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战后初期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

英国 在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自由党、保守党和工党组成了联合政府。大战结束后,这种联合已不能维持。1918 年 12 月举行议会选举。自由党内以劳合·乔治为首的一派和保守党结成联盟。为了蛊惑选民,拉拢选票,联盟的竞选纲领许下的诺言有:保证退伍军人有工作,按优惠条件给他们提供土地;扩大住宅建设,不降低工资;还提出沙文主义口号:“要德意志人赔偿一切!”还要惩办德国的战争罪犯。工党的竞选纲领保证:从俄国撤回武装干涉军,实行土地、铁路和矿山的国有化等。

选举结果,两党联盟获得议会中的绝大多数席位,即七百零七席中的四百八十四席。其中自由党劳合·乔治派获得一百三十六席,保守党获得三百三十八席,另有其他党派的议员十名。这就是说,保守党在联盟中居于主导地位。工党获得五十九席,反对同保守党结盟自由党阿斯奎斯派只获得二十七席。这次选举表明,从 1830 年以来在英国政治舞台执政时间较多的自由党,大势已去。自由党所奉行的自由主义原则,即“自由贸易”和国家不干涉私人资本家的事务,在垄断组织统治的条件下,已失去了往日的意义。自由党不再是英国两大政党之一的政党了,这个地位由工党取代了。两党联盟拥立劳合·乔治为首相,组成联合政府。保守党人奥斯丁·张伯伦出任财政大臣,温斯顿·邱吉尔出任陆军大臣。

英国通过世界大战击败了竞争对手德国,获得了许多新的殖民地。大战结束的时候,英国统治阶级对英国的世界作用很有自信情绪。停战之日的晚上,战时内阁成员寇松代表政府在上院发言说:“目前,不列颠的旗帜,已飘在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帝国领土之上!我们的意见,对于各国人民的意志, 或是对于决定人民的命运,有着极大的影响,这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在战场上伤亡了二百万以上的人,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民财富,国力愈益下降了。战后初期,由于日用品需求增加和企业的恢复, 英国出现了短暂的经济繁荣(1919 年春到 1920 年夏),就业人员迅速增加。但是总的说来,由于多种原因,英国战后经济困难重重。当英国努力恢复金本位并使英镑重新达到大战前的价值时,大部分欧洲国家都采取通货膨胀的手段,从而使英国货物在世界市场上价格昂贵,减弱了竞争能力。英国的机器与工厂在大战期内未遭损伤,这是幸事,但英国减慢了旧机器更新的速度, 与美、德等国应用较新设备相竞争,更为困难。大战期间,英国的许多市场被美、日抢去,加上一些国家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英国的出口商业因此大为削弱。1919 年,英国的出口额比战前低 45%,1920 年比战前低 30%。从1920 年下半年起,英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工人数字激剧增加。战争时期, 英国实际上是没有失业,1920 年秋季,虽有四百万人复员,但失业工人仍然为数不多。到 1921 年 7 月,失业工人达二百万人,约占工人总数的 12%。劳合·乔治政府被迫拨款,救济失业工人,并鼓励失业工人移民海外,但是这两项措施收效都很低微。

战争期间,英国工会发展迅速。1914 年,工会会员为四百十四万人,到1920 年底增加到八百三十二万人,约占工人总数的 50%左右。劳合·乔治政府刚一组成,就面临着广泛的工人运动。1919 年 1 月,拥有百万会员的矿工工会开会决定,要求增加工资 30%,实行六小时工作制,实行矿山和地下资源国有化,由工人参加矿山管理等。在政府拒绝了工人的要求之后,矿工预

定从 3 月 15 日起进行罢工。矿工工会曾同铁路工人工会和运输工人工会结成“三角同盟”,按照协定,一旦矿工举行罢工,铁路工人和运输工人也应相率罢工。面对着工人阶级团结斗争的力量,英国政府急忙成立一个委员会, 责令它调查矿业情况,于 3 月 20 日前提出报告书。3 月 20 日这一天,政府被迫同意报告书中的两项建议,即增加工资 20%,把每日工时缩短到七小时。几个月后,政府拒绝了报告书中提出的关于矿山国有化的建议。英国政府在某些问题上作了让步,从而阻止了一场准备中的矿业——铁路——运输工人的总罢工。

但是,英国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缩短工时的斗争还在继续发展。1919 年9 月 27 日,百万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提高工资。政府立即组织汽车、货车和飞机服务队。工人斗争进行了一个星期,政府不得不同铁路工人签订协议,满足工人的部分要求。

1919 年,工人的罢工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作了一些让步。有六百万工人增加了工资,六百五十万工人缩短了每周的工作时间。

英国经济危机一发生,资产阶级就对工人阶级开始了进攻。1920 年下半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紧急权力法。根据这一法案,政府有权宣布戒严,使用军队镇压工人运动。1921 年 3 月,政府提前取消在战时实行的国家对煤炭工业的监督。4 月 1 日,矿主举行同盟歇业,胁迫工人降低工资标准。矿工再一次向运输工人和铁路工人求援。三角同盟声称于 4 月 15 日举行支援矿工的

总罢工。正当斗争处于紧要关头,在 4 月 15 日星期五那天,铁路工人和运输工人的领导人,突然宣布停止同情罢工。这一天被叫作“黑色的星期五”。陷于孤立的矿工,坚持了两个半月的斗争之后,遭到了失败。继矿工之后, 造船工人、机械工人、建筑工人、海员、纺织工人和铁路工人的斗争也遭到失败,所有这些行业的工人都被迫降低了工资。战后初期,英国工人的斗争从“黑色的星期五”以后屡遭失败,但是在当时的工人运动中出现了革命倾向的力量。1920 年 7 月底到 8 月初,英国共产党成立。第二年,许多共产主义派别参加进来,壮大了党的队伍。

爱尔兰问题是十九世纪以来英国政治生活中的大问题。爱尔兰人争取独立,斗争屡仆屡起。1916 年,爱尔兰人举行起义,又遭英国镇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爱尔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再度高涨。当时,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是由爱尔兰资产阶级领导的。在大战期间,他们分成两派,一派只求爱尔兰在英帝国范围内获得自治,称为自治派;另一派要求建立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称为共和派,共和派团结在“新芬”(意思是“我们自己”)党的周围。1918 年 12 月,爱尔兰共和派在英国议会选举中获胜。共和派从分配给爱尔兰的一百零五席中取得七十三席,而自治派只获得七席。当选议员的共和派分子拒绝出席英国议会,他们于 1919 年 1 月 21 日在都柏林集会,宣称自己是爱尔兰的全权议会,宣布成立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新芬党领袖德·瓦勒拉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英国政府采用武力来消灭爱尔兰共和国,增派辅助部队进驻爱尔兰,使驻在爱尔兰的英国军队和警察共达二十万人。1920 年底宣布戒严,整个爱尔兰处在英国军事当局控制之下,遭受白色恐怖之苦。爱尔兰人民以游击战争回击英国殖民者的暴行。爱尔兰的民族解放斗争在英国本土和旅美爱尔兰侨民中都得到了声援。1921 年夏天,英国政府被迫同德·瓦勒拉总统进行谈判。于是爱尔兰代表团到了伦敦,谈判旷日持久,波折重重。1921 年 12 月 6 日,双方签订英国——爱尔兰条约。条约规定建立名为“爱

尔兰自由邦”,但它成为英帝国自治领;爱尔兰东北部工业最发达的六个郡, 即乌尔斯特从爱尔兰割出,划归英国版图。条约在爱尔兰议会引起了激烈的辩论,结局是以勉强的多数(六十四票对五十七票)获得批准。德·瓦勒拉反对接受条约,爱尔兰议会表决之后,他立即辞职。于是成立了以格里菲思

(总统)和柯林斯(总理)为首的政府。英军随之撤出爱尔兰。以德·瓦勒拉为首的共和党人不承认格里菲思政府,仍保持自己的军队。1922 年 6 月, 政府军炮轰共和军驻守的都柏林要塞。内战爆发了,战火燃遍全国。1923 年春,共和军筋疲力尽,兵员和武器均感不足,疲惫不堪的人民渴望和平。1923 年 4 月,德·瓦勒拉的共和派宣布停止作战,并解散了自己的军队。战后爱尔兰的民族独立运动赢得了在爱尔兰南部二十六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的权利。1937 年,爱尔兰“自由邦”才宣布为独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1922 年,劳合·乔治政府的内外政策处境困难,使保守党内反对同自由

党联盟的势力抬头了。它们不满意政府于 1921 年 12 月签订的英埃条约,不满意政府对工人的微小“让步”,主张实行“高压”政策。1922 年 10 月, 保守党开会决定退出联合政府。因此,劳合·乔治政府辞职,由保守党组阁。保守党在议会所占的议席仅仅是多数,但不是大多数,所以决定在 11 月 15 日举行新选举。在这次选举中,各党派都单独出来竞选。保守派大获全胜, 获得三百四十七席;自由党阿斯奎斯派得六十席;自由党劳合·乔治派得五十七席;工党取得很大成功,得一百四十二席,第一次成为议会中最大的反对党,拉姆赛·麦克唐纳成为工党议会党团领袖。

从 1922 年 10 月到 1924 年 1 月,保守党人邦纳·罗和斯坦利·鲍尔温先后出任首相。保守党政府实行保护关税和帝国优先权(英帝国内部几部分之间的优先关税率)的政策,又试图恢复干涉苏维埃国家的政策。鲍尔温政府的政策不得人心。1923 年 12 月大选中,保守党的议席从三百四十七席降到二百五十九席;工党的议席升到一百九十一席。工党在自由党的支持下,第一次组成工党政府。

法国 法国是一个多政党的国家,不像英国那样只有两个主要的轮流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法国政治舞台上常常风云变幻剧烈,政局经常动荡。每一政党要在下议院中操纵大多数的票数都很困难,政府只有应用政党联盟制度来行使职权。一个政党联盟的组成,常以对少数重要问题的一致意见为基础,一旦有新的问题发生,政党的阵线又会重行排列。因此,法国内阁的平均寿命异常短促。大战期间直到 1919 年 11 月为止,法国由一个称为“神圣

同盟”的政党联盟所统治,但是历届内阁继续发生不和与分裂。到 1917 年

  1. 月,克里孟梭组织内阁时,三年多的时间已经更换了五届内阁。1917 年, 由于战争拖延而筋疲力尽,由于俄国革命的影响,法国国内的失败主义情绪、厌战求和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潮广为传播。克里孟梭上台后,立即着手压制煽动不满情绪的分子,组织全国力量争取胜利。他借高压手段进行统治,人们称他为“老虎”总理。

大战结束后,法国作为战胜国收复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获得了萨尔煤矿区的十五年开采权,得到非洲和叙利亚的委任统治地,并得到德国的巨额赔款和煤炭供应。这些都加速了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法国在大战期间损失惨重。这场战争主要在法国国土上进行,死于战场的壮年男子达一百四十万人,加上被俘和失踪的人数,使法国在人力上的损失按比例计算超过了

任何交战国,主要工业区的法国北部和东部成了一片废墟。三十万住房被摧毁,一万家企业被毁坏,约有二百万公顷土地被破坏得无法耕种。法国资产阶级利用这种情况,进行狂热的复仇主义宣传,企图借机索取德国巨额赔款, 并极度削弱德国,以达到其称霸欧洲大陆的目的。克里孟梭即采取这样的对外政策。为了保持法国在巴黎和会上争夺战利品的实力地位,它把军队复员工作拖了整整一年。为了保持法国垄断资产阶级在俄国的投资和掠夺俄国的财富,它积极策划反苏战争,1918 年 11 月,英、法远征军的舰队闯入黑海, 在南俄的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登陆。在对内政策方面,克里孟梭政府采用通货膨胀、增加赋税的办法,把战争损失和复兴经济的重负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

法国政府的内外政策,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法国士兵中展开了支持十月革命,反对武装干涉苏俄的运动。1918 年 12 月,法国远征军在敖德萨等地登陆不久,便拒绝对革命的俄国士兵作战。有一个长期侨居俄国的法国女教师,共产党员让娜·拉布勃,在敖德萨创办法文报纸《法国革命的儿子》, 向法国士兵进行革命宣传,呼吁 1871 年公社的儿女们不要扼杀伟大的俄国革

命。1919 年 3 月 1 日,这位国际主义战士被干涉军杀害。让娜·拉布勃的牺牲,在法国人民中激起了巨大的愤慨,她的名字成为反对武装干涉斗争的号召。1919 年 4 月,停泊在黑海的法国军舰爆发了水兵起义。4 月 20 日,驻塞瓦斯托波尔的主力舰“法兰西”号和战斗舰“约翰·巴尔”号升起了红旗, 水兵要求把军舰开回法国,其他军舰纷起响应,法国政府被迫让步,决定于5 月 1 日前把法国舰队全部撤离黑海。

战后初期,法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也在发展。工人们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提高工资,承认工会的权利,停止武装干涉苏俄。1919 年春,当法国反动法庭宣告杀害饶勒斯的凶手,沙文主义者维连无罪的时候,巴黎三十万工人于 4 月 6 日举行了抗议示威游行,高呼“处死维连!”“打倒克里孟梭政府!”等口号。工人们还举行罢工,要求缩短工时。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迫使法国议会于 4 月 23 日通过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不减工资的法律。但是,示威游行和罢工的浪潮并没有低落。1919 年五一节,巴黎五十万人举行示威游行。在一切大工业中心普遍举行二十四小时的罢工。巴黎工人同反动警察发生了武装冲突。6 月以后,罢工浪潮席卷全国。据官方统计,1919 年发生了二千二百次罢工,参加者有一百十六万工人。革命高潮十分明显地表明,法国无产阶级必须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1920 年 12 月,左派社会党人坚决同右派和中派分子分裂,主张加入共产国际,成立了法国共产党。

1919 年 11 月,法国举行大选。选举前,在克里孟梭领导下执政的联合阵线(即“神圣同盟”)分裂为右翼的“国民联盟”和“左翼联盟”,前者的代表人物有克里盂梭、米勒兰、普恩加来、白里安;后者在赫里欧领导之下。选举的结果是“国民联盟”获得大多数议席。1920 年 1 月举行总统选举, 克里孟棱被击败,这反映法国资产阶级舆论认为凡尔赛和约过于宽大。“国民联盟”的领袖之一,前社会党人米勒兰(1859—1943 年)于 1920 年 1 月担任政府首脑,9 月接任总统。1921 年至 1924 年间,白里安(1862—1932 年)和普恩加来(1860—1934 年)先后组阁执政。

“国民联盟”执政期间,法国政府加紧压迫德国支付赔款,支持波兰进攻苏维埃俄国。它在内政方面的方针是“管束”工人阶级,取消八小时工作制,给工厂主以恢复企业的补助金。

法国工人阶级坚持同统治阶级的反动政策进行斗争。1920 年 2 月,巴黎

——里昂——地中海铁路线的铁路工人开始罢工,参加者达二十五万人之多。罢工者要求贯彻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承认工会的权利,实行铁路国有化。铁路公司的资本家以解雇工人进行反攻。政府含含糊糊答应调停以后,铁路工会竟使铁路工人复了工。4 月,铁路工会撤换了妥协分子的领导, 新领导宣布再度举行罢工,法国总工会决定发出支持性总罢工的号召。5 月 1 日铁路工人开始罢工。不久,矿工、海员、码头工人、五金工人、运输工人、电气工人等先后都参加了罢工,参加者达一百五十万人之多。政府采取镇压和以军队代替罢工工人的手段对付罢工运动。5 月 20 日至 22 日,法国总工会开会,主张结束罢工的一派占了上风,于是总工会号召复工。陷于孤立境地的十九万铁路工人坚持罢工,由于工会里的革命领导人被捕,才于 5 月 29 日结束罢工。资本家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反攻,二万多铁路工人被解雇。从此以后,工人的斗争一般成为反对资产阶级进攻的防御性斗争。

美国 在帝国主义国家中,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幸运者。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向各交战国供应武器,从中获得了大量利润。美国没有经历过欧洲国家所受到的战争惨祸,它的领土上没有掉下过一枚炸弹。美国在前线的死亡(死十万五千人,伤约二十万人),仅占大战期间生命损失总数的 1% 左右。对军火的大量需求,使美国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914—1916 年,美国工业品总产值从二百四十亿美元左右增至六百二十亿美元左右。此后两年,美国工业生产大抵保持在 1916 年的水平上。经过大战,美国由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战前,美国欠欧洲各国约五十五亿美元;战后,欧洲各国倒欠美国一百亿美元的战债了。美国用于战争的直接经费约三百五十亿美元,而大战期间美国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比此数还多一些。世界黄金储备的 40% 左右集中到了美国手里。美国的国际地位已大大改变了。十九世纪末以前, 美国在世界政治中并不占有突出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各国的首位。

战争给垄断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利润,给人民群众却带来了苦难。财富越来越集中到一小撮家族之手,占全国人口 2%的最富有阶级拥有国民财富的 60%,而占全国人口 65%的最贫困的阶级只拥有国民财富的 5%。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估计,1919 年底,美国一个工人家庭,维持普通生活水平,一年需要二千二百六十二美元,而当时大多数工人的一年的工资为一千三百六十七美元,即差额约为九百美元。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恶化,四百万军队复员后失业人数的增加,战后企业主对工人权利的侵犯,增强了美国无产阶级的战斗意志。

1919 年美国全国发生了三千多次罢工,参加者达四百多万工人。1919

年 9 月到 1920 年 1 月,爆发了十个州的五十个城市包括三十六万多名钢铁工人的大罢工,卷入罢工浪潮的人数约占钢铁工业总人数的 95%。罢工领导人是当时担任钢铁工人工会书记的威廉·福斯特(1881—1961 年)。罢工提出的具体要求包括工人的集体谈判权、八小时工作制和增加工资等。威尔逊政府宣布“开放工厂制”为合法,并调集大批军队、打手到钢铁业中心城市进行镇压,工人们进行了英勇的反抗。结果有二十二名工人被杀害,成百名工人被打伤,数千名工人遭逮捕。这次罢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无产阶级英勇斗争声势最浩大的一次。1919 年 9 月,二十万铁路工人举行罢工,提出了保障工人最低限度工资标准的要求。铁路工人工会的法律代表普莱勃,

根据全国铁路在美国参战后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计划(即“普莱勃计划”),向国会建议实行。计划要求国家用赎买的办法实行铁路国有化,由铁路工人工会的代表参加铁路管理工作。威尔逊政府不但没有采纳计划,而且竟于 1920 年初,通过了一项运输法,宣布从 3 月 1 日起,将铁路归还各私人公司经营,并禁止铁路工人进行罢工。1919 年 10—11 月,五十万煤矿工人举行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威尔逊政府以派兵镇压进行威胁, 矿工联合会主席约翰·刘易士向政府投降,出卖工人利益,公开宣布煤矿工人应停止罢工。但是罢工工人仍英勇地坚持斗争,获得胜利,工资提高了 27

%。美国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同时,对苏维埃俄国表示了国际主义的同情。他们反对干涉苏维埃俄国。1921 年苏俄发生饥荒时他们纷纷成立援俄委员会,捐款救济。在国内工人运动发展和工人团体中左派力量增强的条件下,1919 年秋,美国建立了两个共产党,第二年成立了统一的共产党。

威尔逊政府鉴于美国国内局势不稳,就利用美国参战后颁布的间谍法和煽动叛乱法,来镇压革命工人和进步人士,将他们予以监禁或驱逐出境。对黑人的迫害也加强了。种族主义者的恐怖组织“三 K 党”十分猖獗。1919 年7 月,华盛顿发生了血腥迫害黑人的事件。同月,芝加哥黑人同白人种族主义暴徒进行搏斗,政府当局虽然派了六千名警察进行镇压,但黑人的抗暴斗争仍持续了十三天。

1920 年 11 月,美国举行战后第一次总统选举。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间的竞选、决斗造成一种幻觉,似乎它们维护不同利益的两派,实际上都是维护着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由于威尔逊在战时用来欺骗群众的自由派姿态,被垄断资本家认为不需要了;再则,巴黎和会表明,威尔逊不能保证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最高仲裁者的地位,因此威尔逊在参议院遭到失败:美国既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因此形式上美国对德国仍处于战争状态),也没有加入国际联盟。选举前不久,该年 8 月,国会通过了关于妇女享有选举权的第十九条宪法修正案,大大扩大了选民的人数,但是并没有改变总统选举的结果:民主党遭到失败。共和党人哈定(1865—1923 年)当选总统。他获得了一千六百万票,民主党候选人柯克斯获得九百万票,社会党候选人尤金·德布斯获得九十二万票。

共和党人政府是在美国进入经济危机的时期上台的。1921 年,美国工业生产部门的开工率还不到 60%,失业工人达五百五十万人之多。由于农产品跌价,农民大批破产和丧失土地。5 月间,美国总统签署了紧急关税法,提高农产品、羊毛和食糖的进口税;禁止德国的颜料进口。同年 9 月,美国在这个关税法的基础上,颁布法案,把关税税率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保护关税法的实施,有助于国内的工业生产。但是由于它限制了欧洲工业品进入美国,欧洲国家对美国农产品的购买量大为削减。美国农产品生产过剩, 价格继续下降。

在经济危机期间,人民的物质状况恶化了。1922 年 4 月至 9 月,六十万

矿工大罢工,抗议降低工资;同年 7 月至 9 月,四十万铁路工人为同样目的而举行罢工。这些罢工都遭失败。

1921 年 5 月,美国颁布了移民法,规定外国每年移居美国的人数不得超过该国于 1910 年在美国移民总数的 3%。战前,美国资产阶级是欢迎移民的, 因为移民提供了廉价而驯良的劳动力;在战争时期,有数百万欧洲人想离开他们疮痍满目的国家。现在,已经表明美国不再欢迎来自旧大陆遭蹂躏、受

侮辱的难民了,从一个大陆向另一个大陆殖民的大规模冒险行动就此告终了。

哈定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反对苏维埃俄国的立场,阻挠美国私人公司同苏维埃国家做买卖。在对德问题上,美国企图恢复德帝国主义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牵制英法和防御所谓“共产主义的威胁”。哈定政府任期内, 美国正式结束了对德国的战争状态。1921 年 8 月,美国分别与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签订了和约。在远东,美国与日本争夺势力范围,特别是争夺中国的矛盾特别尖锐,导致 1921 年至 1922 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日本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日本先后对中国和俄国开战获胜,攫取了中国的领土,吞并了朝鲜,一跃成了主宰东亚和太平洋的帝国主义列强之一。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同西方列强重订条约, 废除了许多从前订的条约中加在日本身上的不平等条款,但是日本的关税自主权等还没有完全恢复,修改条约的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1910 年 7 月,日本政府通知有关国家,将于一年之后废除到期的通商航海条约。1911 年 2 月开始,日本先后同各国签订新的通商航路条约,完全实现了关税的独立自主和法权上的独立平等。但是,日本与西方列强相比,资本力量比较薄弱。由于重税、高额佃租和低工资,占国民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极端贫困,国内市场也特别狭小。还由于过多的军费和殖民地的统治费用,国家的财政几乎破产。1914 年的外债将近二十亿日元,超过同年税收的六倍,连支付利息也有困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使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侵占了许多领土,而且为日本在经济上开辟了空前繁荣的道路。从 1915 年下半年起,输出急剧增加,大

战期间出口总额达到十四亿日元。黄金储备 1914 年为三亿五千万日元,到

1919 年底已超过二十亿日元。日本由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借给英、法、俄

(十月革命前)的债款总额为五亿日元。世界大战推动了日本工农业的发展。从 1914 年到 1919 年,工业生产增加五倍以上,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由 44%增加到 56%;农业产量从绝对金额来讲,增加近三倍,但所占比例由 45%下降到 35%。

在经济繁荣之中,由于大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大产业资本和大金融资本的结合,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为首的金融垄断资本逐渐左右了日本的国民经济。日本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随着经济势力的发展而更加巩固。

1918 年,与日本垄断组织有密切联系的原敬政府执政。原敬政府在巴黎和会上争得了原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和在中国山东的各种权利,并且积极向中国扩张,派出武装干涉军入侵苏维埃俄国。它用加重赋税和加强剥削城乡劳动者的办法来筹措战争和武装干涉的费用。

日本经济虽然有了迅猛发展,但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了。物价暴涨,实际工资下降。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带来了非农业人口的激增,大米的需要量也随之激增。但政府为保护地主利益,却不允许免收关税、自由输入外国大米;对于地主和米商的囤积居奇,也未采取统制政策。从 1918 年春

天起,米价扶摇直上。工人于 1918 年的实际工资,跌到 1914 年的 61%。生活急剧陷于困境的劳动人民,因大米问题掀起了大规模的人民运动,这就是日本史上的“米骚动”。

1918 年 7 月,富山县一个小渔村的渔民妻女,因米价暴涨,阻止本县所

产大米装船运往外地。这一消息传开后,在富山县的其他地方引起了反对官吏和商人的示威游行,要求降低米价及政府救济。从 8 月 3 日起,一些地方

的群众与警察发生了冲突。一些地方报纸,对此作了同情民众的报导。从 8 月 9 日起,运动扩展到全国大、中城市。9 日,京都和名古屋两大城市,发生了市民动荡,京都市郊的大骚动历时四天,遭到军队的暴力镇压。17 日, 山口县的宇部镇和北九州的几个煤矿矿工举行罢工,有的煤矿矿工坚持了约一个月的斗争。米骚动持续了一个多月,约有一千万人参加了这些事件,发生起义的地方有一道(北海道)、三府(东京府、大阪府和京都府)、三十七县,共计三百六十八个市町村,主要是日本西部生产大米的地区。米骚动是突然爆发的,事前并无计划和组织,它反映了战后日本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米骚动对日本社会各阶层震动很大。民众开始觉悟到自己的力量。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当生活极端穷困的时候,人们有超越一切法律而获得生存的权利。生存权优先于财产权的思想,在日本开始树立起来。同情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在日本迅速传布开来。原敬政府为摆脱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困难,进行了一些微小改革,1919 年 2、3 月间,通过了一项改革法,将选民财产资格由年缴所得税十日元降低为三日元,因此将选民人数由一百五十万增加到三百万。

1920 年,日本发生经济危机。1921 年,生产大幅度下降。同 1919 年比较,造船业生产减少 88%,机器制造业生产减少 56%,进出口额减少 30— 40%。1922 年的失业者达一百二十八万之多。经济危机期间,工人阶级开展了一些斗争,但由于组织不健全,没有革命政党领导,多半以失败告终。1921 年,日本劳动总同盟成立了,它对日本工人运动的发展起着很好的作用。同年,日本产生了几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和共产主义团体。1922 年 7 月 15 日, 作为共产国际支部的日本共产党,在非法的情况下成立起来了。主要领导人为片山潜(1859—1933 年)、渡边政之辅(1899—1928 年)、德田球一(1894

—1953 年)、市川正一(1892—1945 年)。

1923 年 9 月 1 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据估计,四百多万人受灾, 死二十万人,损失十亿美元。政府利用当时的严重局势,加紧迫害革命组织。1923 年,几乎全部共产党员遭到逮捕。

经过 1920 年的经济危机和 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的打击。日本垄断资产阶级把中国看作它的重要市场。大战期间,日本在中国进口贸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1919 年还在上升,高达 36%多。由于中国民族资本轻工业的发展,由于英美竞争力量卷土重来,1923 年日本在中国进口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下降到 22.25%。但是,日本统治阶级念念不忘侵略中国。他们所要抉择的仅仅是使用武力扩张,还是侧重经济侵略。以后几年,日本加藤、若槻内阁,选择了尽量避免使用武力而谋求经济侵略的道路,引起了统治集团中最富于侵略性集团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