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和平和安全幻想

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 1924 年到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各国因渡过革命危机而处于稳固状态。资产阶级利用社会民主党在工人中间的影响,加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工人革命处于低潮。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重新分配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使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得到暂时缓和。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各国摆脱了战后混乱的局面,工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超过战前水平, 在法国是 1924 年,在德国是 1927 年,在英国是 1929 年。在财政金融方面,

它们先后克服了财政危机,稳定了货币。这在德国是 1924 年,英国是 1925

年,法国和意大利是 1927 年。

工业生产之所以得到发展,是因为对企业实行了技术改造,广泛采用了所谓的“资本主义合理化”,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资本家采用各种“有科学根据的”血汗方法组织劳动,如实行工时测定,使用传送装置,增加每个工人看管机床台数等,急剧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由于采用操作极度紧张的传送装置,工人的体力便过早地衰竭了,工伤事故层出不穷。除了加强剥削本国劳动者以外,一些国家的稳定还建立在加强剥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上。

但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稳定是相对的、局部的。各国工厂普遍开工不足, 工业设备能力只利用了 60—70%。资本主义合理化加强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使数以百万计的工人遭到失业。例如,到 1929 年,美国有三百万到四百万工人失业;英国有一百五十万到二百万工人失业;德国有一百万到二百万工人失业。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被资本主义合理化抛出生产部门的失业工人, 总数达一千万人。

资本主义稳定的局部性还表现在:—些工业部门突飞猛进地发展,而另一些部门却停滞不前。如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和电器工业一日千里,石油和煤气产量迅速上升,而煤炭产量则增加缓慢。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严重了。德国巧妙地利用了各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及它们对苏联的敌意,从美、英、瑞士、荷兰等国取得贷款,来实行工业设备的现代化和恢复经济。到相对稳定时期结束时, 德国的一些重要生产部门在资本主义世界重新占居第二位。美国的发展特别迅速。早在 1925 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就等于英法德三国的总和。美国稳坐原属英国的世界重要债权人的宝座,并且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重新引起帝国主义各国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斗争,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

德国赔款问题 德国赔款问题是巴黎和会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二十年代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赔款问题急剧尖锐化。1921 年,英、法、意、日等国在伦敦召开会议,决定德国的赔款总额为一千三百二十亿金马克,每年偿付二十亿。

德国政府对待赔偿问题的策略是“履行它,就是要证明它无法履行”。在政府的默许下,德国工业和财政寡头拒绝缴税,让资本“逃亡”国外,使政府不能再从私人银行得到贷款,从而给国家预算造成经常性赤字。政府则通过帝国银行发行没有任何担保的纸币进行弥补。马克币值急剧下跌。德国统治集团利用通货膨胀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方面加重掠夺人民群众;另

一方面借口没有支付能力和财政破产以抵制赔偿。1922 年 7 月,德国政府通知赔偿委员会,它无力继续缴付赔款,请求将缴付期限延至 1924 年底。

德国的请求遭到法国拒绝,但是得到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与法国情况不同,英国的工业没有受到战争的毁灭性的破坏。英国政府所关心的,主要是欧洲经济关系正常化,以便大幅度增加英国商品的销售量。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真正减轻德国的赔偿义务。由于赔款的 52%是缴给法国,英国便乐于顺水推舟,同意德国延缓并削减赔偿的要求。美国为了扩大商品销路, 往德国输出资本,也认为必须减轻德国的赔偿义务。原协约国各方为协调彼此的立场,于 1922 年 8 月在伦敦召开赔偿问题会议,但是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1922 年 11 月,库诺政府在德国上台,它走上了公开抵制赔偿义务的道路。

1923 年 1 月 11 日,法国五个师、比利时两个师共约十万人进驻德国, 占领鲁尔地区。法国企图在占领鲁尔以后,把那里的煤和洛林的矿石联成一体,使自己成为世界最大的钢产国。12 日,德国政府向法国和比利时提出了正式抗议,并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政策。

法、比对鲁尔的占领和德国政府的“消极抵抗”,使德国工人的处境急剧恶化,工人阶级奋起反对法、比的占领,反对库诺政府的反人民政策。1923 年 8 月 12 日,库诺政府被斯特莱斯曼政府所取代,新政府宣布停止“消极抵抗”。德国工人阶级的斗争在继续发展。

德国统治集团害怕革命,急忙同法国帝国主义达成妥协。而法国占领鲁尔一举,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相反,招受损失不小。德国的赔偿费完全没有了。法国占领鲁尔的九个月里用自己的力量仅仅开采了二百三十七万吨煤炭,而在 1922 年同一时期,法国从德国得到的赔偿煤炭为一千一百四十六万吨。由于鲁尔焦炭进口量减少,法国的生铁产量下降了 35%。法国政府的占领费用急剧增加。法郎贬值 25%。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不得不向英美的压力屈服,同意美国提出的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会议研究德国支付赔偿问题。

1924 年 1 月,根据赔偿委员会决议建立的、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委员会在巴黎开始工作。4 月 9 日,专家委员会提出了自己的报告。这是一本厚约二百页的大部头文件,人们称之为“道威斯计划”。7 月 16 日至8 月 16 日,接受德国赔款的国家英、法、意、日、比等盟国在伦敦举行会议。美国没有正式参加会议,它的驻英大使凯洛格作为“受权有限”的代表出席会议,美国国务卿休斯也在这时到欧洲进行频繁的活动。美国在会议上实际起着重大作用。伦敦会议最后批准了道威斯计划。

道威斯计划很重视稳定德国的通货问题,因为这是美英对德投资的先决条件。为了稳定德国马克,计划要向德国提供八亿金马克的国际贷款,其中大部分由美国提供。在赔偿来源问题上,计划遵循的原则是:只有复兴德国经济方可切实保证赔偿。国家预算收入(规定对糖、烟草、啤酒、纺织品、鞋类等消费品征收高额间接税)被认为是缴付赔偿的主要来源。这样,赔偿的主要负担便落在德国劳动人民的肩上了。一小部分赔偿由德国铁路和工业企业的利润支付。为了防止德国新的通货膨胀,计划规定对德国向国外的汇款、国家预算、货币流通等建立相应的监督。道威斯计划既没有规定赔偿总额,也没有明确缴付赔款的最后期限,仅仅确定了德国每年缴付赔偿的数额。在计划生效的第一年,德国应付赔款十亿金马克,以后逐年增加,从第五年起每年付二十五亿金马克。这个计划被德国接受,在 1924 年 8 月生效。

道威斯计划的通过说明法国谋求欧洲霸权的企图遭到了破产。这项计划反映了美国为确立美元在欧洲的霸权地位、竭力干预欧洲事务的政策。道威斯计划使外国资本、首先是美国资本大量涌进德国经济。在执行道威斯计划的六年期间,即从 1924 年到 1929 年,德国共支付赔款一百十亿金马克,但得到的外国的借款(主要是美国的)为二百亿到二百五十亿金马克。德国用借款中的大部分恢复军事工业的实力,增强军事潜力。道威斯计划为德国帝国主义发动新的战争准备了经济力量。

1928 年,当德国即将开始每年偿付二十五亿金马克赔款时,德国提出了修改道威斯计划的要求。这一要求得到了美国的支持。1928 年底,有关国家商定建立了以美国银行家杨格为首的新的专家委员会。1929 年 6 月,该专家委员会提出了新的赔款计划。杨格计划被原协约国在 1930 年 1 月的海牙会议上讨论通过。

杨格计划确定德国仍须赔款的总额为一千一百三十九亿金马克;赔款年限为五十九年;前三十七年每年支付二十亿,后二十二年每年支付约十六亿; 取消对德国的财政经济的监督。

杨格计划减少了德国赔款总额的 20%。杨格计划不仅大大削减了德国每年的赔偿额,而且还把赔偿分作两部分:一部分赔偿是无条件的,德国不得拖延,每年约为六亿六千万金马克;另一部分是有条件的,即其余的十三亿四千万金马克,德国遇到经济困难时,可以延期支付赔偿。杨格计划是在经济危机的 1930 年付诸实施的,所以实际上它只要求德国每年赔偿六亿六千万金马克。杨格计划取消了工业利润作为赔款来源这一条,这样,赂款的全付重担比过去更多地转嫁到德国工人阶级的肩上。根据杨格计划,对德国的一切监督已经取消,德国帝国主义者可以更大规模地发展他们的军事工业。

1931 年,德国请求美国准予延期支付赔偿和其他债务,理由是德国由于世界经济危机而遭受严重的经济困难。英法两国同意德国的请求,但以盟国之间的战债也须延期支付为条件。美国总统胡佛征得协约国的同意,宣布从1931 年 7 月起,赔偿和政府之间的债务延期一年支付,以资救济。缓付之期即将过去,德国仍表示无力偿付赔款。1932 年,协约各国在洛桑举行会议, 决定推翻杨格计划,将赔款总数削减到三十亿金马克。同时,英、法、意等国缔结君子协定,相约在对美战债未得到满意解决以前,洛桑协定暂不提交国会批准。美国本以巨额战债作为对欧洲列强要挟的工具,故极力反对把赔款和战债混为一谈,可是德国付不出赔款,各国也无意偿还战债。赔款和战债问题不了了之。

洛迦诺公约 道威斯计划加强了德国军国主义力量,使法国深感不安。法国一向寻求解决它的东部边界安全“保证”问题,提出了法国、比利时和英国三国缔结保证不受德国侵犯的联盟的建议。当时,英国正致力于建立一个有德国参加的资本主义国家反苏联盟,不愿受到反德协定的约束。同时英国也清楚,没有法国参加也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就在这时,德国建议“同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相互保证遵守莱茵地区的现状”。英国在事前策动德国提出这一建议,然后又劝告法国接受德国的建议。英国的立场得到美国的支持,因此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商讨所谓“巩固欧洲和平”问题的时机成熟了。

1925 年 10 月 5 日至 16 日在瑞士的一个小城洛迦诺举行了国际会议。参加者有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代表。会议草签了德、比、法、英

和意相互保证条约(即莱茵保安公约)和德法、德比、德波和德捷四个仲裁条约。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国、法国和比利时承允保持凡尔赛和约所确定的德、比之间和德、法之间的边界不受侵犯,并遵守关于莱茵非武装地区的规定。英意两国担任莱茵公约的保证国,一旦其规定遭到破坏,它们必须立即援助受侵犯国。公约还规定,德国将被准许加入国际联盟。四个仲裁条约都规定缔约双方通过谈判和诉诸仲裁的办法来解决争端。洛迦诺诸条约于1925 年 12 月 1 日在伦敦正式签字。

资产阶级政治家大肆吹嘘,硬说洛迦诺给欧洲带来了平静局面。英国外长张伯伦(1869—1940 年)说,洛迦诺是“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真正的分界线”。但是在实际上,洛迦诺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孕育着未来战争的因素。洛迦诺公约保证德国西部边界不变,而不提其东部边界的不变, 这就意味着德国可以改变其东部边界,即侵略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并且通过那里向苏联进攻。洛迦诺公约削弱了法国,迫使它放弃指望夺取德国西部领土以削弱德国的想法。继法军于 1925 年 7 月全部撤离鲁尔之后,协约国军队(主要为法军)开始全部撤离德国。1926 年 9 月,德国被接纳加入国联, 并在行政院获得常任席位。法国不得不把德国看作是一个政治上平等的国家。法国的盟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边界没有得到安全保证。法国不得不与波、捷分别签订相互保证条约,以防备德国的进攻。英国外交当局认为,洛迦诺公约抑制了法国,把德国引向东方去反对苏联,这是英国的巨大胜利。但洛迦诺的真正胜利者不是英国,而是德国。德国军国主义动摇了在凡尔赛建立的有利于英法的战后秩序。它为自己的东进扫清了道路,又没有承担直接义务。何时进攻,向东方还是西方进攻,主动权操纵在它手里。

非战公约 战后各国人民对于巩固和平的要求,苏联为争取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斗争,促使某些资产阶级活动家提出了和平主义的倡议。

1927 年 4 月是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周年纪念,有很多美国老兵来到巴黎庆祝。法国外长白里安利用这个机会,表示法国人对美国的友好感情, 建议美国同法国签订一项公约,规定两国彼此永不作战。法国指望这项公约巩固自己在欧洲事务中的地位。1927 年底,美国国务卿凯洛格表示同意白里安的建议,但不主张缔结双边条约,而主张缔结多边条约。美国企图以参加公约的欧洲国家的新联盟,同英法起主导作用的国际联盟分庭抗礼。

在法国同意缔结多边条约以后,美国就这一问题照会其他许多国家。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表示赞同,但附有许多保留条件。例如法国声称可以进行“防御战争”,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可以把任何战争说成是防御战争的;英国提出, 可以对各国所不承认的国家作战,也可以对无力整顿内部秩序的国家作战, 这为它反对苏联和民族解放运动保留借口。经过一系列谈判以后, 1928 年

8 月 27 日,十五个国家代表在巴黎签署了非战公约。这项公约习称为《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它宣布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承认必须通过和平方法解决各种争端和冲突。

美法两国原来不想邀请苏联参加,苏联揭露了本公约的反苏性质,使美法两国不得不邀请苏联。苏联考虑到,非战公约在客观上使各国对社会舆论承担一定的义务,加入了公约,但它也作了一项保留,即不承认对该公约所作的任何保留条件。截至 1933 年,加入非战公约的国家共达六十三国。1929

年 2 月 9 日,苏联、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在莫斯科签署了一项议定书,同意非战公约提前生效,在相互关系中遵守公约的原则。

裁军会议及其失败 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军备竞赛使广大人民日益感到不安,他们对战前年代武装外交的不幸结果记忆犹新,一个规模巨大的拥护裁军运动在展开。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集团为了安抚世界舆论,在国际联盟中就裁军问题进行旷日持久的讨论。

国际联盟成立不久,就先后建立了两个委员会来讨论裁军问题。国际机构无休止地草拟所谓的全部裁军计划,对裁军标准问题进行一般的和烦琐的讨论。1925 年 9 月,国际联盟通过了关于筹备裁军和限制军备会议的决议, 并于年底成立了裁军会议筹备委员会,由包括苏联在内的二十一国代表组成。筹备工作在瑞士进行。这一时期,筹备委员会中英法两国为坚持自己的方案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英国方案建议限制对它威胁最大的飞机和潜水艇的生产和裁减大量陆军,以削弱法国的陆军和空军力量。法国的方案是同英美的利益针锋相对的,它要求裁减海军军备,还把裁军问题同安全保证问题联系起来,要求不仅对军备,而且对军事潜力确立国际监督制度。德国代表在会上力争德国在军备问题上同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也就是要取消凡尔赛和约对它所作的各种军备限制。这正如当时《真理报》所指出的:“会议每个参加国所考虑的都不是裁减自己的军备,而是裁减别人的军备,从而使自己在军备方面更强大一些。”通过激烈的争吵,法国的方案,经过许多修正, 于 1927 年 4 月被采纳作为蓝本。这个文件对各种军备没有规定出限制数字。

1927 年 11 月起,苏联参加了裁军会议筹备委员会工作,提出了普遍裁军的建议。苏联提出的“全面彻底迅速裁军公约草案”规定:解散海陆军武装力量的一切人员,销毁掌握在军队手里和贮存在仓库里的一切武器,销毁军舰和军用飞机,禁止征兵,拆除要塞、军事基地和军火工厂,停止国家预算的军事拨款,解散一切军事机构。草案建议在四年时间内实现所有这些措施。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不愿裁军,苏联草案遭到否决。接着苏联提出了第二个裁军公约草案。此草案规定,按照各国武装力量组成状况,对各种军备实行累进裁减。但是苏联的这项公约草案,也遭到帝国主义国家代表的否决。从 1925 年底到 1930 年底的五年时间内,筹备委员会召开了一百十八次

会议,结果只是通过了一项毫无内容的裁军公约草案,并附有各国提出的四十九项保留意见。国联组织者宣告筹备工作结束,并着手准备第二轮谈判, 也就是在世界裁军大会上进行谈判。

1932 年 2 月 2 日,国际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开幕,包括美、苏在内的六十个国家出席会议。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备战活动一直未停,它们不愿意采取真正的裁军措施,所以会议一无结果。法国建议确立国际治安体制,并坚持必须首先确保安全,然后裁军。德国则要求军备平等。6 月,美国总统胡佛建议,把各国军队分成“治安部队”和“国防部队”,后者应裁减三分之一, 并销毁坦克、重炮和轰炸机。按照此项提议,法、英、日等国的实力将比美国的实力所受到的触动大得多。这个方案也被否决。7 月 23 日,裁军会议第一次会议结束了。

1933 年 2 月 2 日至 10 月 14 日,举行裁军会议第二次会议。会议讨论了法国的所谓“赫里欧——波尔·邦库尔建设性计划”。该计划丝毫不触动法国所保留的一支庞大的殖民军,却针对意大利的海军装备和德国的航空工业提出了限制性条款。法国计划被否决。3 月 6 日,英国提出了所谓“麦克唐纳计划”,建议欧洲各国的军队裁减近五十万人,并使法、德两国在军备上处于平等地位。这个计划虽然得到美国的强烈支持,但由于德国坚持它的冲

锋队不应算作正式军队,因而也告失败。鉴于法西斯侵略威胁的增长,苏联于 2 月 6 日提出了“侵略定义”草案,建议把这个定义纳入裁军公约草案。苏联的草案提出了任何国家(无论大国和小国)的国界不可侵犯、不干涉别国事务的原则。它在裁军会议上虽然得到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同程度的支持,但是由于英国的反对而没有结果。

1934 年 5 月 29 日至 6 月 11 日举行了最后一次裁军会议,这时德国已经退出。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未能妥协,会议没有结果。苏联提议把裁军会议变为“常设的定期召开的和平会议”,以促进和平事业的发展。但此时英国正在谋求同希特勒德国勾结,因此公然反对苏联的建议。国际裁军会议实际已宣告结束,没有取得什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