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战争的扩大

德军入侵和苏联卫国战争的开始 1941 年 6 月 22 日拂晓,法西斯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背信弃义进攻苏联。德国的仆从国意大利、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也一道参加了侵略苏联的战争。苏联被迫中断了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具有决定性的大战,在苏联国土上展开了。

法西斯侵略军来势凶猛,总共出动一百九十个师,约五百五十万人,三千五百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辆,五千多架飞机。德军组成三个进攻集团军群, 分三路进攻苏联:北路攻打苏联波罗的海沿岸和列宁格勒;中路的任务是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一线直扑莫斯科;南路则夺取基辅、哈尔科夫和顿巴斯。希特勒妄想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闪电战”,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时间内打垮苏联,在冬季到来之前结束战争。

由于进行突然袭击,在战争初期德军颇为得手。在战争的第一天(22 日),由于苏联六十六个机场遭到狂轰滥炸和发生激烈空战,苏联空军损失了一千二百架飞机,法西斯空军掌握了制空权。战争初期,苏军被迫自卫、退却。经过三周的残酷战斗,苏军不得不放弃了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大部分地区。德军向苏联腹地推进了三百至六百公里。

苏军在战争初期严重失利有一些客观原因,那就是战争在大大有利于德国法西斯的情况下爆发的:德国夺取了欧洲的巨大经济和战略资源;德军拥有精良的装备和进行现代战争的经验。但是苏联最高当局对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时间和规模估计不足,对法西斯的突然袭击缺乏准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937—1938 年的肃反扩大化,清洗了一些有经验的红军将领,也影响了苏军在战争初期战斗力的发挥。

卫国战争开始以后,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7 月 3 日,斯大林向全国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布列斯特要塞保卫者》

指出这场战争是关系到苏联各族人民生死存亡的斗争,号召人民起来进行伟大的卫国战争,消除和平时期的心理,按战时体制改组党、政工作,迅速地把国民经济转上战时经济的轨道。实行“焦土”战术:撤退时,一切重要物资必须运走;凡不能运走的,一律销毁。号召敌战区的居民展开游击斗争。苏联人民热烈响应号召。青年争先恐后参加红军,党团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在战争的第一年加入红军的共产党员不下一百万人,共青团员将近二百万人。妇女代替了奔赴前线的男子担负起生产任务。全苏工人掀起了超额完成生产的运动。

7 月初整个苏德战线局势非常紧张。被胜利所鼓舞的德国法西斯相信能在短期内结束反苏战争,加紧攻势。德军为了打通通往莫斯科的道路而进行的斯摩棱斯克战役进行了差不多三十天。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英勇反击,歼敌二十五万人,延缓了德军的进攻,从而为保卫首都赢得了所需的时间。

在北方,德军依仗其优势兵力,于 8 月底进抵通往列宁格勒的最近要冲,

并同从北面进攻的芬兰军队一起,于 9 月 8 日包围了列宁格勒。列宁格勒的对外交通只有经过空中航线和经由拉多加湖。希特勒下令封锁十月革命摇篮的列宁城,以便用饥饿的办法困死守卫部队。德军用远射程炮日夜不断地轰击,飞机狂轰滥炸。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军民英勇不屈,把这座英雄城市变成

了一座攻不破的堡垒。列宁格勒保卫战坚持了九百天(直至 1944 年 1 月中旬苏军在列宁格勒战线开始反攻为止)。德军损兵三十万,未能前进一步。

根据希特勒宁可先拿下经济目标而不是政治目标的战略部署,进攻的重点归于南路德军。德军很快深入乌克兰,布琼尼的部队在乌曼被包围,丢下十五万俘虏;基辅在 9 月 24 日陷落。8 月至 10 月,敖德萨保卫战坚持了两个多月。敖德萨守卫力量以寡敌众,一次次打退了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的联合进攻。后来,苏军根据战略需要主动放弃了这座城市。

从北冰洋到黑海一线,到处都在进行激烈的战斗。苏联红军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虽然付出了重大牺牲,但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希特勒以闪电战击溃苏联的计划。

莫斯科保卫战 在北路,尤其是在南路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德军于10 月开始了夺取莫斯科的战役。德军计划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地区包围和消灭从西面保卫莫斯科的苏军主力,同时出动坦克和装甲兵团,从北面和南面深入包抄莫斯科。为此,希特勒还增派了兵团来加强“中央”集团军群。

  1. 月 2 日,德军开始了攻势。几天时间,苏军的维亚兹马战线被突破。苏军在莫扎伊斯克建立起新的防线。苏联军民英勇地保卫每一寸土地。德军一次又一次把生力军投入战斗。10 月 14 日,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宁城陷落, 但是德军被阻挡未能由此再前进一步。莫斯科南面的图拉始终在苏军的手里,阻止了敌人从南方突进莫斯科。

为了保卫首都,增援部队和军火源源运到莫斯科。莫斯科居民都被动员起来,组成国民警卫营、巷战班、摧毁坦克班。在十月恶劣的天气里,四十五万人参加修筑首都周围的防御工事。10 月下旬,许多中央机关、企业、团体从莫斯科疏散出去,但是,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仍然留在首都,斯大林坐镇首都,亲自指挥保卫莫斯科的战斗。在纪念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十四周年时,11 月 7 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苏军阅兵式,斯大林发表了历史性演说,鼓舞了苏联军民去建立新的英雄业绩。

德军对苏联首都的十月攻势失败后,于 11 月 15 日发动第二次总攻。这一年冬季提早来临了,10 月 6 日就降了初雪,而德军缺乏冬装、燃料甚至粮食。由于苏联空军能够使用靠近莫斯科的飞机场,它就有了与德国空军相匹敌的作战条件。德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进到了离莫斯科三十公里的地方。12 月 6 日,红军发起反攻,希特勒被迫下令采取守势。16 日,红军解放加里宁城,接着又不断突破德军防线。希特勒为了挽回局势,迫使德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三个集团军司令辞职或离职,他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但仍然阻止不了德军的溃退。到 1942 年 1 月中,苏军歼灭了莫斯科近郊的德军五十万人,缴获和击毁敌人的坦克一千五百辆。德军向西败退了一百五十公里至三百公里。德军在莫斯科近郊的失败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个大败仗。希特勒吹嘘的德军“天下无敌”和“闪电战”的神话,就这样被苏联红军和英雄的苏联人民粉碎了。

德军不仅在莫斯科附近吃了败仗,同时,在北方的提赫文地区和南方的顿河畔罗斯托夫地区也都遭到了失败。在 1941—1942 年的冬季战役中,苏军共解放了六十余座城市和一万一千余个居民点。

日本偷袭珍珠港和太平洋战争爆发 欧洲战场在酣战,日本侵略者既惊叹德军席卷欧洲的威力,同时又感到夺取东南亚的机会已经来到,因为荷兰、法国和英国都没有余力照顾它们在亚洲的殖民地。1940 年 7 月成立的第二次

近卫内阁确定了夺取东南亚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这个“共荣圈”包括了中国、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亚、缅甸、菲律宾等地。日本企图利用这里丰富的原料资源,以便击溃在太平洋的主要对手美国。按照这个方针,日本在国内消灭了资产阶级自由的最后残余,解散了所有政党;在国外,于 1940 年 9 月建立了日、德、意三国军事同盟,1941 年 4 月,缔结了日苏中立条约。

美国总统罗斯福看到,日美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美国陆军的实力还不强大,便尽量延迟这场战争的爆发,仅对日本采取了有限而谨慎的报复措施。1940 年 6 月,日本强迫法国维希政府承认日军进驻河内,7 月美国就对日本工业上的重要原料和军需物资实行部分禁运,开始对日本施加经济压力;同时加强了对中国的军援和提供贷款。

1941 年 6 月,德国对苏联进行了突然袭击。日本根据它的同盟义务,应该毫不迟疑地从东方进攻苏联,但是日本政府并不着急。7 月 2 日,在日本统治集团首脑出席的御前会议上,决定不马上向苏联进攻,而是等待时机, 一旦德苏战争出现有利于日本的局面时,再开始对苏战争。日本把关东军的兵力增加一倍,达到七十万人,伺机进攻苏联。由于德国陷入苦战和失败, 这种机会终于没有到来。7 月 2 日御前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向南洋国家扩张, 以便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不久,日本在维希政府的勉强同意下,接管整个法属印度支那。美国认为这无异于日本的公开宣战,于是加强了对日本的经济压迫。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所有日本资产,接着,英荷两国政府也迅速采取了同样行动。这样,三国就同日本停止贸易,特别是石油贸易。

日本平时消费的石油,百分之八十八是进口的。在禁运开始时,日本石油库存只够维持三年的正常用量或一年半的全面战争消耗。在禁运的情况下,日本政府要么放弃扩张野心,这样,国内陆军可能发动政变;要么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油田,同美英荷等国开战。日美之间的谈判开始了,双方都想以强硬态度压服对方。日本要求美国取消禁运,并停止向菲律宾输送增援部队。美国断然拒绝,并警告日本不得再行侵略。

1941 年 9 月 6 日,日本御前会议作出决定:如果谈判在 10 月 10 日前没

有取得成就,则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到了 10 月,对美要求仍无实现的希望。于是陆相东条英机代表陆军,迫使政府下决心立即对美开战。近卫首相虽然在对美作战的轨道上飞速前进,但是临到关键时刻却害怕起来,主张继续同美国谈判。东条坚决反对,近卫只得向天皇提出辞呈。10 月 18 日,天皇任命主张立即开战的东条英机为首相,东条内阁成立。

  1. 月下旬,日本向美国递交了最后提案,美国也把答复的备忘录交给了日本。双方的要价都高,达不成妥协的意见。

  2. 月 1 日,日本御前会议最后决定于 12 月 8 日开始对美、英、荷宣战。为了击溃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日本海军司令山本大将命令对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军基地、夏威夷瓦胡岛的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1941 年,夏威夷时间12 月 7 日凌晨(东京时间 12 月 8 日凌晨),第一批一百八十三架日本飞机, 从停泊在距离珍珠港二百三十海里的六艘航空母舰起飞,对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珍珠港实行猛烈的袭击。一小时以后,第二批日机参加攻击。日本仅以微小的代价消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要舰只。港内八艘美国主力舰,四艘被炸沉,四艘被重创;有一百八十八架飞机被击毁。当时航空母舰不在港内,

幸免于难。

这次突然袭击是二次大战中继德军突然进攻苏联之后的又一次举世震惊的进攻,它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政府出乎意外的麻痹大意。美国政府以为,日本必然首先进攻英国和荷兰的殖民地,不敢贸然首先进攻美国。由于从 1940 年夏季起,美国破译了日本的外交(不是海军)密码,美国人已经发现了日本即将发动一场进攻的意图,但他们确信,它一定是进攻菲律宾。

日军偷袭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第二天,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对日宣战。接着,德、意对美国宣战。对此,美国国会又通过决议对德、意宣战。许多拉丁美洲国家也对“轴心”国家宣战。战争范围扩大了。

1941 年 12 月—1942 年 6 月的太平洋战争 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无论在陆上还是在海上,都取得一个接一个的重大胜利。在袭击珍珠港之后不久,12 月 10 日,日本空军击沉了停泊在马来亚沿岸的英国两艘主力舰“威尔斯亲王号”和“却敌号”。这样,日本不仅在太平洋西部,而且在印度洋掌握了制海权。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本侵入泰国,没有遭到抵抗,泰国政府接受了日本关于军队过境对马来亚作战的要求,并和日本结成了军事同盟。

12 月 8 日,日军从中国大陆向香港发动进攻,25 日占领了香港。日本向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屿进攻的重点是新加坡和菲律宾。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控制马六甲海峡,是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门户。英国把新加坡看作是自己的远东殖民统治的堡垒。英国曾耗资六千万英镑,把它建造成为世界著名的军事要塞之一。驻在这里的七万守军有充足的弹药和给养,本来可以很好地抵御日本的进攻,但是驻军指挥部由于失败而沮丧,部队陷于混乱,没能坚决抵抗。日军从马来半岛北部泰国境内宋卡登陆,向新加坡推进。新加坡和大陆之间有一条三公里长的堤道相连。2 月 8 日,日军在新加坡岛的西北岸登陆,他们把堤道维修好以后,就把坦克和大炮从堤道上开来。15 日守军投降。新加坡的陷落为日本西进缅甸、印度敞开了大门。3 月 7 日,日军攻入缅甸首都仰光,5 月末,进到印度国境。

日军对菲律宾的进攻,是先用空军轰炸。棉兰老岛上的美国飞机,有一半在地面上就被击毁。轰炸之后,日军从台湾出发在吕宋岛等处登陆,菲律宾各岛很快失守。1942 年 1 月 2 日,日军攻占马尼拉。美菲联军退守八打雁半岛。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从马尼拉逃出后,躲进八打雁半岛要塞,后又逃往澳大利亚。5 月 7 日,日军完全占领了菲律宾群岛。

与此同时,日军在 1941 年 12 月相继占领中太平洋的关岛、威克岛,并

在加里曼丹登陆。从 1942 年 1 月起,日军以加里曼丹为基地,开始侵占印度尼西亚。2 月 27 日至 28 日,在海战中日本击溃了英荷舰队。2 月,日军占领了南苏门答腊、帝汶岛和巴厘岛,收拢了对爪哇的包围圈,3 月初,日军登陆爪哇岛,3 月 5 日占领巴达维亚(雅加达),3 月 9 日荷兰军队投降。这样, 印度尼西亚群岛及其丰富的石油、橡胶等资源,全部落到了日本手里。

日本占领了新加坡、马来亚、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后,推进到澳大利亚附近,完成了第一阶段预期的计划。日本只用了不大的代价就获得巨大的成功。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提出了大规模向西进攻印度和锡兰的计划和向南进攻澳大利亚的计划,但在御前会议上遭到拒绝,理由是战线太长,力不从心。

1942 年 5 月 5 日,日军占领所罗门群岛中的瓜达卡纳尔岛。这是日本向

东南推进的极限。5 月 7 日和 8 日,企图占领新几内亚岛东南端的莫尔斯比港的日本舰队,在珊瑚海和美国海军发生了激战。日本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和一百零五架飞机,美国人也损失了一艘航空母舰和八十九架飞机。在这次激战中,在海战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双方舰队互不射击,只是借助于空军进行战斗。无论是日本或是美国,都宣布自己海军的胜利。

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东南部遭到了反击之后,海军统帅部决定把力量转到太平洋中部夺取中途岛,消灭美军的前进基地。日本出动了十一艘主力舰、八艘航空母舰和上百艘各级舰艇组成的强大的联合舰队。日本知道当时美国在太平洋的航空母舰有三分之二在珊瑚海,所以认为空中优势在自己方面。但是,美国的无线电截听站准确地判明了对方的意图。美国指挥部冒着巨大的风险,撤除其他地区的设防,集中了三艘航空母舰和七艘重巡洋舰和十七艘驱逐舰到中途岛,在通往中途岛的要冲布置了潜水艇的“隐蔽”,并把飞机调到中途岛飞机场。结果是指望收到突然进攻之利的日本人,自己却陷入圈套。在 1942 年 6 月 4 日至 6 日的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舰队打了败仗。日本四艘巨型航空母舰和一艘巡洋舰被击沉,飞机被打落三百三十架。美国人损失了航空母舰和驱逐舰各一艘,飞机一百五十架。中途岛之战是一场决定性的海战。美国舰队力量虽然较弱,但是取得了胜利。日本失去了四艘航空母舰和训练有素的空军人员,就失去了海上的制空权。它的主力舰和巡洋舰还具有优势,但是再也无力远离陆上基地去进攻了。

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以后,苏联共产党提出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任务。这时候, 建立统一战线的客观条件日益成熟。各国人民反法西斯奴役的斗争蓬勃开展;美英等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美英统治集团认识到,只有与苏联结盟,共同反对法西斯,才能保持切身的利益。

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邱吉尔声明,英国将站在苏联方面。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宣布,美国将尽力援助苏联。1941 年 7 月 12 日, 英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对德作战采取联合行动的协定。协定规定,两国在对德战争中互相援助和支持,不单独媾和。这项协定没有确定互助的具体方法和形式。

1941 年 8 月,罗斯福和邱吉尔在大西洋纽芬兰海面一艘军舰上会晤,8

月 14 日,发表了一篇关于对德作战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宣言,即《大西洋宪章》。宣言声称英美两国不承认法西斯国家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表示了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苏联政府于 9 月 24 日发表声明,宣布支持《大西洋宪章》。这时,签署《大西洋宪章》的共有十五个国家。

罗斯福和邱吉尔在会晤期间,还讨论了给予苏联军事援助的问题。当时苏联与希特勒德国单独作战,蒙受极大牺牲,大力援助苏联是符合反希特勒联盟一切国家的利益的,但是英美在会谈中根本不谈苏联所迫切需要的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只谈军火援助问题。1941 年 9 月 29 日至 10 月 1 日,在莫斯科举行了美英苏三国代表会议,签订了三国协定,规定三国在反希特勒法西斯战争采取联合行动,美英向苏联提供武器和物资,而苏联向美英提供原料。1941 年 11 月 2 日,美国通知苏联,租借法案施行于苏联,并初步给苏联十亿美元的贷款。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范围进一步扩大。1942

年 1 月 1 日,中、苏、美、英等二十六个国家在华盛顿公布了《联合国家宣言》,声称各签字国政府保证用自己全部的军事力量和经济资源来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签字各国相互合作,不与敌人单独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此宣言的签订,表示了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建立。

1942 年,美英与苏联的同盟关系,已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1942 年 5

月 26 日,苏英在伦敦签订了《对希特勒德国及其欧洲与国作战的同盟和战后合作互助条约》。6 月 11 日,苏美在华盛顿签订了《关于在反侵略战争相互援助所适用原则的协定》。在苏美和苏英的会谈公报中都提到,准备在 1942 年开辟第二战场。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联盟内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英美统治集团企图在打垮德意日的同时,严重削弱苏联和各国的人民革命力量,他们对苏德战场往往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无论是 1942 年还是 1943 年,他们都没有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