑和渴望摆脱压迫的心情。他的作品以歌曲为最著名,共六百余首,采歌德、席勒、海涅等人的诗作歌词。代表作有《魔王》、《野玫瑰》,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他最后的歌曲集叫《天鹅之歌》,包括《小夜曲》、《春》等。

在十九世纪意大利的乐坛上占首要地位的是歌剧,出现了两名著名的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和威尔地。罗西尼(1792—1868 年)以写喜歌剧而名闻天下。他的作品《塞维尔的理发师》,取材于博马舍的同名喜剧,具有反封建的倾向;音乐生动幽默,丰富的旋律使观众倾倒,为十九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在法国 1830 年资产阶级革命前夜,罗西尼在革命气氛的感染下,根据席勒同名诗剧写成歌剧《威廉·退尔》,反映了意大利人民要求摆脱外族压迫的愿望。这件作品不仅对意大利的歌剧,而且对法国的歌剧都发生巨大的影响。威尔第(1813—1901 年)的创作是意大利歌剧的顶峰。他亲身参加过民族解放运动。作于四十年代的早期歌剧《纳布科》、《伦巴第人》、《欧那尼》等,表现了爱国思想和反抗异族压迫的精神。到五十年代,这位作曲家已经完全成熟,创作了《利哥莱托》(即《弄臣》)、《行吟诗人》、《茶花女》等,生动地刻划了一系列人物的性格,内容触及一定的社会问题,流露出对被损害者的同情。威尔第在七十至九十年代的后期歌剧,以《阿依达》和《奥赛罗》为代表,具有较丰富的管弦乐效果,把音乐的心理沉思同广泛的装饰效果结合起来。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艺术家在作品中特别注重主观抒情。在音乐上也产生了这种倾向。属于浪漫主义思潮的音乐家有法国的柏辽兹,德国的门德尔松和舒曼,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等人。

柏辽兹(1803—1869 年)是法国标题交响乐的创始人。他的名作《幻想交响曲》(1830 年作,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体现了一个

有强烈激情、热烈希望和痛苦失望情绪的浪漫主义主人公的形象,作品里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音乐画面,从恬静的“田园景色”到阴惨离奇的“向刑场行进”。他的其他的交响曲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等, 均以新颖的配器效果见称。1840 年他创作了反映法国 1830 年革命的《葬礼与凯旋交响曲》。法国轻歌剧的创始人是奥芬巴赫(1819—1880 年),他所写的轻歌剧《美女海伦》、《奥菲士入地狱》等,轻松、优美、旋律丰富, 节奏多样,成为公众喜爱的作品。

门德尔松(1809—1847 年)不仅是天才的作曲家,而且是进步的社会活动家,1843 年他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于莱比锡。他在戏剧音乐(《仲夏夜之梦》)和标题交响乐(《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作品结构工致,旋律流畅。他的钢琴抒情曲《无词歌》也非常受人欢迎。浪漫主义作曲家舒曼(1810—1856 年)的早期创作均为钢琴曲,如《蝴蝶》、《狂欢节》、《童年情景》等。1840 年前后创作了歌曲二百多首,包括颂扬拿破仑的叙事歌曲《两个近卫兵》。1848 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舒曼又写过《拿起武器》、《黑、红、金》、《自由之歌》等同情革命的歌曲。舒曼的代表作为声乐套曲《诗人之恋》(海涅作诗),它描绘了细致的感情色彩,从明朗的抒情直到慷慨悲歌,是声乐作品中的杰作。

肖邦(1810—1849 年)是波兰天才的作曲家、钢琴家。从小就接触波兰民间音乐,后来在华沙音乐学院学习。二十岁以后离开祖国,定居巴黎。毕生憎恨沙俄对波兰的民族压迫和奴役,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肖邦所作的乐曲几乎全是钢琴曲,作品中有几部钢琴协奏曲、奏鸣曲,其中包含着著名的《葬礼进行曲》,还有玛祖卡舞曲、波洛涅兹舞曲、圆舞曲、前奏曲、叙事曲等大量钢琴独奏曲和歌曲。他的作品具有美丽、丰富的旋律,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生动情景、波兰历史的图画、民间传说的幻想形象。肖邦的创作在发挥钢琴性能及和声表现力等方面有创造,对以后的西方音乐,特别是钢琴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匈牙利人民的音乐文化有悠久的传统,在十九世纪,专业音乐获得了艺术上的发展。匈牙利的著名音乐家李斯特(1811—1886 年)的创作和演奏获得了世界的声誉。李斯特少年时代就离开祖国,但是毕生始终同祖国保持着联系,1875 年还创办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任院长。1848 年前,他热烈向往资产阶级革命,渴望民族独立。1834 年所作的钢琴曲《里昂》,即以里昂起义织工的口号:“工作不能生活,勿宁战斗而死”为主题思想。李斯特丰富和革新了钢琴的演奏技术,首创“交响诗”体裁,创作了大量标题乐曲,从而扩大了钢琴和管弦乐的表现领域,促进了欧洲标题音乐的发展。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等,交响曲《但丁神曲》和《浮士德》,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等。

从十九世纪下半期到二十世纪初,在西欧和东欧的一些国家继续涌现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 年)创作了大型歌剧《尼伯龙根指环》

(包括《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特》、《众神的黄昏》四联剧),这部作品的创作从 1848 年延续到 1874 年。瓦格纳取材于民间传说,把不知恐惧为何物的齐格弗里特当作革命英雄人物,但是作品还是表述了生灵必遭灭亡的悲观思想。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 年) 作圆舞曲四百余首,以具有旋转舞步的快速律动为特征,世称“维也纳圆舞

曲”。其中不少作品反映享乐主义人生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流传甚广。

法国作曲家古诺(1818—1893 年)从 1850 年起致力于抒情歌剧的创作, 作品以《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最著名。法国作曲家比才(1838

—1875 年)的名作为歌剧《卡门》,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写出身农家的龙骑兵下级军官唐·霍赛,在吉卜赛烟草女工卡门的诱惑下,堕入情网, 成为走私贩,最后在情场角逐中刺死卡门的故事。剧中刻划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特点;音乐多用舞蹈歌曲,具有西班牙色彩。这时期在法国乐坛上还出现了著名的工人作曲家狄盖特(1848—1932 年)。他是家具制作工人,青年时即投身工人运动。1888 年他采用了鲍狄埃的诗篇,谱成不朽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歌《国际歌》,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革命意志,音乐庄严雄伟、气势磅礴。他的作品还有《前进,工人阶级》、《起义者》等歌曲。法国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 年)在印象画派的影响下,开创了音乐上的印象派。作品多以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而着意于表现其感觉世界中的主观印象。他发挥声音“色彩”的表现力,造成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意境。

在这时期,捷克在世界乐坛中占有光荣的位置。斯美塔那(1824—1884 年)是捷克古典音乐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从大型的歌剧和交响乐到小巧的钢琴舞曲,都是同民间艺术血肉相连的。他的创作和活动,对捷克民族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他作的歌剧有表现十三世纪捷克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布兰登堡人在捷克》、取材于反封建历史故事的《达里波》等。他的喜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以风趣横生的民间幽默和对人民日常生活生动真实的描写而招人喜爱。他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讴歌祖国的山川、历史和人民的不朽与伟大。继斯美塔那之后出现的是伟大交响曲作家德沃夏克(1841—1904 年),他以民间歌舞乐曲作为自己作品的基础,如《斯拉夫舞曲》。他还写过许多歌剧,其中的《水仙女》在本国风行一时。

这时期罗马尼亚的音乐也蓬勃发展起来。作曲家契普里安·波隆贝斯库

(1853—1883 年)于 1871 年以《斯特凡大公颂歌》开始音乐创作。曾积极参加争取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活动。作有《联合之歌》、《罗马尼亚人的心》、《三色旗》等爱国歌曲。《三色旗》旋律雄壮、感情炽烈,长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1977 年经填写新词后,被定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歌。

在音乐史上,十九世纪的俄国占有突出的地位。俄国音乐几乎是突然开花,而且在乐坛上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在俄国,跳舞一向是一种占优势的艺术,民间歌谣几乎是跳舞化了的。俄罗斯人酷爱民歌。民歌和舞曲可以说是俄国音乐的精髓。在十九世纪以前,俄国没有重要的音乐家,十九世纪却是群星灿烂。俄国乐派的始祖格林卡(1804—1857 年)成功地把俄国音乐引进世界乐坛。他是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者。他的歌剧《伊凡·苏萨宁》, 取材于 1612 年波兰入侵俄国时,农民苏萨宁被迫为敌军带路而将敌军引入冰雪丛林,与敌同归于尽的历史故事。这是第一部俄罗斯民族歌剧,它的结尾合唱《光荣》,是一首庄严而喜悦的赞美歌,充分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他的神话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取材于普希金叙事诗的情节;歌剧的晶莹清彻、光芒四射的乐曲,渗透着生之欢乐的激情。格林卡的其他作品有管弦乐幻想曲《卡玛林斯卡亚》、抒情乐曲《幻想圆舞曲》等。继格林

卡之后的俄国大作曲家为达尔戈梅斯基(1813—1869 年)。他的作品反映了在四、五十年代趋于成熟的批判现实主义。他的代表作《水仙女》,同情被公爵诱骗、遗弃的村女的不幸遭遇。他晚年以普希金诗剧为脚本,创作歌剧

《石客》,全部采用灵活而富于表现力的宣叙调,使歌剧音乐丰富起来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之交,俄国出现了一个被称为“强力集团”

的进步作曲家团体,成员有巴拉基列夫、居伊、博罗金、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强力集团”在歌剧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大大提高了交响乐的水平。巴拉基列夫(1837—1910 年)主办音乐义务学校, 推动音乐教育。主要作品有富于东方色彩的交响诗《塔玛拉》、钢琴幻想曲

《伊斯拉美》等,并收集民歌、出版了《俄罗斯民歌集》。居伊(1835—1918 年)作有歌剧《威廉·拉特克里夫》(以海涅同名长诗为题材)、《安哲罗》

(取材雨果同名剧本)等和大量歌曲、钢琴小品。博罗金(1833—1887 年) 的主要作品有取材于俄罗斯古代史诗的歌剧《伊戈尔王子》、抒情史诗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勇士》)等。穆索尔斯基(1839—1881 年)创作了优秀的历史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和《霍宛斯基党人之叛乱》,还有钢琴组曲《展览会中的图画》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 年)的作品有表现反封建思想的歌剧《沙皇的未婚妻》、讽刺沙皇昏庸腐朽的歌剧《金鸡》、交响诗《萨特阔》、交响组曲《安塔尔》、《舍赫拉查达》(旧译《天方夜谭》)等。

俄国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 年)的创作,在十九世纪下半期硕果累累。他给交响乐、歌剧和舞剧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他的不少作品反映了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沙皇统治下渴求个人幸福的意愿和惶惑苦闷的心情。其音乐着重内心刻画,旋律、配器富于表现力。他的作品丰富、多样。管弦乐作品有交响曲六部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曲《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等。十部歌剧中,以根据普希金同名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前者刻画地主小姐塔吉雅娜和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爱情冲突及他们的内心矛盾;后者写平民出身的军官盖尔曼因与贵族少女相爱,感到贫富悬殊而谋求钱财,终于毁灭的过程。三部舞曲《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爱和善能战胜一切为主题思想。他的作品尚有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室内乐、歌曲等。无与伦比的音乐才能、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使这位作曲家在生前就名震遐迩。柴可夫斯基给俄国音乐带来了世界的声誊。

伟大的画家 在十七至十九世纪,绘画越来越从宗教影响下解放出来。生产的发展、城市的成长、阶级斗争的激化、社会制度的变化都反映到绘画艺术上来。不但出现了新的题材,而且也采用了新的绘画手法,产生了新的艺术流派,涌现了一些大画家。

委拉斯开兹(1599—1660 年)是西班牙的大画家。他虽然成了西班牙国王的宫廷画师,但由于受到人文主义、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他的作品表现了帝王贵族们的腐败、空虚,流露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画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把教皇刻画得那样机敏,可又显出诡诈和暴戾。他的《纺纱女》(作于 1657 年)是西南欧艺术史上第一幅直接描绘劳动的大型油画, 他把纺纱女的形象刻画得生动、完美,表现出他对劳动姑娘的美丽和灵巧的赞叹。

伦勃朗(1606—1669 年)是荷兰的大画家。他多才多艺,擅长作人像画和风景画,善于用光线的明暗效果突出主题,表达画的内容。《基督传道》是其代表作之一。他画的耶稣和圣徒们全都是些穿着东方服装的普通犹太人,甚至是穷苦的劳动者。马克思说过:“伦勃朗是依照荷兰农妇来画圣母的。”他的画还记录下阶级分化造成的社会不平,《流浪之家》(素描)画着背井离乡的农民背着婴儿牵着小狗到处流浪。

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 年)是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古典主义一方面强调社会生活的“合理化”,认为创作的主题应表现理性胜于个人的倾向;另一方面极力模仿古代希腊、罗马文学艺术,采用古代传说题材,趋向复古主义。古典主义的文艺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教条的斗争精神。大卫的名作《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亲子的布鲁斯特》、《网球场誓言》和《马拉之死》*,呼吸着时代的气息, 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这是因为大卫直接参加了十八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法国人民群众反封建的斗争给予他强烈的影响所形成的结果。《荷拉斯兄弟之誓》这幅画,借用历史题材,启发群众学习古代英雄为争取国家独立自由的英雄伟绩。画家在《处决亲子的布鲁斯特》中,借用历史题材歌颂了大义灭亲的共和国英雄。大卫在《网球场誓言》和《马拉之死》中直接描绘了法国大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前一幅画中歌颂了革命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后一幅画中塑造了大革命的领导人之一马拉的形象,表现出他那不顾疾病缠身的痛苦而紧张忘我工作的坚强意志。在绘画技巧方面,他的画风严谨,技法精工,形成了独具的古典主义画风。他把绘画作为教育群众的有力手段,对当时的法国画坛发生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德拉克瓦(1798—1863 年)为法国浪漫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浪漫主义提倡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注重于在反映现实生活时表现热烈奔放的感情。古典主义偏重理性,因此重视线条的清晰和严整;浪漫主义偏重感情,因此重视色彩和笔法的热烈奔放。德拉克瓦曾提出“色彩是绘画的主角”。他的重要创作《开奥斯岛屠杀》*,表现 1821 年希腊反抗土耳其侵略的独立斗争。作品以鲜明有力的构思和雄劲奔放的艺术风格揭示了土耳其兵的残虐和希腊民族的悲惨情形。1830 年法国的“七月革命”,激发了德拉克瓦的巨大热情,他创作了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又名《1830 年 7 月 28 日》)。画里举着三色旗的妇女既是起义战斗者的真实写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征。全画虽然人物不多,但由于光彩错杂、烟尘滚滚,加以鲜明热烈的色彩,而产生了千军万马的印象。这幅画以浪漫主义手法热烈歌颂了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争取自由的英勇斗争。

戈雅(1746—1828 年)是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在拿破仑侵略西班牙战争时期,戈雅是拿破仑军队残酷镇压和平居民的见证人,所以他创作了《1808 年 5 月 3 日夜杀起义者》*(即“法军枪杀马德里市民”)控诉侵略者的残酷罪行,歌颂人民的英勇斗争。他还创作了一些普通劳动人民的人物形象,如

《拿水罐的姑娘》,那姿态高傲、体格结实的姑娘,显示出力量、健康和活力。他描绘人物事态都十分逼真自然,所以被称为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对欧洲十九世纪绘画有深刻的影响。

法国进步的现实主义画家杜米埃(1808—1879 年)的艺术是辛辣而幽默的。他曾因讽刺国王路易·菲力普的漫画而被捕入狱。他在石版画《水仙》

中画了一个爬在水边“顾影自怜”的人,按照希腊神话,本来是个美少年, 但杜米埃偏把他画成个“自我欣赏”的丑八怪。人们不是常常这样地缺乏自知之明吗?他的《1848 年革命》*反映了画家对革命人民的同情。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1814—1875 年)生于农家,自学绘画。因长期从事耕作,熟悉农民,所以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画。他的画是纯朴而温厚的,如《牧羊女》中那个专心打毛线的姑娘,在低头吃草的羊群跟随下, 更显得善良、诚实、恬静而尊严。无边的大地上矗立着少女的身形,水平和垂直的两条线的对比,更增强了画面单纯的美。在米勒的画中,处处显示出对劳动的美的赞赏,他的名画《拾穗者》、《播种》、《晚钟》、《扶锄的人》等都描绘和歌颂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淳朴性格,揭露了剥削制度的残酷。

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 年)明确地举起了“现实主义”的旗帜。他宣称只画自己眼见的事实,而不去画古典派、浪漫派喜欢的传说中的“英雄和神仙”。他的画是坚实而有力的,如《筛谷》、《石匠》等热情描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法国评论家说:“他稳重而有力的笔触使人联想到工人们的艰巨劳动。”

列宾(1844—1930 年)是俄国著名画家。他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了许多风俗画和历史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沙皇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代表作品有《伏尔加河纤夫》、《临刑前拒绝忏悔》等。他对艺术要求严格,刻画人物性格具有特色。他的作品标志着十九世纪后半期俄罗斯绘画艺术的新发展。

继现实主义而起的印象画派,是由于法国画家莫奈(1840—1926 年)所画的《日出·印象》而得名。印象画派的艺术大师常把发现美、揭示似乎缺乏然而却存在的诗意为己任。莫奈曾到伦敦画威斯敏斯特教堂,把雾画成紫红色。当这幅画展出的时候,伦敦人惊愕不已,因为他们向来感到雾是灰色的。愤懑的人为此争论,走到大街上不免抬头望望。这时他们才第一次发现, 伦敦的雾的确是紫红色的。于是莫奈被称为“伦敦雾的创造者”。长期在大自然中写生的感受,加上现代光学和色彩科学成果的影响,使印象派画家们的技巧革新,获得了灿烂的成果。光和空气成了印象派绘画的主角。莫奈是印象派中具有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他善于捕捉闪灼的阳光、流动的大气和荡漾的水波所产生的生动的自然美。法国印象派风景画家西斯莱(1839—1899 年)着重光与色的表现,喜作阳光中的河流和树林。德加(1834—1917 年) 是法国印象派中杰出的人物画家,善于把握转瞬即逝的运动着的姿态。他的粉笔画《出场前》描绘了芭蕾舞演员们等待上场的一个片断——少女们正俯身按摩着酸痛的脚踝。在这些辛劳疲惫的形象里,使人感到画家对于强颜欢笑的舞女们,禁不住怀有哀怜和同情。印象派绘画发展到二十世纪初呈现出取消形体的倾向(见莫奈的《伦敦议会大厦》)。

法国画家修拉(1859—1891 年)为新印象画派(点彩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印象派的用色方法,不够严格,不免出现不透明的灰色。为了充分发挥色调分割的效果,他用不同的色点并列地构成画面,画法机械呆板,单纯追求形式。他的作品《大碗岛的夏日星期天》是新印象派的代表作。这幅画给人的印象是:生活象悬在空中似的,运动已凝结,时间也已消失,人物成了塑像。新印象派由于过分强调形式,许多作品变得味同嚼蜡,但它们在解放色彩方面曾发挥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