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族解放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在亚、非、拉美地区兴起了一个规模空前巨大的风暴,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

朝鲜“三·一”运动 1910 年日本吞并朝鲜以后,实行宪兵警察的“武断政治”,剥夺了朝鲜人民的一切自由和权力。日本在朝鲜设立的总督府, 独揽立法、司法、行政一切大权。在经济上,日本殖民者推行以掠夺土地为中心的政策,通过所谓“土地调查”,强制夺取了大量肥沃土地;同时,增收地租和捐税,致使农民相继破产。微弱的朝鲜工业也受到日本资本的压抑, 银行、大中型的企业几乎全都操在日本垄断组织手中。日本帝国主义者还竭力摧残朝鲜文化,毁坏朝鲜古迹,焚烧朝文书籍,强迫朝鲜人接受日语为“国语”。

十月革命的胜利,欧亚革命运动的高涨,鼓舞了朝鲜人民反对日本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19 年 1 月,被日本废黜的朝鲜国王李熙突然身死, 传说是被日本殖民当局毒死的。这一件事成了起义的导火线。人民大批涌到汉城,哀悼朝鲜亡国前的末代皇帝。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孙秉熙等人,于 1919

年 2 月决定向日本国会、总督府和巴黎和会请愿,要求允许朝鲜独立。他们选出代表三十三人,作为“朝鲜民族的代表”,起草《独立宣言书》。他们同具有强烈革命情绪的青年学生的代表商妥:3 月 1 日下午,在汉城塔洞公园召开群众大会,由孙秉熙等三十三名“民族代表”登台,在群众面前宣读

《独立宣言书》。但是,2 月 28 日他们忽然改变计划,决定不在塔洞公园公开宣读独立宣言。3 月 1 日下午,这群所谓“民族代表”,躲在一家饭馆的二楼上,举杯祝贺朝鲜独立,而且当时就将此事打电话报告日本警察当局, 自愿束手就逮。

但是,青年学生仍按原定计划坚决斗争。3 月 1 日下午,在汉城的塔洞公园,几千名青年学生和成千上万来自各地的群众举行集会。一个大学生登台朗读了《独立宣言书》,宣布朝鲜独立。朝鲜国旗,扬空升起,独立万岁之声,震动天地。大会后,首都街头约有三十万人参加了示威游行。平壤等城市也在同一天举行了示威游行。日本殖民当局不仅动用警察和宪兵,而且调动了正规军队镇压手无寸铁的群众,于是发生了流血斗争。从 3 月 5 日起, 示威游行发展为武装起义。起义者捣毁了警察所、日本政府机关和日本显要官员和富翁的邸宅。从 3 月下半月起,起义几乎扩展到全国。从 1919 年 3

月至 5 月三个月内,在全国二百一十八个府、郡中,有二百零三个府、郡发生了示威和暴动,参加斗争的群众达二百万以上。日本帝国主义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把这次起义血腥地镇压下去。

“三·一”运动充分显示了朝鲜人民的爱国的革命传统和坚强的斗争精神。“三·一”运动以后,朝鲜进入了一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阶段的新时期。

1919—1922 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调了约一百五十多万士兵和价值二亿多英镑的粮食和物资,支持帝国主义战争。战争的重担首先落在劳动人民身上。对农产品的强制征购,赋税的不断提高,使大量农户遭到破产。1918—1919 年,印度发生了大饥荒和流行性

感冒,夺去了一千二百多万印度人的生命。印度人民和英帝国主义的矛盾趋于激化。

1918 年 7 月,英国为了缓和印度人民的反抗,抛出了一个由英国印度事务大臣孟塔古和英国驻印度总督柴姆斯福德联合署名的关于印度政府组织法的“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有:(1)在总督下设立两院制的立法机构。由于总督有权否决它的任何决议,立法机构形同虚设。(2)在各省的政府里, 一些次要的部门如卫生、国民教育等交给由英国省督(省长)任命的印度厅长去管理,而警察、财政等重要部门及中央政府的各部门仍然留在英国人手里。孟塔古——柴姆斯福德方案虽然得到印度上层分子中一部分人的支持, 但平息不了印度人民的反英情绪。

1919 年 3 月,在总督授权之下,法官罗拉特颁布了一项法案,规定英国殖民当局有权逮捕任何一个有反英活动嫌疑的人,不经审讯就可判处监禁或服劳役。罗拉特法案引起了印度广大人民的愤怒,全国纷纷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伊斯兰教徒同印度教徒联合起来,进行斗争。

事态的发展促使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采取较为坚决的策略。当时国大党的领袖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莫汉达斯·卡尔姆昌德·甘地(1869— 1948 年)。他提倡一种叫“萨提亚格拉哈”(意思是坚持真理)的学说,主要内容是坚持非暴力原则。甘地认为,这是印度人民争取解放的唯一正确的方法。 甘地不避讳人民群众,他懂得不把人民群众吸引到民族解放斗争中来,是不能取得对英帝国主义的胜利的。在短时期内,甘地获得很高的声誉。人民称他为“圣雄”。国大党根据甘地的提议,号召人们于 4 月 6 日举行全国性的罢业,全日斋戒祷告,举行和平示威游行,抗议罗拉特法案。人民群众响应了号召,4 月 6 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业和示威游行。有的地方,群众同警察发生冲突。英国殖民当局决定用武力镇压印度人的反抗。

4 月 10 日,英国当局在旁遮普省的阿姆利则城逮捕了两名民族运动活动家,企图把他们驱逐出城。居民要求释放被捕者,和警察发生了流血冲突。起义人民控制了城市,英国将军戴尔率领殖民军进城,实行戒严。4 月 13 日, 约有二万名印度人在一个广场上举行集会,抗议把两名民族运动活动家驱逐出旁遮普。英国殖民军未作任何警告就向赤手空拳的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约一千人,打伤二千多人。

英国殖民者本来企图借阿姆利则大屠杀吓倒印度人民,结果却激起旁遮普全省的反英怒潮,城乡人民纷纷起义。在某些地方,起义者破坏了铁路, 颠覆了军用列车,炸毁了桥梁,捣毁了警察所、监狱和官署。全国也以大规模的罢工和起义回答英国人在旁遮普的暴行。在纺织中心阿默达巴德,罢工工人不顾甘地的非暴力抵抗的号召,展开了英勇的革命斗争,占领城市两天, 号召赶走英国统治者。1920 年上半年,工人罢工达二百次,参加人数达一百五十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印度孟买二十万纺织工人的总罢工,罢工斗争坚持了一个多月。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1920 年初,印度也出现了共产主义小组。

在反英斗争高涨的形势下,国大党提出了领导斗争的主张,企图把斗争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里。1920 年秋,国大党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的不合作” 计划,企求以此达到印度自主的目的。这个计划规定了一系列有步骤的措施: 第一,所有印度人拒绝英国政府颁发的官爵封号;第二,拒绝在法院和政府机关工作,不进英国人办的学校,抵制英国商品;第三,普遍拒绝纳税。国

大党关于开展不合作运动的决议,受到了印度居民的热烈响应。国大党和不合作运动的倡导者甘地的声誉益隆。国大党改组成为群众性的大党。除中央领导机构以外,在各地设立了支部。

不合作运动开展起来了。到处举行群众大会,国大党的活动家们在会上发表演说。许多人抛弃政府机关的工作,抵制法院,学生罢课,工人罢工, 在广场上焚毁英国货。许多地方人民拒纳租税。

在这个阶段,除工人继续举行罢工斗争外,农民运动特别迅猛地发展起来。1921 年 3 月,在旁遮普省信奉锡克教的“阿卡利”派(阿卡利是“永生” 的意思)教徒,起来反对神庙方丈加在他们身上的封建剥削。“阿卡利”运动很快具有反帝性质。直到 1923 年初,英国殖民者使用了逮捕和屠杀手段, 才把这次运动镇压下去。1921 年 8 月,南印度马德拉斯省马拉巴尔海岸地区的伊斯兰教农民(称为“摩普拉”)发动了起义,反对英国当局支持的印度教徒地主。起义者在占领的地区建立“哈里发王国”,坚持了半年多的武装斗争。在北方的联合省,农民的斗争在 1921 年发展成为起义。农民袭击地主庄园,夺取粮食,拒绝交纳地租。在奥德成立了“农民反对地主协会”取名“爱卡”(意为团结)。1922 年 2—3 月,“爱卡”领导的运动发展成为农民战争。英国殖民者出动了正规军,才把“爱卡”运动镇压下去。

正当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英帝国主义恐慌万分的时候,国大党及其领导人甘地对运动超出自己控制的非暴力范围惶惶不安。1922 年 2 月, 联合省的曹里曹拉村农民举行游行,遭到警察射击。愤怒的农民袭击并烧毁了警察所,烧死了二十二名警察。这件事本身不是罕见的现象。当时在印度许多地方也发生过这样的、甚至规模更大的冲突。但这件事成了甘地停止运动的借口。1922 年 2 月 12 日,国大党通过了决议,对曹里曹拉群众“惨无人道”的行为表示遗憾,宣布停止不合作运动,停止举行群众大会和游行示威,并要求农民恢复交租纳税。第一次不合作运动就这样结束了,人民的反帝斗争走向低潮。

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土耳其是一个日益衰落的封建帝国——奥斯曼帝国。大战爆发后,土耳其站在同盟国方面参战,实际上沦为帝国主义的“保护国”。战败的土耳其,面临着被协约国列强瓜分的危险。1919 年 5 月,希腊军队在英国指使下占领了伊兹密尔后,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土耳其兴起。

在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中,贫苦农民是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人数少, 约六、七万人,既无工会,又无政党,所以未能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土耳其的民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半岛中部称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采取不妥协的态度,毅然与投靠英帝国主义的素丹(即土耳其君主)政府决裂。民族资产阶级成了运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而运动的核心主要是知识分子和军官组成的。安纳托利亚成了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 1919 年 7 月和 9 月,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的组织“护权协会”,在埃尔祖鲁姆和锡瓦斯两次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以穆斯塔法·基马尔(1881—1938 年)为主席的代表委员会,负责领导反帝斗争。

在代表委员会的要求下,素丹于 1920 年 1 月初在伊斯坦布尔召开了土耳其议会。素丹及其靠山英帝国主义者指望通过议会的召开取消“非法”的代表委员会。但是基马尔派在议会上取得了多数,使议会于 1920 年 1 月 28 日

通过了一项纲领性文件——《国民公约》。《公约》要求实现土耳其的统一、独立和自由,因此,它成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旗帜。

协约国帝国主义决定采取镇压手段对付日益高涨的民族运动。1920 年 3

月 16 日,以英国为主的协约国军队占领了伊斯坦布尔。议会被解散,几十个议员遭逮捕,并被流放到马耳他岛,只有部分议员逃到了安纳托利亚。首都的政权操在英军司令部之手。军事法庭缺席判决基马尔死刑。基马尔于 1920

年 4 月在安卡拉自行召开了新的议会,取名为土耳其大国民议会,议员都是代表各地护权协会的。大国民议会宣布自己是土耳其唯一合法的政权,选举了基马尔为主席。议员们组成了对议会负责的政府,也是以基马尔为首。议员们宣誓忠于国民公约,为争取国家的独立而斗争。

1920 年 6 月,由英国提供给养和装备的希腊军队,充当干涉军的角色, 从伊兹密尔地区进攻安纳托利亚腹地。协约国列强以为基马尔派的抵抗很快就会被击溃,所以逼迫素丹政府于这一年 8 月签署了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一条约,土耳其失去了自己的大部分领土,只保有安纳托利亚中部的一隅之地。但是土耳其人民拒绝接受色佛尔条约,对外国干涉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苏维埃俄国宣布承认基马尔政府,并于 1921 年签订了苏土友好条约,给予土耳其人民可贵的援助。

基马尔政府依靠人民的支持和苏俄的援助,并利用了英、法、意等国之间的矛盾,屡屡击败素丹政府军和外国干涉军。意大利和法国先后同基马尔政府签订协定,同意从土耳其领土上撤军。1922 年 8 月,土耳其国民军发动总反攻,9 月,击溃了希腊干涉军,解放了伊兹密尔和安纳托利亚全境。接着,基马尔接管了伊斯坦布尔。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六世逃上英国军舰请求“保护”。11 月 1 日,基马尔宣布废除素丹制。

土耳其人民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胜利,粉碎了协约国瓜分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1923 年 7 月,协约国和土耳其在瑞士洛桑签订的和约,废除了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土耳其本部的疆土得以保持完整,协约国占领军撤出伊斯坦布尔和两海峡地带,外国的财政监督和领事裁判权都被废除。土耳其的独立终于得到国际上的承认。

1923 年 10 月,土耳其宣布为共和国,基马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土耳

其共和国建立后,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924 年 3 月 3 日,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制度。在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一个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了。

埃及独立运动 埃及自从 1882 年被占领后,实际上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但在法律上仍属奥斯曼帝国版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英国借口土耳其为交战国,趁机取消奥斯曼帝国对埃及的宗主权,正式宣布埃及为它的“保护国”,把埃及变为英国部队的军事基地。英国不仅从埃及掠走大量物资, 而且不顾它承认埃及守中立的事实,仍然强行征召埃及人入伍充当炮灰。苛捐杂税,物价腾涨,殖民者的压迫和侮辱,使群众受尽折磨,埃及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

1918 年 11 月 13 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天,埃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民族运动活动家柴鲁尔(1860—1927 年)等三人在同英国高级专员谈话中,提出准许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同一天他们组成一个代表团(阿拉伯语叫“华夫脱”),其任务是到伦敦去同英国政府进行关于取消保护制度的谈判,然后到巴黎参加和会。他们为了获得全民族代表的资格,在国内发起一

个签名运动,要求各界代表在他们拟订的一份委任书上签字。该委任书说: “大家委派我们⋯⋯尽可能地用合法的和平方式争取独立”。华夫脱派的要求遭到英国政府的拒绝。埃及全国展开了抗议运动。1919 年 3 月,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柴鲁尔等四名华夫脱派领导人,并把他们流放到马耳他岛。开罗和亚历山大等城市爆发了声势更大的抗议运动。大学生罢课,工人和职员相继罢工,到处举行示威游行,运动很快演变成武装起义。农民卷入起义,夺取地主和外国公司的土地,袭击运载英军的列车,破坏铁路和电线。几乎整整一个月,殖民统治陷于瘫痪。4 月,英国军警血腥地镇压了起义。为了缓和埃及人民的反英情绪,英国当局不得不释放华夫脱派的领导人,并允许他们前往巴黎。但是,华夫脱派在巴黎和会上也一无所获。

1919 年 3 月起义后,学生上街游行、公务员和律师罢业等活动仍然时有发生。1919 年底,英国政府派遣米尔纳勋爵为首的代表团抵达埃及,名义上是“调查埃及最近骚乱的原因”,实际上是试探与埃及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达成协议的基础。1920 年 8 月,米尔纳向当时在伦敦的柴鲁尔提出了一项条约草案。他提议在保留英国在埃及享有特权的条件下给予埃及“自治”,这就是所谓“米尔纳方案”。这“方案”在埃及一公布,华夫脱派大部分人表示乐于接受,但人民群众却掀起了愤怒的反对风暴。柴鲁尔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代表华夫脱派拒绝了“米尔纳方案”。

1921 年 12 月,当示威风潮再起的时候,英国当局又逮捕了柴鲁尔等人。这又一次使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成为反对英国殖民者的激战场所。起义虽然又被镇压下去了,但英国被迫考虑改变殖民统治的方法。1922 年 2 月,英国发表宣言,取消对埃及的保护制度,并宣布埃及为“独立王国”。但是同时声明,英国保留一些重要权利,如继续在埃及驻兵,控制苏伊士运河,保障外国资本家在埃及享有的特权等。这样,埃及实质上还是英国的殖民地。

阿根廷的革命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拉丁美洲各国因对交战双方供应战略原料和粮食,民族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中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等国尤为显著。但是这些国家还是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它们的经济命脉仍操纵在帝国主义国家手里。

世界大战一结束,世界市场对阿根廷的主要出口货——农业原料和粮食的需求急剧下降,加上美国和加拿大的小麦、肉类、棉花在国际市场上同阿根廷竞争,阿根廷的经济状况恶化了。资产阶级、地主和外国垄断组织用降低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办法,即削减工资、增加赋税的办法来补偿利润的损失,引起了工人罢工斗争的高涨。

从 1918 至 1921 年的短短三年间,阿根廷工人就发动了八百六十次大罢工,参加罢工的人数达七百多万人次。1919 年更达到了罢工的高潮。1919 年 1 月 7 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工厂工人举行集会时,遭到警察开枪射击。这次屠杀引起了普遍的愤怒。1 月 9 日,爆发了全市总罢工, 二十万罢工工人为死难战友举行葬礼,送葬行列又遭到军警的射击,愤怒的工人立刻夺取军火库的武器,筑起街垒,同军警展开巷战,工人控制城市好几天。最后,军队开炮轰毁街垒。几千工人的鲜血染红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道,起义于 1 月 15 日被伊里戈延政府残酷地镇压下去了。这次惨案在阿根廷的历史上被称为“流血周”。

1919—1921 年间,在阿根廷中部潘帕斯大平原和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的一些省份,农业工人展开了罢工斗争,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有的

地方还举行了起义。

战后,在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如巴西、智利、秘鲁、墨西哥等国家的劳动人民,都掀起了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资产阶级——地主剥削的革命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