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日本的“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

十九世纪中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十七世纪末,日本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它的最高阶段,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就在这个时候,德川幕府的统治(1603—1867 年)开始露出破绽。掌握全国大权的幕府将军以及统治各“藩”的大名因生活奢侈,挥霍无度,以致财政拮据,不得不拜倒在商人脚下,向他们借贷。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在享保年间(1716—1735 年)实行改革,暂时解决了幕府的财政困难,但也没有维持多久。十八世纪后半期,歉收、饥馑频繁发生,农村堕胎、杀婴盛行。无以为生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 从派代表向幕府控诉,发展到全村村民暴动以至全藩性的大规模起义。城市贫民要求降低米价的米骚动日益增多。反映农民利益的思想家安藤昌益提出了消灭一切剥削,回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的“自然世”的乌托邦思想。十八世纪末,幕府老中松平定信再次实行改革,妄图维护幕藩体制。但是封建制度瓦解之势非人力所能挽回。到十九世纪中期,幕府封建统治已处于严重危机之中。这特别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封建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萌芽。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特征的自然经济是幕藩体制的经济基础。早从十八世纪初以来,日本的商品生产和流通有了一定的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渗入农村, 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农村中阶级分化加速进行。新兴的商业高利贷资本以提供原料或生产工具以及包收产品的形式,控制农民家庭手工业;有的出资招募农民或手工业者,建立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最初在纺织业中出现,十九世纪前半期扩展到榨油、制蜡、制糖、酿酒、造纸、采矿、铸造、陶瓷等生产部门。到 1867 年,全国各生产部门的手工工场共有四百多家。虽然由于幕府的抑制政策,手工工场发展缓慢,在生产中还不占统治地位,但它的出现表明,封建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势须突破它。

其次,地主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发生动摇。富裕农民和商业高利贷资本兼并贫农的土地,或开垦新田,成为新兴地主。十九世纪中期, 在他们手中集中了全国约三分之一的土地,但土地所有权并未得到领主的承认。他们大多出租土地,征收地租,同时经商、放高利贷、开办手工工场, 他们一身数任,既是地主,又是资产阶级。新地主、商业高利贷资本家、手工工场资本家是介于封建领主和农民之间的中间剥削者。他们政治地位低下,经济活动没有保障,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与封建领主相勾结,或买得佩刀称姓特权,挤进武士行列。由于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刺激,一些下级武士冲破禁令,从事商业和手工业,转化为工商业者。有的收商人为养子, 或入嗣商人为养子。另一些人改行当教师、医生。更多的则沦为无固定主人和职业的“浪人”。贫困的下级武士产生了“恨主如恨敌”的现象。幕府赖以维持统治的阶级基础和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事实上濒于瓦解。

最后,阶级斗争空前尖锐,各种改革思想抬头。十九世纪前半期是德川时代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次数最多和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从 1785 年到 1867 年的八十多年间,仅农民起义就爆发了一千四百零九次。其中,1837 年 2 月发生在幕府重镇大阪的起义最有代表性。这次起义领导者大盐平八郎是下级武士,豪农参与策划和提供经费,主力则是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前散发的檄文揭露了幕府统治的黑暗,提出了恢复“神武天皇政道”即古代理想社会

的口号。大盐起义虽仅数百人参加,一日内被镇压,但它是所有革命势力联合推翻幕府统治的一个尝试和信号。正是在大盐起义的强力推动下,1841 年幕府的老中水野邦忠为了维护幕府的封建统治实行“改革”。这次改革力图压制资本主义发展,恢复自然经济,压制改革思想,加强封建领主地主,因此具有反动性质,不到两年便宣告失败。在这同时,西南地区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各藩改革派得到地主商人的支持,在“登用人材”、“振兴产业”、“刷新文武”的口号下,进行了藩政改革。虽然它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但为下级武士参与藩政、发展商品经济和学习西方军事科学过术开辟了道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改革的不同结果,开始改变幕府和西南各强藩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也逐渐表面 化。总之,十九世纪中期,幕藩体制矛盾重重,幕府统治处在风雨飘摇的境地。

西方炮舰强制的“开国” 从十八世纪末起,西方国家为了争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纷纷将侵略矛头指向日本。早就觊觎日本北方领土的俄国, 1792 年派遣使节到日本,要求开港通商。1794—1854 年六十年间,俄、英、法、美等国与日本接触多达五十次。它们共同的目标是要求开港通商,但屡遭幕府拒绝。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幕府深感威胁,1842 年改变炮击一切外国船的强硬态度,允许外国船在日本港口加煤上水。但是幕府仍然坚持十七世纪中期以来实行的“锁国”政策。

美国急于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扩张据点和捕鲸船队中继站,决定用武力迫使日本“开国”。1853 年 7 月,美国海军准将柏利率领军舰四艘, 强行驶入东京湾的浦贺港,要求幕府接受美国总统的国书和缔结通商条约。在武力威胁面前,惊慌失措的幕府不得已放弃“锁国”的祖法,于次年 3 月在神奈川(横滨)签订《日美亲善条约》(通称“日美神奈川条约”)。根据条约规定,美国船舶可以驶进日本下田和函馆两港,可以在那里装添煤炭、粮食和淡水;日本政府不限制来到日本的美国人的自由,并“予以优待”。1858 年 7 月,美国总领事哈里斯又强迫幕府签订《日美友好通商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开放函馆、神奈川、长崎、新泻、兵库等五港通商;输入日本的货物及输出日本的产品实行协定税率;美国在江户派驻外交代表;美国在日本享有建立类似租界的居留地和领事裁判权等特权。日美签订条约后,荷、俄、英、法等都一一相继援例,迫使幕府签订类似的条约。这些条约规定欧美列强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租地权,严重地破坏了日本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协定税率又破坏了日本的关税自主权。日本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强制, 和亚洲许多国家一样,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险。

在丧失关税自主权的情况下,开港引起了严重后果,即日本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859—1867 年,日本进出口贸易猛增, 据统计 1859 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一百九十五万美元,1867 年增到三千五百多万美元,进口大于出口。外国廉价工业品蜂拥而入,充斥日本市场。日本脆弱的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无法竞争,纷纷破产。出口主要是原料和食品,其中主要是生丝,占总出口的 50%到 80%。生丝大量出口影响丝织业, 仅桐生一地就有一千五百名手工业者失业。外国商人还利用日本黄金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用白银套购黄金,攫取暴利。结果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广大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生活痛苦不堪。

贪得无厌的欧美列强利用幕府软弱无能,不断提出损害日本主权的要

求,粗暴地干涉日本的内政。1861 年,沙俄军舰进击对马岛,企图永久占领, 只是由于对马人民奋不顾身抵抗,才未得逞。1863 年,英、法借口保护侨民, 派军进驻横滨,建立兵营和弹药库,横滨港形同英国的军港。1864 年,以报复前一年长州藩炮轰外国船为由,英、法、美、荷四国联合舰队炮击下关, 并乘机迫使幕府签订改税协定,降低主要商品的进口税。1867 年,幕府为了苟延残喘,不惜加紧投靠法国,甘愿充当洋奴买办。欧美列强的侵略和幕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使日本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越来越严重。

倒幕运动 民族危机促使阶级斗争迅速而急剧地发展。开港后,日本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进入了新阶段。农民不仅反对幕府的封建统治,而且提出改革社会的口号,并与城市贫民联合,共同斗争。1866—1867 年两年间共爆发了一百四十次农民起义和四十二次城市贫民暴动,次数之多、范围之广、斗争之激烈,在日本历史上是空前的。农民和城市贫民的斗争严重动摇了幕府的统治。

面对欧美列强,幕府将军感到危急的时候,一面派人请示天皇,一面通令各藩诸侯出谋划策。自此以后,长期处于京都宫廷无所作为的天皇和公卿又厕身于统治核心的行列,被排斥在中央政府之外的旁系大名也获得了政治发言权,这说明幕府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而且各种反对幕府的政治势力日益向京都的天皇朝廷靠拢。这就形成了江户幕府和京都朝廷两大力量中心。下级武士和志士们激烈地批判幕府屈服于列强压力签订不平等条约。幕府采取高压手段,更激起反对派的愤怒。1860 年 3 月,水户藩士在江户樱田门外刺死了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这个事件成了倒幕运动迅速发展的信号。

日本的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因此,从旧营垒中分化出来的、早就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中下级武士,特别是西南诸藩的中下级武士,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成为倒幕运动中最活跃的角色,成为倒幕运动的领导者。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同幕府相对抗。“尊王攘夷”观念本来是幕府巩固封建统治、推行“锁国”政策的理论根据。但倒幕派提出这个口号却具有新的意义,它反映了反对外国侵略、反对幕府投降政策的要求。在封建割据的条件下,这是唯一能够团结一切反幕势力的口号。

樱田门事件后,倒幕派在“尊王攘夷”口号下,云集京都。他们策动天皇发布“诏书”、“敕命”,压迫幕府改革幕政和定期“攘夷”。有的袭击外国人,制造事端,迫使幕府处于困境;或进行恐怖暗杀活动,张揭帖,散传单,攻击和恐吓幕府;甚至公开打出倒幕旗号。1863 年,长州的倒幕派组织了武装,后来,许多藩也相继仿效。倒幕派一时左右了政局。1863 年 8 月, 幕府发动政变,一举把他们赶出京都。次年 7 月,长州藩武士重整旗鼓,再度向京都进兵,又被幕府军击溃。1864 年,幕府发动内战,讨伐长州藩,掌握藩政权的保守派向幕府投降。倒幕派暂时处于逆境。

倒幕派决定改变斗争策略。1865 年初,长州藩倒幕派在高杉晋作领导下发动内战,夺取藩政权,建立了牢固的立足点。同时进行军事改革,创建了一支以农民为主体、采用西式武器和战术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用武力打倒幕府。另一西南强藩萨摩藩也转向武力倒幕。1866 年 1 月,长州藩和萨摩藩结成了倒幕同盟。四国舰队炮击下关后,西南各藩已放弃盲目排外的做法。英国也改变原先支持幕府的政策,转而支持倒幕同盟,并向倒幕军供应军火。形势日益不利于幕府。为了打击倒幕势力,幕府不惜孤注一掷,1866 年发动第二次讨伐长州藩的战争。但萨摩藩拒绝出兵,其他大名也不热心。这次征

长战争终于以幕府失败而告终。

在萨、长两藩的影响下,全国的倒幕势力逐步联合起来,并又开始向京都集结。1867 年 10 月,倒幕派搞到了以年幼的明治天皇名义颁发的讨幕密诏。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妄图垂死挣扎,他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表面上表示辞去将军职位,将“大政”“奉还”给天皇,实际上则企图保持实权地位。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倒幕派领袖识破了这个阴谋,于 1868 年 1 月 3 日毅然发动宫廷政变,宣布“王政复古”,成立天皇制新政府,并决定罢免德川庆喜的官职,没收幕府的领地。

“王政复古”的政变成功,萨摩、长州等强藩等倒幕势力宣布新组成的政府是日本唯一的合法政府。德川庆喜不甘心失败,首先挑起了内战。1868 年 1 月底,新政府军五千人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战斗中大败幕府军一万五千人。政府军乘胜追击,进逼江户。5 月初,德川庆喜被迫投降。统治日本二百六十多年的德川幕府被打倒了。1869 年春,新政府迁都东京,6 月, 消灭了盘踞在北海道的幕府残余势力。历时一年多的内战结束了。人民群众在这个摧毁德川幕府的国内战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他们除直接参加政府军外,还在各地起义配合,或积极支持政府军。正是在人民的支持下,政府军才打败了三倍于自己的幕府军。

明治维新 1868 年 4 月,日本新政府以天皇宣誓的形式发布施政纲领, 强调要“破除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还说要“万事决于公论”。根据这个纲领,新政府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因为是在明治年间实行的,所以称“明治维新”。这次改革,归结起来,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废除封建领主制,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1869 年夏实行“奉还版籍”,取消大名对领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大名被命名为藩的藩知事,成为新政府的地方官。1871 年 8 月废藩置县。这就是打破藩界,重划全国行政区。全国行政区划分为三府七十二县(后改为三府一道四十三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府县知事管理。通过废藩置县,废除了大名的封建领地和领主权力, 使封建的分立制受到决定性的打击。

第二,改革封建等级制,宣布“四民平等”。废除大名、公卿称号,改称华族,武士改称士族,农工商及贱民统称平民。废除武士佩刀等特权,取消各等级间在职业、通婚、日常生活方面的各种限制。平民获得称姓的权利。取消武士等级采取赎买办法,以尽量避免或缩小武士的不满和反抗。

第三,改革封建军制,建立近代化军队。1873 年 1 月,颁布征兵令, 开始实行征兵制,在“国民皆兵”的口号下,强征大批青年,建立常备军。这支军队称为“皇军”,即天皇的军队,强调效忠于天皇,并贯彻“武士道” 精神。同时在内务省统辖下,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权的警察制度。

第四,改革土地制度,实行新地税法。1871 年秋,取消种植商品作物的各种限制,允许作物栽培自由。1872 年 2 月,解除土地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自由,并颁发土地执照。1873 年 7 月,改革地税,废除根据土地收获量定税额和交纳实物的旧税制,实行按地价的 3%(后改为 2.5%)向土地所有者征收货币地税的新税法。这次改革为寄生地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五,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扶植资本主义经济。1870 年秋设立工部省后, 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师,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建立国营为主、

铁路和矿业为重点的近代工矿企业。1871 年 11 月,右大臣岩仓具视率领庞大的考察团访问欧美各国,历时近两年。考察团深感日本与欧美各国发展的差距。回国后立即设立内务省(1873 年 11 月),集中力量抓工业建设。内务省侧重在轻工业部门,保护、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并逐渐从模仿、依赖外国向自力更生、结合本国特点的建设方向转变。

第六,改革旧的风俗习惯,提倡“文明开化”。1872 年颁发“学制”令, 规定统一的学制,设立西式学校,强制普及初等教育。提倡学习欧美资本主义文明,吃西餐、穿燕尾服、理分发、跳交际舞、盖洋楼,欧化风靡一时。但注意民族传统教育,以克服“文明开化”中出现的崇洋媚外、风俗败坏等不良倾向。

新政府推行各项改革,总目标是建设一个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口号是“脱亚入欧”。它的政策比较正确,重视民族传统,结合本国特点, 因此迅速使日本从一个闭关自守的落后的封建社会和濒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国家,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亚洲唯一的民族独立国家。在日本历史上, 明治维新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但是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领域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随着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资产阶级侵略扩张的贪婪欲望和从前武士阶级的冒险主义结合起来,就把日本推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日益摆脱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恶运,就日益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