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1917—1945 年的自然科学和文化

自然科学和技术 科学正主宰着二十世纪,它象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巨人阿特拉斯那样,把整个世界背负在自己的双肩上。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科学技术和普通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千百万人开始感觉到科学革命的冲击,注意到科学技术正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改进他们的日常生活。十九世纪末发明的汽车,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交通工具,而且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快,机械性能越来越好。飞机试飞成功不久,就得到不断改进,先用于军事,很快用于民航运输。本世纪初无线电播音获得成功。二十年代无线电收音机在一些国家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娱乐工具,到五十年代,人们开始有兴趣地观赏电视节目。自动烤面包器和旋转式洗衣干燥机之类的家庭用具,有助于减轻日常家务的操劳。科学似乎无所不能,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竞相利用科学方法。1923 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总结他那个时代的观点时说:“说到最后, 使我们的时代和过去的时代有所不同的,就是科学。科学可以把人类带进一个快乐的境地,那是过去的人远难想像得到的。”

同时,许多科学研究工作的性质,距离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经验越来越远, 因而科学家感到,要想把他们的科学学说用容易理解的文字清楚简单地说出来也越来越难。因此,二十世纪流行的一个观念是“世界上只有两、三个人真正懂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这个说法并不正确,但是却使许多人不懂相对论而心安理得。还有许多人乐意接受披着科学外衣的、用科学术语来讲的稀奇古怪的事物。这就使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贩卖假科学理论,欺世惑人。例如德国纳粹党,把早已为人们摒弃的人种起源论重新提出来,用以证实他们的德意志人种优越论的信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

1930 年间,能够实际证明存在的原子成分只有两种,那就是原子核内带阳电荷的质子,和环绕在它周围的带阴电荷的电子。1932 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质量和质子相同,但是没有电荷的粒子,他把这些粒子命名为中子。中子的发现加深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了解,并大大促进了实验物理的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重大的科技成果是发展出粒子加速器。人们研究原子核,最初靠观察天然放射现象,后来用α粒子做炮弹去轰击氮原子核。但是天然放射性元素产生的α粒子数量少,能量低。科学家知道,把原子核聚结在一起的力量非常之大,打破原子核需要极强的工具。于是制成一种机器,利用一连串电力冲击,加速质子的运行,使它的速度加快以打破原子核。1932 年,科学家运用粒子加速器,把锂原子核击裂为二。1939 年,又击裂铀原子核。科学家发现,铀原子核分裂时,放出的能量很大,而且还会放出其他中子,撞击邻近的原子核,触发迅速而倍增的连锁反应,放出巨大的能量。大战爆发以后,美国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资源研究新武器。终于利用原子核分裂时发出的巨大能量,制成了毁灭性的新式武器原子弹。

生物学在二十世纪有了长足的进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家已经知道细胞主要是由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比研究细胞再深入一层,在生物大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生命运动,这就是分子生物学。二十世纪, 有机化学、物理学、实验仪器和实验技术的进步,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准备

了必要条件。科学家们认识到,蛋白质是生物体的基本建筑材料,它参加了生命现象中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蛋白质成分复杂和品种繁多的特点,是同生命现象的复杂和生物种类繁多的特点相一致的。科学家们发现细胞核由一种叫核酸的物质组成,核酸有两种:核糖核酸(即 RNA)和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实验表明,DNA 带有全部遗传信息,是生命活动的中心。RNA 指挥酶的合成。酶是生命体中许多化学反应的特殊催化剂,对酶的研究将有助于揭开光合作用的秘密,为用工业方式生产粮食创造可能性。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给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甚至电子计算机等一系列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技术带来深刻的变革。

早期科学家进行研究的工具,通常是家庭手工自制,技巧比较简单。随着研究工作的日趋复杂,科学仪器的设计和制造也就越来越重要。制造仪器的科技大部分在三十年代发展起来。1931 年电子显微镜制成,开始时只能放大几百倍,经过几年的改良,终于能放大十万多倍。三个世纪以前曾经助长现代科学萌芽的一种仪器——望远镜,在三十年代也有长足的进步和改良。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塑料三大合成材料是高分子聚合物的主要代表,

是二十世纪化学和化工的骄傲。汽车、拖拉机和飞机的发展,需要大量橡胶做轮胎。1910 年,德、美、俄等国都有合成橡胶制成,但质量远不及天然橡胶。到了三十年代,美国研制成功质量比较好、成本比较低的合成橡胶。1935 年,美国研制尼龙丝成功,不久,开始大量生产尼龙丝袜。1940 年英国人发明涤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各种塑料投入了工业化生产,它们在工业上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系统地研究维生素。二、三十年代,已能用化学方法制出维生素 B、C、D、A。对抗生素的研究也取得了成就。抗生素是生物(真菌等)正常代谢过程中的自然产物,能够制止细菌等的生长。1928 年,英国的科学家发现抗生素“青霉素”,到 1940 年已能分离出纯正青霉素了。青霉素对于肺炎、猩红热、白喉、脑膜炎等多种疾病都有神奇的疗效。青霉素史无前例的成功,引起世界各地积极寻找别的抗生素。抗生素青霉素开辟了整个世界现代药物治疗的新时期。

苏联的文学和艺术 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是阿·马·高尔基。他在十月革命前已经开始了杰出的文学创作活动。1892 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写出了《鹰之歌》,歌颂觉悟起来奔向斗争的俄国人民的革命激情。1901 年,他在《海燕之歌》中,欢迎日益临近的革命,高呼“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他的长篇小说《母亲》(1906 年) 受到列宁的赞扬。十月革命后,高尔基积极参加了建设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的工作。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无产阶级的文学和艺术繁荣发展起来了。共产党批判了“纯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理论,也批判了对古典文化遗产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列宁宣布:“艺术属于人民”。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苏维埃作家,核心是像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绥拉菲摩维支、杰米扬·别德内依等这样的无产阶级作家和诗人。党帮助一些老作家站到革命人民方面来。如阿历克赛·托尔斯泰,起初敌视革命,逃亡国外,1923 年回国。苏维埃的现实和党的关怀帮助他投入苏维埃作家的行列,创作出一些有广泛影响的好作品。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一批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如富尔曼诺夫、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法捷耶夫等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的创造性劳动,为苏

联无产阶级文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国内战争期间最为活跃和最有成就的是马雅可夫斯基和杰米扬·别德内依的诗歌创作。马雅可夫斯基在诗篇中号召艺术家投入群众斗争的行列, “把钢琴抬向街头”,抛弃“一切无病呻吟的玩意儿”,“创造出新的艺术, 用它来拯救共和国脱离污泥”。在新经济政策时期,马雅可夫斯基写了讽刺诗《开会迷》(1922 年),成功地嘲笑了沉湎于会议和文牍主义中的官僚主义者和事务主义者,受到了列宁的赞扬。列宁说:“诗写的怎样,我不知道, 然而在政治方面,我敢担保这是完全正确的。”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列宁》

(1924 年)和《好!》(1927 年)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作品。长诗《列宁》生动地体现出列宁和党、列宁和人民的一致性的主题思想。歌颂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诗《好!》,把平静的铺叙和强烈的抒情结合在一起,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达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杰米扬·别德内依于 1909 年开始文学活动,在内战时期他创作的寓言、故事、长诗和歌词热情歌颂革命和无情揭露敌人。他的诗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体裁、独特的讽刺才能、渊博的语言知识,因此得到群众的赞誊。

国内战争结束以后,有些作家仍以这一时期的战斗生活作为题材,写出了有深远影响的好作品。富尔曼诺夫是著名的恰巴耶夫师团的政委,内战前线的斗争经历,为他创作长篇小说《恰巴耶夫》(1923 年)提供了丰富材料。

《恰巴耶夫》艺术地揭示了“党指挥枪”的革命原则,成为二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之一。绥拉菲摩维支在内战年代,以红军记者的身份参加保卫政权的斗争,1926 年他的著名中篇小说《铁流》问世。《铁流》描写了一支革命队伍的历史性行军,指出人民群众社会主义觉悟的成长。小说鞭笞了无组织无纪律的混乱状态,赞美了自觉的组织性。法捷耶夫在内战年代参加了游击队,直接与远东的日本干涉军进行过战斗,1927 年他写出了小说

《毁灭》。

内战结束以后,苏维埃国家进行经济恢复工作,接着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围绕着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高尔基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方法问题发表了很多精辟见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反映现实;并要求艺术家自觉地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这个原则在1934 年 8 月召开的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被通过,并写进作家协会的章程。

在这一阶段中,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农业建设的巨大成绩,为苏联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层出不穷的英雄业绩成了作家们进行创作的素材,优秀小说大量出现。费·华·革拉特珂夫曾在新罗西斯克参加过修复水泥厂的工作。他的长篇小说《水泥》(1925 年)(旧译《士敏土》)是苏联文学中第一部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作品。它通过主人公楚马罗夫从内战前线复员到故乡,领导工人修建水泥厂的故事,赞颂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和首创精神。有些作品一方面勾画了工厂和农村中日新月异的广阔场面;一方面又细致地描写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塑造了新人——苏维埃人的典型形象。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 年)是这一时期文学的杰出成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保尔·柯察金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英雄的过程。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是:“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既是全书的中心思想,又是保尔一生恪守的原则。这部小说第一次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成长过程作为中心内容,这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文学事业的发展是有深远意义的。与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同时,安·马卡连科完成了自己的主要著作《教育诗》。它的主题是使堕落的流浪儿“改邪归正”,体现出普通群众的历史主人翁感的巨大力量。

在这一阶段,瓦·卡达耶夫的《时间啊,前进!》(1932 年)、亚·格·马雷什金的《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1937 年)、克雷莫夫的《油船“德宾特” 号》等都是以工业化为题材的好作品。《时间啊,前进!》巧妙地叙述了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的建设者同哈尔科夫工人的竞赛。《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提出了对农民小私有者教育的问题。《油船“德宾特”号》通过一条运油船, 排除万难,胜利完成运油的故事,歌颂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米·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费·潘菲洛夫的《磨刀石农庄》等长篇小说,描绘了建设集体农庄生活的画面。费·潘菲洛夫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描绘了集体原则对农民小私有者本能的胜利。

三十年代末,日益逼近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使作家们转向保卫祖国的主题。阿·托尔斯泰的小说《粮食》(1937 年),描写 1918 年国内战争时期英勇保卫察里津的战斗,塑造了英勇无畏、机智果断的布尔什维克的形象。阿·阿·毕尔文采夫的中篇小说《柯楚别依》(1937 年),创造了国内战争中杰出英雄的形象。

在卫国战争前的年代里,以苏联人民过去的历史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出现了许多历史小说体裁的作品,如阿·托尔斯泰的《彼得大帝》、华西里·杨的《成吉思汗》、阿·巴·恰培京的《拉辛·斯杰潘》等,都描写了苏维埃祖国的过去。

这些年代也是儿童文学繁荣的时期。瓦·卡达耶夫写了中篇小说《雾海孤帆》(1935 年),描写了在 1905 年革命的环境里一个年轻人性格的成长。阿尔卡吉·盖达尔创作了两部非常卓越的儿童作品《学校》(1930 年)和《帖木儿及其伙伴》(1940 年)。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以后,许多作家奔赴前线, 亲身参加战斗。如著名的儿童文学家盖达尔等不少作家,在与德国法西斯的浴血战斗中英勇牺牲。许多作家边战斗边体验生活,写出大量作品。鲍·列·戈尔巴托夫的长篇小说《宁死不屈》(1943 年)塑造了一系列苏维埃爱国者的光辉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在这一时期,苏联在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戏剧摆脱了苏维埃政权初期那种宣传画式的状况。弗·比里—别洛策尔柯夫斯基的《大风暴》(1925 年),康·特列尼约夫的《柳鲍芙·雅罗瓦娅》

(1926 年),弗·伊凡诺夫的《14—69 铁甲列车》(1927 年),鲍·拉甫列涅夫的《决裂》,弗·马雅可夫斯基的《臭虫》和《澡堂》(1928—1929 年)等剧的上演,证明了舞台艺术的思想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弗·维什涅夫斯基的《乐观的悲剧》、尼·包哥廷的《带枪的人》等话剧的演出受到了观众热烈的赞扬。

苏联的电影艺术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1925 年,由谢·爱森斯坦导演, 摄制了无声电影《“波将金”战舰》。这部影片在世界上获得很高的评价,

它在 1927 年的巴黎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在 1958 年的布鲁塞尔国际展览会上被定为世界电影最佳作品之一。1926 年,弗·普多夫金把高尔基的著名小说《母亲》搬上银幕,获得好评。三十年代苏联开始摄制有声故事影片。1934 年上演了由格·瓦西里耶夫和谢·瓦西里耶夫导演的《恰巴耶夫》, 它至今仍是世界电影杰作之一。列为这一时期苏联优秀影片的,还有《我们来自喀琅施塔得》、《列宁在十月》、《列宁在 1918 年》、马克辛三部曲、

《邵尔斯》、《政府委员》和《伟大的公民》等。

苏联的作曲家为繁荣音乐事业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莱·格里爱尔所作的第三交响曲《伊里亚·摩罗梅茨》,描写了俄罗斯传说中的勇士。他的重要作品还有芭蕾舞剧《红罂粟花》(1957 年起更名为《红花》)、《青铜骑士》等。尼·米雅斯科夫斯基创作了反映英雄的革命往事的主题的第五和第六交响曲。他一生创作了二十多部交响曲。谢·普罗科菲耶夫写了爱国主义的大合唱赞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童话交响曲《彼得与狼》等。德·萧斯塔科维奇的天才的第一交响曲迅速获得了世界声望。他是苏联音乐界的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很多,除歌剧、舞剧、交响曲等大型体裁外,尚有大量室内乐,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和电影、戏剧的配乐等。他的有些作品在构思和内容的深刻性方面都是卓绝的。歌曲创作的优秀作品有亚·亚历山大罗夫的战斗歌曲,依·杜那耶夫斯基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抒情歌曲(如《快乐的人们》等),弗·札哈罗夫反映集体农庄新生活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歌曲(如《沿着村庄》、《有谁知道他》等), 马·勃兰切尔(如《卡秋莎》等)、保·莫克罗乌索夫以及索·谢多伊等人的歌曲,这些优秀作品受到了普遍的赞赏和喜爱。

苏联的美术家和雕塑家创作了一批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作品。保·弗·约汉逊的风俗画《苏维埃法庭》宣传苏维埃政权是人民利益和幸福的保护者。他的代表作《审讯共产党员》,刻划了千百万以自己的英勇和宝贵生命献给祖国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揭露了敌人必然灭亡的虚弱本质。这时期有特色的绘画作品有伊·勃罗德斯基的《列宁在斯莫尔尼》、米·格列柯夫的《加入布琼尼的队伍》和《机枪车》、亚·捷依涅夫的《保卫彼得格勒》、保·叶菲莫夫的政治漫画等。苏联雕刻家们的主要精力,象过去一样用在建造纪念像上,这些纪念像与早期的石膏纪念像不同,是用青铜和花岗石建筑的。其中最优秀的有列宁格勒芬兰车站的列宁纪念像、尼·安德列耶夫的一组列宁像和立在小剧院旁的《亚·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像》、薇·穆希娜的《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群像和《高尔基纪念像》等。雕塑与建筑相结合的特点创造了许多优秀作品,如阿·舒谢夫创造出苏联建筑术的杰作——列宁墓。莫斯科地下铁道、全苏农业展览会等也都体现了雕塑与建筑相结合的特点。

战前的苏联文学和艺术,忠于党性原则,同人民密切联系在一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和艺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作家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丑恶现实认识不清,只看到一些个别事物和表面现象,弄不清本质,搞不清丑恶现象产生的原因,更不用说去纠正它了,因而陷入绝望之中,于是产生了所谓“先锋主义”派。他们认为必须把旧文学和艺术的传统一扫而光,建立完全新的艺术形式。他们采取的是表现主义方法,即为了达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力,采用歪曲的形式来描写实在世界,或用幻想式的反常形式,或用怪诞手法处理形象等。表现主义未能上升到具体地表现现实的高

度。但是,也有些艺术家,如德国的布莱希特、法国的阿拉贡、智利的聂鲁达等,克服了“先锋主义”派的左倾幼稚病,变成了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现实主义文学潮流还是有了很大发展,一些负有

国际声誉的作家写出了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在现实主义作家中,有一些人摆脱了战争梦魇的纠缠,变成了革命者;但也有一些人,由于害怕新的斗争、牺牲,未能克服内心世界观的冲突。他们以厌恶的眼光看待洋洋得意的资产者,把虚伪和凶狠的资本主义世界看成是不可理解的紊乱,但又不去同它斗争,而是到友谊和爱情中,到普通底层人们的高尚情操和善良性格中去寻找世外桃源。这种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同时在这些年,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中,也产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

在战后,法国文学也象其他许多欧洲国家文学一样,受着“先锋主义” 的影响,它的代表作家是安德烈·纪德。他的长篇小说《伪币制造者》(1926 年),尽管存在着颓废主义情调,却包含了对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和道德的尖锐批评。这一时期,罗曼·罗兰逐渐摆脱抽象人道主义思想,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他的长篇小说五卷巨著《母与子》(旧译《欣悦的灵魂》)是他后期思想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规模之宏,不亚于《约翰·克利斯朵夫》;从思想来说,它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个发展。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个人主义的战斗者,是作者初期和中期的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化身。作者在《母与子》中清算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答复了克利斯朵夫所苦恼的问题: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必须摧毁,而代之以与劳动群众的结合和实践的行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一生著有各种体裁的作品一百多卷,他的优秀长篇小说《踡蛇》(1932 年) 反映了资产阶级家庭在金钱的势力下往往会变成多么凄惨的地狱。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共产党周围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进步文学家的阵营,他们为争取和平与民主,反对法西斯威胁而进行斗争。亨利·巴比塞最著名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火线》(1917 年)和《光明》(1919 年)。《火线》的副标题是《一个步兵班的日记》,这部小说虽然没有成套的故事,但却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战争图景。《光明》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普通的法国小市民觉醒的过程。主人公通过亲身经历思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的根源问题,逐渐认识到只有革命才能给世界带来光明。巴比塞的小说不仅描写了战争的恐怖,而且描写了战争中的人,描写了人怎样认识战争,并准备公开反对战争。路易·阿拉贡发表了多卷长篇小说《真实的世界》四部曲, 反映了二十世纪初的法国社会,描写了资产阶级的腐化和没落,知识分子的彷徨、苦闷和其中一部分人靠拢进步力量的过程。

在英国文学中,“先锋主义”的著名代表是詹姆斯·乔埃斯。他的小说

《尤利西斯》(1922 年)描写了都柏林三个居民一天的生活。乔埃斯断定资产阶级文明已经走到绝境,但同时他却找不到出路。在他的创作中,“意识流”的方法表现得最充分。作者不顾传统的文学叙述原则,不是有逻辑地、有条理地、连贯性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感情,而是把人的思想和感觉的一切偶然转念、瞬间的印象、具体形象和抽象概念的偶然联想,都一一直接速记下来。这时期老一辈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继续发表了一些重要的作品。萧伯纳写出了优秀剧作《伤心之家》(1917 年),他把这个剧本的副标题定名为《俄国风格英国主题的狂想曲》,意即《伤心之家》是仿效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的榜样写成的。萧伯纳指出,《伤心之家》是“大战前夕文明而懒散的整个欧

洲”的写照。剧中的主人公们是英国当时社会的上层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有足够的聪明,并有余暇从事高等文化,但是却没有力量使生活变样。他们象是一群染上鸦片烟毒的人们,只有使劲摇动他们,才能使他们清醒过来。但是大战的震动并没有使“伤心之家”摆脱昏睡状态。萧伯纳预言:更强烈的爆炸必然发生,最后将使“伤心之家”归于毁灭。1929 年,萧伯纳创作了尖锐批评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剧本《苹果车》。在萧伯纳的全部创作中,贯穿了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精神,但未能指明改造社会制度的真正的道路。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艺术创作乃是描写英国资产阶级家庭——福尔赛的故事。这是一连串的优秀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英国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的第一部《有产者》于 1906 年写成,它是高尔斯华绥全部创作中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写了《福尔赛世家》的后两部,还写了《现代喜剧》三部曲,这些小说是揭露资产阶级堕落和腐朽的杰作,是资产阶级崩溃的哀歌,但是又可以看出,作者对资产者的批判力量已经显著减弱。理查·奥尔丁顿是英国“迷惘的一代”文学的代表,他在长篇小说《英雄之死》(1929 年)中,塑造了一个参加世界大战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很快看出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是同他生活的社会中其他原则一样的虚伪。他被大战弄得精神颓丧、意志消沉,在灰心之下,迎着敌人的枪口走去。作品的基调是灰暗颓丧的。

十月革命以后,在美国出现了社会主义文学潮流。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约翰·里德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这部作品描绘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歌颂了新世界的诞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有了进一步发展。西奥多·德莱塞在 1925 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作者通过主人公克莱特走上犯罪道路的经过,揭示出美国社会是造成悲剧的根源。辛克莱·刘易士真实地描绘了美国现实的各个方面。他在《大街》(1920 年)中揭露了美国的市俗习气,在《巴比特》(1922 年)中揭露了商人的愚鲁肤浅。约翰·斯坦培克刻画的大多是美国的下层人物。他在《愤怒的葡萄》(1939 年)这部长篇小说中叙述了被从土地上赶走的农民约德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描绘了美国资本主义农村的苦难生活。现实主义作家尤金·奥尼尔,因他的心理剧《安娜·克里斯蒂》(1921 年)而获得优等戏剧奖金。他把心理分析方法运用到了舞台上。美国“迷惘的一代”文学最著名的代表是海明威。他刻画了大战后迷惘苦闷的青年一群。战争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弊病暴露无遗,战争使人们丧失了赖以生活的信仰,这种幻灭、空虚、失望深深反映在

《太阳照样升起》(1926 年)和《永别了,武器》(1929 年)这两部作品中。海明威的思想在后来发生了变化,他同情美国劳动人民的斗争,参加了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写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剧本《第五纵队》(1938 年) 和长篇小说《战地钟声》(1940 年),使他超越了“迷惘的一代”的文学水平。“迷惘的一代”文学的著名代表还有福克纳和斯科特·费茨杰拉德。福克纳的《喧嚣和愤怒》(1929 年)叙述美国南部一个败落的中产家庭的过去和现在。费茨杰拉德在 1925 年出版的《伟大的盖次比》被列为二十世纪深受赞美的小说之一,作者用熟练的技巧、多样的手法描述了一个流氓绅士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是亨利·曼和托马斯·曼兄弟二人、列昂·弗希特万格等作家。亨利·曼

在希特勒上台执政后流亡到法国,在法国期间发表了历史小说《国王亨利四世的青年时代》(1935 年)和《国王亨利四世的完成》(1938 年)。小说取材于十六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作者塑造了一个代表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领袖形象,与法西斯分子吹捧的“领袖”相对比,从而揭露了希特勒的刽子手面目。这两部小说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托马斯·曼通过《魔山》

(1924 年),尖锐揭露了资产阶级寄生生活的空虚和腐烂,描绘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堕落。他的短篇小说《玛利欧和魔术师》(1929 年),通过对意大利一个海滨浴场政治气氛的描绘,表明了作者反法西斯主义的立场。小说告诉我们:人民可以暂时被敌人欺骗,但是当他们一旦觉醒,就要致敌人于死命。弗希特万格创作了著名小说三部曲《候车室》,特别是它的第一部《成功》

(1930 年)具有重要意义。故事发生在 1921—1924 年的巴伐利亚,主人公是一个艺术史家、绘画展览馆馆长。他虽然很少过问政治,却被牵连到一个政治阴谋的漩涡中去,莫明其妙地遭了难,成为虚假的法律机器的牺牲品。作品反映了整个魏玛共和国资本主义各种弊病的复杂世界。在创作《候车室》三部曲的同时,弗希特万格还进行了另一个三部曲《约瑟夫斯》(1932—1942 年)的创作。雷马克是德国“迷惘的一代”文学的代表。他的《西线无战事》

(1929 年)是为一次大战的牺牲者写的杰出的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这部小说用第一人称描绘了一批年轻士兵在西线战壕里以及在后方所经历的悲惨遭遇。雷马克忠实而激动地讲述了关于无意义的痛苦死亡的真实可怕情景。但是由于他不了解隐藏着的战争的原因,所以也看不到反对战争的真正方法。有些作家,如布莱希特、贝希尔等人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

战后在东欧出现了一些反映时代重要问题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迅速博得了世界读者的赞赏。捷克斯洛伐克的讽刺小说作家雅洛斯拉夫·哈谢克在1923 年写出了长篇小说《好兵帅克》。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的捷克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为情节线索,广泛揭露奥匈帝国统治者的凶恶专横及其军队的腐败堕落。帅克利用民间的谚语、笑话,接过反动上司的口号, 不放过一切可乘之机,巧妙地同统治者作斗争,把反动政权的秩序搞得一团糟。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帅克这个绝妙的典型。《好兵帅克》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近三十种文字,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十月革命后,在日本文学史上出现了无产阶级的文学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有批评家兼第一个苏联文学的翻译家藏原惟人、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等人。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和《三月十五日》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这时期的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经历着危机,作家和诗人们陷入了个人感情、心理分析和自我反省等狭窄的框框之内,或者为了逃避现实而转入历史题材。其中有些人自杀,以了终生。

从 1895 年发明电影的时候起,电影艺术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是生产电影影片的主要国家。战争开始以后,欧洲国家由于缺少原料,美国成了影片的主要生产国。大战结束的时候,查·卓别林的滑稽片、汤·英斯的草莽骑士、道格拉斯·范朋克主演的惊险片和玛丽·壁克馥的感伤片充塞了世界各国的银幕。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城郊的电影制片厂的集中地——好莱坞成了美国经济和国家出口的重要部门。二十年代是无声电影,三十年代出现了有声电影。最初的有声电影只是把舞台演出机械地搬上银幕,被人们称为“百分之百的对话”影片。无声电影的伟大成就几乎

为人们所遗忘或抛弃。后来由于苏联导演谢·爱森斯坦、弗·普多夫金等人倡导,世界电影界的优秀导演如法国导演勒·克莱尔等人响应,否定了当时在美国和西欧电影界占统治地位的只用语言的表演方法。配合运用画面和声音的有声电影发展起来了,“百分之百的对话”影片的时代结束了。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年代,好莱坞的电影竭力使观众脱离痛苦的现实。它拍摄了一些以场面宏伟、布景豪华并以上百舞女来吸引观众的音乐影片;也拍摄一些描写强盗的影片和恐怖影片。只有少数导演创造了美国电影艺术可以引为自豪的现实主义作品,如查·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这几部电影充满了对“小人物”的热爱、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揭露和对法西斯主义的尖锐讽刺。在法国,三十年代的优秀影片如《巴黎屋檐下》、

《最后的亿万富翁》、《马赛曲》等是由雷·克莱尔、让·雷诺阿等这样一些现实主义导演摄制的。这些影片通常是悲剧性的题材、宿命论的题材,反映了当时法国面临严重考验而一无准备的社会情绪。在英国的电影艺术中出现了约·格里尔森导演拍摄的许多光辉的纪录影片。在德国,法西斯上台后, 电影变成了希特勒法西斯的宣传工具,有名望的电影工作者几乎全都流亡国外。

在音乐和美术领域,资产阶级文化衰退的明显表现,就是表现主义的盛行。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打着达到最大限度表现力的幌子,用歪曲的、变形的形式来描写实在世界。在音乐中,追求夸张地表现感情、以致达到歇斯底里的紧张程度,对一些可怕的、病态的、不正常的东西过分地感兴趣,这在歌剧和声乐中尤为突出。在美术作品中,人被描写得越来越野蛮,精神和肉体越来越衰退。这些作品只能散布悲观失望情绪和消极思想。有的艺术家甚至崇拜精神病患者的艺术,鼓吹无意识的即兴创作的原则。

在资本主义各国,也出现过一些进步的艺术家团体,它们反对形式主义

(表现主义是形式主义流派的一种)流派的颓废势力,反对宣传法西斯思想, 发展革命艺术。1937 年,西班牙画家帕布洛·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的小镇,在西班牙内战期间遭到纳粹德国飞机的轰炸,在短短的十五分钟内死了几千人。毕加索在听到这场惨剧之后开始创作这幅画。这幅画尽管具有抽象派象征主义的形式,画家没有绘出一枚炸弹,也没有绘出一滴血,但是,整个画面是对于战争和暴行的控诉,是毕加索对于法西斯暴徒一个愤怒的、富有表现力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