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俄国

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的工业无产阶级逐步形成。在沙皇专制制度统治下,工人不仅在经济上遭受残酷的剥削,而且连最起码的政治权利也没有。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工人就开始进行自发的斗争。据不完全的统计,在 1870—1879 年间,全国共发生了三百二十多次工人罢工和骚动。它们的起因大都与工资问题有关。1875 年在敖德萨建立了“南俄工人协会”,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组织,会员约一百五十至二百人。协会的宗旨是“宣传工人要从资本和特权阶级的压迫下取得解放的思想”, 把工人联合起来,以便“将来同已经确立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作斗争”。协会存在了不到一年就被当局破坏。1878 年在彼得堡建立了“俄国北方工人协会”,会员二百人左右。它在纲领上和组织上都比“南俄工人协会”前进了一步。它的领导人之一钳工奥布诺尔斯基曾三次逃亡国外,受到西欧工人运动的影响。这个组织的宗旨是“推翻国内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极不公平的制度”。协会不仅要求改善工人的经济状况,而且要求各种政治权利,包括言论、出版和集会自由等。协会创办了互助储金会和图书馆,还建立了秘密印刷所,出版小型刊物。1880 年协会被破坏。当时,工人运动总的来说还处在自发的阶段,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摆脱民粹主义的影响,参加斗争的人数也还比较少。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工人阶级进一步成长壮大,不仅人数增多了,而且逐渐集中。1881 年全国工人总数已有六十六万余人,其中有半数是在大工厂中劳动。从 1881—1890 年间,各种形式的工人斗争达四百五十多次。1885 年,在莫斯科附近奥列霍伏—祖耶伏的莫罗佐夫纺织厂发生了大罢工,参加者有八千人,斗争持续了八天。罢工者要求国家通过立法来限制资本家对工人任意罚款、解雇和降低工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下令逮捕了工人领袖莫伊先科和其他罢工参加者,但是由于工人群众团结一致、坚持斗争,法庭不得不宣告被捕者无罪。这次罢工终于迫使沙皇政府于次年公布了限制资本家向工人征收罚金的法令。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厂法。莫罗佐夫纺织厂的罢工标志着群众性工人运动的开始。

俄国近代工人阶级大致在八十年代中期最终形成。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客观条件。1883 年,普列汉诺夫等在日内瓦建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劳动解放社”。普列汉诺夫(1856—1918 年)早年是一个民粹主义者,是“土地与自由社”和后来的“黑土重分社”的积极活动家,1880 年因受沙皇政府的迫害而逃亡国外。在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下,他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终于成为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他写的一些著作,如《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1883 年)、《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 年)和《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1895 年)等,对批判民粹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大财富。但是,普列汉诺夫对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估计不足,对资产阶级的作用又估计过高。这些错误后来得到了发展,终于使他掉入了机会主义的泥坑。“劳动解放社”用俄文翻译、出版了不少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并在俄国秘密传播。当“劳动解放社”在国外展开活动时,在俄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组织,如 1883 年和 1885 年先后在彼得堡建立的“布拉戈耶夫小组”和“圣彼得堡工人协会”。它们在工人和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秘密

的报纸,散发革命传单。八十年代的工人运动虽然比七十年代前进了一大步, 而且出现了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组织,但是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个任务是后来由俄国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完成的。

列宁革命事业的开始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1870

—1924 年)诞生在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家庭里,自幼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1887 年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因参加革命学生运动而被捕流放。第二年,他从流放地回到喀山后,立即加入了一个秘密的马克思主义小组,阅读并宣传马克思、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89 年,列宁全家迁居萨马拉(今古比雪夫)。他在萨马拉建立了当地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且进行农村调查,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在萨马拉期间,列宁刻苦自学,读完了大学法律系的全部课程, 并于 1891 年以校外生的身份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国家考试,获得了优等毕业文凭。他利用在首都逗留的机会,和当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联系。1893 年,列宁移居彼得堡,很快就成了当地马克思主义者的领袖人物。他深入工厂,以通俗的形式,向工人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同时积极参加工人的革命斗争。

为了提高工人群众的阶级觉悟,把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必须肃清民粹主义的影响。民粹派的理论是极端错误的,但是在七十年代他们曾坚决反对沙皇专制统治,因而有革命性。从八十年代起他们逐渐放弃革命斗争,终于蜕化为温和的自由派和富农利益的代表。1894 年,列宁写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揭露了民粹派冒充“人民之友”,而实际是人民之敌的真面目,对民粹派的经济理论、政治纲领、斗争策略和世界观作了全面的批判。列宁指出,工人阶级是唯一能够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革命阶级,它在斗争中必须与农民建立同盟。对民粹派的错误理论进行批判是普列汉诺夫开始的,而彻底肃清民粹主义影响这一任务则是由列宁完成的。

在批判民粹派的同时,列宁还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斗争。所谓“合法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伙资产阶级自由派,其代表人物是司徒卢威。他们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在合法的刊物上宣传自己的观点。他们也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他们也“批判”民粹派,但是他们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列宁在 1895 年写了《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一书,揭露和批判了“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资产阶级本质。

列宁的这些理论活动,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扩大并锻炼了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1895 年,在列宁的倡议下,彼得堡的各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列宁是协会的领导人, 同时负责编辑协会的各种刊物。协会组织了罢工斗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896 年彼得堡纺织工人总罢工,参加者有三万人。列宁领导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在俄国第一次把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结合了起来,把工人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把这个组织称作是俄国工人阶级政党最初的萌芽。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成立后不久,列宁和协会的一些领导人被沙皇政府逮捕。列宁虽然身陷囹圄,但并未停止革命活动。他在狱中写了大量小册子和传单,领导并鼓舞工人群众继续斗争。他还为未来的俄国社会民主

工党草拟了纲领。1897 年,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俄国帝国主义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俄国资本主义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从1889—1899 年,全国工业企业增加了 26.3%,工人人数增加了 59.2%,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 112.8%。重工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在九十年代后半期, 生铁、煤炭、石油的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乌克兰建立了新的冶金工业中心,其规模超过了乌拉尔。巴库的石油工业继续发展,使俄国成了重要的石油输出国。在各个主要工业部门都已普遍使用新的技术。九十年代出现了铁路建设的新高潮。1890 年全国铁路总长度为三万零六百公里,1900 年增至五万三千多公里,平均每年增加二千公里以上。1891 年开始修筑长达七千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道,至 1901 年已基本竣工。铁路的铺设和经营,促进了冶金、建材、燃料、机车和车厢制造以及其他有关工业部门的发展,并且扩大了国内外市场。

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俄国经济中逐渐出现了一般帝国主义所共有的特征。首先是资本和生产的集中。1900 年,南俄七个大企业生产的生铁占了全国生铁总产量的 37.6%,巴库五个大公司生产的石油占了全国石油总产量的 42.6%。就工人集中的程度来说已超过了欧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1902 年在千人以上的大企业中劳动的工人占全国工人数的 47.8%;而在德国只占 15%(1907 年),在美国只占 17%(1909 年)。资本和生产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的垄断组织。俄国的垄断组织以辛迪加为主, 它比西欧的托拉斯的垄断程度要低些。1902 年成立的金属销售辛迪加,掌握了全国冶金工业的 18%;1904 年成立的车厢制造厂辛迪加,几乎控制了全国火车车厢的销售。到 1909 年,在绝大多数工业部门都出现了垄断组织。银行资本也不断集中和加强,它与工业资本合而为一,形成了财政资本。1899 年, 八家大银行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银行资本。一小撮金融寡头在二十世纪初控制了全国冶金工业资本的一半、采煤工业资本的 60%和电气工业资本的 80

%。俄国一方面依赖外国的资本输入,另一方面自己也向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伊朗、土耳其等)输出资本,以获取高额利润。俄国还积极地和其他资本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总之,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俄国已经具有了帝国主义的一切特征,俄国资本主义进入了它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俄国帝国主义是在国内存在着严重的农奴制残余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农奴制残余在经济上的表现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到十九世纪末,全俄的三万个地主占有着七千万俄亩土地;而一千零五十万农民只占七千五百万俄亩土地。农民不得不在极其苛刻的条件下向地主租佃土地。佃农必须把收获的一半交给地主(“对分制”),或者用自己的工具为地主耕种土地(“工役制”)。这些实际上都是农奴制剥削的新形式。农奴制残余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沙皇专制统治。1861 年改革以后,俄国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没有改变。俄国资产阶级没有象西欧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那样独掌政权,甚至连分享政权的条件也得不到。沙皇政府虽然也关心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就其政策的基本方针来说, 始终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存在使俄国帝国主义显得比较软弱。这种软弱性首先表现在它需要沙皇政府的扶持和保护。沙皇政府推行的保护关税政策,使俄国垄断资产阶级得以避免与外国商品的竞争。沙皇政府的国家定货(特别是在铁路建设和军需工业方面)和贷款,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获得巨额利润。

此外,垄断资产阶级还依靠沙皇的警察和军队镇压日益高涨的工人革命运动,同时不断掠夺新的殖民地,以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廉价劳动力的来源。俄国帝国主义的软弱性还表现在它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起,外国资本就开始输入俄国。九十年代,外资输入进一步加强。从 1895—

1901 年投入俄国工业和银行的外资比以前的三十年间投入的总额多四倍。俄国的一些关键性的工业部门,如冶金、燃料等大都掌握在外国资本手中。顿巴斯的煤矿有 70%以上是外国资本的股份公司开采的。向俄国输出资本最多的国家是法国和比利时。沙皇政府为了建筑铁路和发展军事工业借了不少外债。1900 年外债总额已达四十亿卢布,每年利息需要支出一亿卢布。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使俄国帝国主义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中不得不屈居次等的地位。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1898 年,俄国一些城市的工人组织的九名代表在明斯克集会,宣布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这次会议被称作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但是,大会既没有通过党的纲领和章程,也没有把各地的工人组织真正联合起来。会上选出的三名中央委员,有两名在会后不久就被沙皇政府逮捕。因此,党实际上并没有建立。

当时的俄国,正处在革命的前夜。工人阶级迫切需要一个革命政党的领导。列宁认为,要建党,必须先克服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组织中存在的思想上的混乱和组织上的涣散;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应当从创办一份全国性的政治报纸着手。1900 年列宁从流放地出来,经过多方努力,这样的报纸——《火星报》于 1900 年 12 月在国外创刊。参加编辑部工作的除列宁外,还有普列汉诺夫和马尔托夫等人。在列宁的领导下,《火星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的建党原则,拟定了党纲草案,还为党培养了一支骨干力量。

在俄国工人运动内部,当时存在着一个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他们是建党的重大障碍。经济派认为,工人阶级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经济斗争,争取改善劳动条件;政治斗争是资产阶级的事。经济派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 认为自发的工人运动能产生社会主义,因此他们反对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经济派的观点是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修正主义思潮在俄国的反映。1899 年,列宁在西伯利亚流放时就写了《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批判了经济派的一个文件——《信条》中包含的种种谬论。1902 年,列宁发表了《怎么办?》一书,对经济派的机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列宁指出:第一,工人运动不能局限于经济斗争,而是要进行社会革命,工人阶级不仅要争取出卖劳动力的较好条件,而且要消灭迫使穷人出卖劳动力的社会制度。第二,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在工人运动内部自发产生的,而是由理论家根据阶级斗争的实践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创造出来,然后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的。第三,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因此必须强调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党不能是工人运动的尾巴,而是先锋队。列宁对经济派的批判,为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1903 年 7—8 月,在布鲁塞尔(后来在伦敦)举行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党的纲领和章程,选举的中央机构。大会是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参加下进行的。在讨论《火星报》编辑部提交大会的党纲草案时,有一些代表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他们的一个理由是国外许多工人党的纲领都没有这样写。还有的人认为,在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是遥远的事,只有当无产阶级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时,才有

可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严正地批驳了这些机会主义观点。由于列宁及其拥护者的坚持,大会通过了《火星报》的党纲草案。这个纲领指出,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此党必须领导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党的最近任务是推翻沙皇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废除农奴制残余,实行八小时工作日,以及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等。这是当时国际工人运动中唯一提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党纲。

在讨论党章第一条关于什么人可以入党的条文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列宁主张建立一个战斗的、集中的、有严格纪律的党,因此他提出的条文强调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而马尔托夫提出的条文则认为党员不必参加党的一个组织。这就等于说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自行宣布为党员。这样就必然使党成为一个成分庞杂、组织涣散的团体。由于列宁派内部有人动摇,大会通过了马尔托夫的条文。这是这次大会的一个缺陷。最后在选举党的中央机构时,列宁派占了优势。当选的中央委员都是拥护列宁路线的。大会还根据列宁的提议,选举列宁、普列汉诺夫和马尔托夫为党中央机关报《火星报》编辑部成员。列宁派在中央委员会和《火星报》编辑部都占多数,所以后来就称这一派为布尔什维克(多数派),而称反对列宁的一派为孟什维克(少数派)。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

布尔什维克党是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主张进行社会革命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党。它与当时第二国际所属的各国主张社会改良的党是根本不同的。列宁在建党过程中继承、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针对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要求,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905—1907 年革命 1905—1907 年,俄国发生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引起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在沙皇专制统治下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尖锐和劳动人民状况的严重恶化。1901—1903 年的经济危机和 1904 年的日俄战争, 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1905 年 1 月 16 日(俄历 1 月 3 日),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工人举行罢

工,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和规定最低工资额。到 1 月 21 日(俄历 1 月 8 日),罢工扩大为全市性的总罢工,参加者达十五万人。沙皇政府决定对罢工进行大规模的武装镇压。为了诱使工人走上街头,警察局指使混进工人中的加邦牧师提出聚众列队到冬宫向沙皇请愿的建议。当时还有不少工人对沙皇的面目认识不清,因此建议被采纳了。布尔什维克曾经企图阻止这一行动, 但是未获成功。在请愿书中,由于布尔什维克的提议,写进了社会民主工党最低纲领中的一些内容。但是总的来说,请愿书充满了对沙皇的天真的信仰和幻想。1 月 22 日(俄历 1 月 9 日)(星期日)早晨,十多万工人和家属, 高举沙皇的象片和教会的旗帜,和平列队向冬宫进发。在冬宫前的广场上, 他们遭到了沙皇军警排枪的射击和马刀的砍杀。死伤达两千人,其中有不少布尔什维克。鲜血染红了广场和街头的积雪。后来,人们称这一天为“流血星期日”。这次野蛮的屠杀擦亮了工人的眼睛。他们说:“我们再也不要沙皇了”。他们响应布尔什维克的号召,筑起街垒,拿起武器,继续斗争。彼得堡的流血事件,激起了各地工人的同情和声援。他们纷纷罢工示威,抗议政府的暴行,并且提出自己的政治经济要求。仅仅一月份,全国罢工人数达

四十四万,超过了以往十年罢工人数的总和。

为了制定党在这次革命中的策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于 1905 年 4 月在伦敦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孟什维克拒绝参加三大,而单独在日内瓦召开自己的代表会议。两个大会制定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策略路线。布尔什维克认为: 虽然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对无产阶级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次革命取得胜利,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这次革命胜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同时孤立资产阶级;必须把群众性的政治罢工引向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统治以后成立的临时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机关,正是依靠这个专政,才能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孟什维克认为,既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应由资产阶级去领导。他们反对工农联盟和武装起义。他们还认为,如果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不应参加政府,而应在政府外面继续进行合法斗争。1905 年 7 月,列宁发表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一书,全面论述了布尔什维克的策略路线,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1905 年春夏两季,革命不断扩大和深入。5 月 1 日,全国约有二十二万人参加了罢工和示威。工人们不仅要求改善生活条件,而且提出了“打倒专制制度”、“民主共和国万岁”等口号。5 月中开始,伊凡诺沃—沃兹涅辛斯克工业区的七万工人,举行了延续七十二天的总罢工。在这次罢工中,出现了最早的工人代表苏维埃。6 月,在波兰的罗兹也举行了总罢工,后来发展为武装起义。农民运动也日益高涨,但与工人运动相比,规模较小,而且以自发斗争为主。1905 年 1 至 9 月,全国各地农民举事达一千六百余次。被当作沙皇统治支柱的军队也开始了行动。1905 年 6 月,黑海舰队装甲舰“波将金”号的水兵起义。飘扬着红旗的战舰驶进了正在举行总罢工的敖德萨港。由于孟什维克的破坏,起义者得不到岸上的支援。他们在海上坚持了一周, 粮食和燃料消耗殆尽,起义遂告失败。

1905 年 10 至 12 月,革命达到了高潮。10 月初,莫斯科铁路工人罢工,

至 10 月中旬,发展为全国政治总罢工,参加者除七十万铁路职工外,还有一百万产业工人,十五万职员,五万公务人员和广大知识分子。罢工者公开提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口号。政府派出大批军警进行镇压,与工人发生了流血冲突。在罢工期间,各地都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11 月,列宁从国外回到俄国,积极准备武装起义。12 月 22 日(俄历 12 月 8 日),莫斯科开始武装起义。工人们修筑了大批街垒,组织了几千人的战斗队。莫斯科工人代表苏维埃直接领导了起义,并且成了起义期间最有权威的机关。它完全无视厂主和政府当局的意志,自行宣布八小时工作日,自行出版报纸,并且积极组织经济,保证居民的物质供应,还负责市内的治安,严防坏人破坏捣乱。列宁把苏维埃看作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萌芽。政府调来好几个团镇压起义,甚至动用了大炮。最后,战斗队员都集中到普列斯尼区,与政府军警进行了浴血战斗。工人们英勇抵抗了十天之久,终于失败。

十二月武装起义失败以后,革命逐渐进入低潮。1906 年和 1907 年上半年,斗争还继续不断,其规模虽比 1905 年为小,但仍超过 1905 年以前。

沙皇政府在对革命进行残酷镇压的同时,还通过召开国家杜马来麻痹群众的斗志,并且笼络资产阶级。1905 年 8 月,政府宣布要召开国家杜马,但是它只是一个谘询机构,而且大部分居民都被剥夺了选举权。由于布尔什维克的坚决抵制,这次杜马流产了。10 月间,正当总罢工的浪潮席卷全国之际,

沙皇决定召开所谓立法杜马,在选举办法上也作了一些让步。资产阶级欢呼雀跃。大资产阶级组织了“十月十七日同盟”,资产阶级自由派(包括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织了“立宪民主党”,准备参政。孟什维克也感到满意。布尔什维克则仍然采取抵制的态度。选举结果,在四百七十八个席位中,立宪民主党人占了一百七十九席,劳动者代表(主要是农民)占九十七席。1906 年 4 月,第一届国家杜马开幕。农民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分配给农民使用。这使政府大为不安,便在 7 月间解散了本届杜马。不久,进行了第二届杜马的选举。布尔什维克考虑到革命业已进入低潮,为了利用杜马的讲坛宣传革命思想, 决定参加选举。在这届杜马中,立宪民主党的席位大为减少,劳动者和社会民主党的席位则有所增加。1907 年 1 月,第二届杜马开幕。农民代表仍要求把全部土地收归国有。沙皇政府决定再次驱散杜马。它无中生有地指控社会民主党杜马党团企图策动政变,并且非法逮捕了全部社会民主党的代表。6 月 3 日,政府宣布解散第二届杜马,史称“六三政变”。这次政变标志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告终。

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没有采取一致的革命行动,工农联盟还不巩固和军队未曾完全倒向革命。这次革命的意义很深远,列宁称它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总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