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近代欧洲和美国文学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十七世纪的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文化发展同样极不平衡。意大利逐渐丧失了它在欧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德国、西班牙等国由于受到强大的封建教会势力的摧残,都没有产生具有全欧意义的作家和作品。只有英、法两国的文学得到了发展和繁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产生了诗人弥尔顿(1608—1674 年),他的作品表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恩格斯认为弥尔顿是“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他启迪了后来的革命者,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先辈”。弥尔顿的最主要的作品为长诗《失乐园》(1667 年)。它取材于《圣经》,写亚当和夏娃违犯上帝禁令偷吃禁果而被赶出乐园的故事。长诗的革命内容表现在叛神撒旦对上帝反抗的描写上。诗人创造了一个生龙活虎、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形象。

法国文学在十七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其标志是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古典主义是法国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当时的专制王权对资产阶级的利益给了适当的照顾,以便拉拢资产阶级,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抑制地方贵族的封建割据。资产阶级由于力量不够强大,需要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因而拥护专制政体。古典主义在政治上主张国家统一,拥护中央王权。古典主义文学作品将王权表现为国家、民族利益的最高体现者,要求臣民忠于君主。高乃依(1606—1684 年)的《熙德》(1636 年)是法国第一部重要的古典主义悲剧。剧情通过个人感情与家族荣誉的冲突、家族荣誉与国家利益的冲突而展开,最后由于贤明君主的干预,矛盾冲突得以解决,因而主题又发展到对王权的歌颂。后起的古典主义悲剧作家拉辛(1639—1699 年)是在专制政体趋于衰落的年代开始创作的。他的代表作《昂朵马格》(1667 年), 通过宫廷中的情杀事件反映了贵族社会的腐化堕落、国王的暴戾专横和荒淫无度。作者把造成这些人物丑行的原因归之于感情战胜了理智,个人欲望战胜了国家利益,体现了古典主义崇尚理性的特征。莫里哀(1622—1673 年) 是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喜剧大师。他的喜剧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特色。他的名作有《伪君子》(1664—1669 年)、《唐·璜》(1665 年)、

《悭吝人》(1668 年)等。《唐·璜》剧中的主人公唐·璜是一个道德败坏、荒淫无耻的封建贵族的典型,他最后遭到毁灭,预示了贵族阶级灭亡的前途。

《悭吝人》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高利贷资产者的形象,讽刺了资产者贪婪吝啬的本质。《伪君子》是一部猛烈抨击封建宗教伪善的讽刺喜剧。这部作品体现了莫里哀喜剧的独创风格,达到了古典主义喜剧艺术的高峰。古典主义文学,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一样,把古希腊、罗马文学奉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但又不是古代文化简单的复现。古典主义作品虽然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和历史,却明显地表现出古典主义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反对文艺复兴时代以来个人主义极端发展的倾向,提出以理性来跟个人主义倾向相对抗,要求作品主人公克制个人情欲,履行公民义务, 拥护中央王权,以达到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的目的。古典主义曲折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某些情绪和愿望,强调文学对社会的作用,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高涨,资产阶级文学也迅速成长起来。十八世纪各国的启蒙运动文学

直接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为清除封建势力而斗争。启蒙文学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文学。启蒙作家不仅从理论上否定古典主义以王公贵族为正面人物的原则,而且在创作中把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描写、歌颂的主要对象。他们创造的人物往往是他们思想的体现者或代言人。欧洲各国的启蒙文学,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各有特点。

英国的启蒙文学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出现的,因此,英国启蒙文学的任务是反对封建势力的残余,把革命推进一步。著名小说家笛福(1660

—1731 年)是这时期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1719 年)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所提倡的敢于冒险,追求财富的进取精神。作者在主人公鲁滨逊身上倾注了自己的理想。鲁滨逊出身于中产阶级平民,但不满足于庸庸碌碌的生活,向往通过个人冒险去开辟一个新天地。当他独自一人漂流到杳无人烟的荒岛上时,他并不因绝望而坐以待毙。他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无数的困难,开拓了这块处女地。然而鲁滨逊又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一个殖民主义者。他在荒岛上的奋斗不仅是为了个人生存,更是为了作岛上的主宰。当他在孤岛上偶尔救下了土人星期五以后,他用火枪的威胁和宗教的“感化”迫使星期五甘心当奴隶。斯威夫特(1667—1745 年) 是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他的长篇小说《格列佛游记》(1726 年)是一部讽刺小说,对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甚至指名道姓地批判英国王朝的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

十八世纪初期,在法国,古典主义仍占统治地位。从二十年代起,启蒙文学成为主流。启蒙文学是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时期最主要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最著名的思想家,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 他们象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一样,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启蒙文学的主要艺术形式是哲理小说,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1721 年)、伏尔泰的

《老实人》(1759 年)、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开始写作于 1762 年, 作者生前仅以手抄本流传,1823 年出版)、卢梭的《新爱洛绮丝》(1761 年)、《爱弥尔》(1762 年)等。《波斯人信札》是启蒙运动文学的先声; 作者假托两个波斯贵族人士到法国游历,从局外人的角度观察法国社会。他们发现法国人熟视无睹的许多荒唐腐败的现象,用波斯人口吻,写成冷嘲热讽、嘻笑怒骂的绝妙文章。伏尔泰在法国启蒙运动中是一个领袖和导师,被视为思想界的泰斗。他的最出色的哲理小说是《老实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老实人,他的老师信奉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一切皆善”的观点,但老实人及其爱人和老师本人却遭遇一系列无妄之灾,颠沛流离,死里逃生,终于认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完善,唯有“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烦闷、纵欲和饥寒三大害处”,因此还是“种我们的园地要紧”。这种思想在当时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拉摩的侄儿》被恩格斯誊之为“辩证法的杰作”。这部小说采用对话体。有名的音乐家拉摩的侄儿与狄德罗交谈,一面自嘲,一面发表他对人生和社会的透彻见解,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人与人的真实关系,揭示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心理特征。《新爱洛绮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 写一对青年的恋爱悲剧。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爱弥儿》是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哲理小说,书中描写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他认为教育能使人的本性避免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启蒙文学家的这些哲理小说的艺术性不

在于情节结构的完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而在于作者把深刻的哲理通过某种适当的形象巧妙地表现出来的方式和高度的语言艺术。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1732—1799 年),于 1767 年创作了第一部剧本《欧也妮》,揭露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十八世纪引起广泛注意的剧本是他的三部曲的前两部《塞维勒的理发师》(1775 年)和《费加罗的婚姻》(1784 年)。三部曲的第三部《有罪的母亲》(1792 年)没有引起人们注意。《费加罗的婚姻》描写了小人物费加罗对企图秘密恢复初夜权的伯爵的胜利,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夕人民群众的乐观情绪。

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任务是促进民族统一的实现,反对封建制度的压迫。但是,德国的资产阶级软弱无力,没有革命的勇气。所以在十八世纪的上半期,德国启蒙文学的革命精神,根本不能和法国的启蒙文学相提并论。到了七十年代,德国的启蒙运动有了很大发展,这时德国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狂飙突进运动。这是一次德国资产阶级的文学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1729—1781 年)是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代表者,他的最杰出的市民悲剧是《爱米丽雅·迦绿蒂》(1772 年)。剧本描写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北部一个公国的统治者, 在爱米丽雅举行婚礼的那天派人杀死她的未婚夫,企图霸占她。爱米丽雅的父亲为了保护女儿的贞操,亲手将她杀死,挽救了被威胁的“道德”,临死前,爱米丽雅说道:“在暴风雨摧残之前,一朵玫瑰折下来了。”这个剧本充分揭露了十八世纪德国封建宫廷的罪恶,反映了对于暴君专政的反抗。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1749—1832 年)是十八世纪下半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 年)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颂扬自然, 热爱纯朴的农民和儿童,反对封建习俗,憎恶官僚贵族。他对于人世的热情希望与鄙陋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处处遭受打击和失败。在这样的处境中又遇到不幸的爱情,最 后自杀。这部小说主要是描写作者个人的感受,反映了一代青年的心声,所以它一出现立即在青年中引起共鸣,欧洲社会卷起了一阵“维特热”。《浮士德》悲剧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它的创作延续了将近六十年之久。《浮士德》以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为题材, 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浮士德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全剧对封建朝廷的腐朽、对宗教势力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浮士德身上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剧的结构庞大而复杂,虽然没有首尾连贯的故事情节,但是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贯串始终,可以称为哲理性的诗剧。它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席勒(1759—1805 年)的著名剧作是《强盗》(1780 年)和《阴谋与爱情》(1783 年)。作者在《强盗》第二版的扉页上写道:“打倒暴虐者!”并引用古希腊名医的话:“药不能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这充分说明了剧本反专制暴政的主题思想。

《阴谋与爱情》把德国市民阶级和封建贵族的直接对抗当作戏剧冲突,谴责了德国社会政治制度的缺点。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流行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产物,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

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学者描绘的那样美妙,社会各阶层普遍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反映这种社会情绪的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反映对资本主义现实的不满,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一部分作家站在没落贵族阶级的立场上,美化封建社会,攻击资本主义,企图开历史倒车,这是消极浪漫主义一派。另一部分作家崇尚自由解放精神,既否定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实,寄希望于未来,这是积极浪漫主义一派。

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在英国有拜伦和雪莱,在德国有海涅,在法国有雨果,在俄国有普希金,在东欧有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等。

拜伦(1788—1824 年)是英国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最卓越的代表作是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诗体长篇小说《唐璜》等。《游记》动人之处在于它结合了游记和抒情两者之长,它纪录了拜伦游历欧洲许多国家及土耳其的印象,充满异国风光。《游记》不仅反映了十九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的社会生活,而且描述了当时欧洲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憎恨侵略和奴役,歌颂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自由的斗争,构成了长诗的主导思想。《唐璜》以西班牙传说中的贵族青年唐璜为主人公,通过他在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地的恋爱、冒险等经历,广泛反映了当时的欧洲社会现实生活, 对欧洲各国的社会弊端予以辛辣的讽刺和揭露。长诗还谴责了侵略战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由的革命理想。全诗以整个欧洲为广阔画面,气势宏伟,意境开阔,洗炼的口语在诗人笔下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这部作品被歌德誉为“绝顶天才之作”。雪莱(1792—1822 年)是与拜伦齐名的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但雪莱一反悲剧作家安排的“和解”结局。在雪莱笔下,为人类“窃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持不屈,最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获得了解放。诗剧歌唱了真理的胜利,展现了未来世界的美好前景。雪莱的许多抒情诗,充满着革命的战斗激情,如诗人的《西风颂》的最后几行,体现了乐观精神:

⋯⋯请你吹起预言的号角, 唤醒睡着了的人类!

西风啊,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海涅(1797—1856 年)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和政论家。他的早期抒情诗歌创作汇编在《歌集》里,这些诗作主要是歌唱自然与爱情。诗人在对玫瑰、夜莺、森林、海洋和爱情的歌唱中,把大自然的美和个人的真挚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其中虽然不免流露出孤独、忧伤的情调, 但从整体来说,洋溢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歌集》里不少诗歌被作曲家谱上乐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 年)是海涅的代表作。诗人通过叙述他在祖国土地上的一次旅行,反映了德国的现实。长诗对 1848 年革命前封建统治下的德国种种丑恶社会现象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击,对于美好的未来也满怀信心,但是,他所歌唱的没有剥削的新社会是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

雨果(1802—1885 年)是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著名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人道主义是雨果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巴

黎圣母院》(1831 年)是一部具有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的浪漫主义杰作。小说通过善良无辜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哈尔达受到教会和专制制度的迫害、摧残直至悲惨死去的故事,深刻揭露并无情鞭挞了中世纪教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野蛮与残暴。

小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思想倾向。小说 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情节是离奇的,充满着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与怪诞;人物的性格是夸张的;对照手法的运用非常突出。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所形成的强烈对照,使作品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1862 年)是雨果的代表作,也是杰出的世界文学名著。整部小说是以工人冉阿让一生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活史为主要线索,反映了劳动人民悲惨的命运和处境,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不公平的法律制度以及虚伪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愤怒的控诉。小说真实地描绘了拿破仑帝国后期到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广阔画面,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方面达到了更高的成就。《悲惨世界》是一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在人类进步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十九世纪初,废除农奴制成为俄国社会的注意中心。二十年代,浪漫主义在俄国文坛占主导地位。1812 年反拿破仑侵略战争的胜利,1825 年爆发的反农奴制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是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1795—1826 年)和二十年代末之前的普希金(1799—1837 年)。他们的作品讴歌反对专制暴政的斗争,表达争取自由的理想,对人民的苦难也有一定的同情。雷列耶夫是十二月党激进派领导人之一,主张解放农奴,反对专制。他的卓越诗篇是《公民》和《伊凡·苏萨宁》。在《公民》里,他抨击了封建贵族庸俗的享乐生活。在《伊凡·苏萨宁》中,他热情歌颂了关心祖国命运、英勇不屈的爱国者。普希金虽然不是十二月党人,但他的思想却和他们息息相通,他早期创作的诗篇充满了浪漫主义激情。《鲁斯兰和柳德米拉》(1817—1820 年)表现了诗人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自由颂》(1817 年)、《致恰达耶夫》(1818 年)等“自由诗歌”,猛烈攻击了沙皇的专制政体和反动的农奴制。在被沙皇政府流放南俄期间,普希金更加激发了革命激情,浪漫主义创作达到了高峰,写出了

《高加索俘虏》(1822 年)和《茨冈》(1826 年)等著名诗篇。

在东欧,反对异族奴役和封建专制,争取自由和独立,成了文学的主题。十九世纪前半期,波兰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密茨凯维支(1798—1855 年)是波兰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热情歌手和战士。他的长诗《塔杜施先生》(1834 年)通过立陶宛地区两大仇家的年轻一代塔杜施和佐霞的恋爱以及这两个家族的争斗与和解,描绘了波兰贵族的生活和矛盾,叙述了波兰爱国志士反对沙俄侵略的斗争。长诗出版后受到波兰人民的热烈欢迎。匈牙利的裴多菲

(1823—1849 年)是东欧文学中成就较高的一位民族诗人。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民主思想倾向和强烈的政治鼓动性。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是叙事诗《勇敢的约翰》(1844 年)。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了主人公的曲折经历, 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自由,爱情》是人人传诵的名篇:“自由,爱情!我要的就是这两样。为了爱情,我牺牲我的生命;为了自由,我又将爱情牺牲。”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更表现了他对自由的热爱,反映出诗人远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情操。裴多菲的创作活动只有短短的六、七年,但给匈牙利文学以极大的

影响,在世界文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美国,到十九世纪中期,浪漫主义文学主宰文坛。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 年)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1852 年),揭露了黑人奴隶的非人生活和蓄奴制的残暴。小说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废奴运动有巨大影响。林肯总统后来在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为“写了一本书,酝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在惠特曼(1819—1892年)的诗歌中达到了高峰。惠特曼一生的诗歌创作汇编在《草叶集》里。《草叶集》里充满了对新时代、新事物的乐观憧憬和热情歌颂。诗人讴歌大海、高山、新兴的城市,歌颂和平劳动和人与人之间更美好的关系,表达了对人类光辉未来的无限向往。《草叶集》描绘了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蓬勃发展的美国社会,反映了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关于民主和自由的理想。南北战争以后,在惠特曼的创作里减弱了浪漫主义情调,增强了现实主义的战斗气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在先进的资本主

义国家里,出现了一股新的文学潮流——批判现实主义,并渐渐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从三、四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欧洲各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其他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复杂, 社会各阶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也日益增长。这样,浪漫主义文学对社会的抽象抗议和对未来的空洞理想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于是代之而起的是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解剖和努力揭示种种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这股文学潮流,因它对现存秩序的强烈批判而被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十九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大约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这是产生和发展的时期;后期从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是日趋低落的时期。这后期正是欧洲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资产阶级由上升的阶级变得日益没落与反动。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逐渐消失,因而批判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也随之减弱,作品中改良主义和悲观情绪更加严重,所以后期的欧洲批判主义文学较前期逊色。总的来说,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长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它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使浪漫主义作品相形见绌。斯丹达尔(1783—1842 年) 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红与黑》(1830 年)是欧洲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红与黑》描写于连·索黑尔野心勃勃的短促一生。斯丹达尔以同情态度写了于连的奋斗、追求和悲剧,从资产阶级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观点出发,肯定了拿破仑时代,否定了复辟,特别是批判了封建复辟势力以门第和出身压制平民阶层的青年,使他们得不到自由发展。封建贵族政治上的反动,生活上的糜烂,精神上的空虚,在《红与黑》中暴露无遗。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也得到了深刻的揭露。巴尔扎克(1799—1850 年)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他勤奋而又多产;他的主要作品《人间喜剧》共包括九十六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恩格斯认为《人间喜剧》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称赞巴尔扎克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高老头》是《人间喜剧》的中心作品,它集中反映了《人间喜剧》所揭示的内容。

全书的故事情节就是通过高老头如何被女儿遗弃,一个破落贵族青年如何往上爬这两条线索来展开的。高老头原是面粉商人,在大革命时以抬高面粉价格发了财,成了富商。他为了两个女儿进入上流社会并尽情享受,拿出了最后一分钱,而他的下场却是被她们象挤干了的柠檬那样抛弃在阁楼上, 最后贫病交加而死。一个破落贵族青年,从外省乡村来到巴黎上大学,本想通过刻苦攻读而出人头地。但一接触巴黎荒淫无耻、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 就逐渐堕落下去了。高老头的遭遇和这个青年的堕落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罪恶。福楼拜(1821—1880 年)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56 年)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主人公是外科医生包法利的妻子,婚后发觉丈夫庸俗,环境丑恶,因而慢慢放荡起来,在高利贷压榨与人情世故的冷落下, 她终于自尽,成了法国腐朽社会的牺牲品。作品揭露了教会的虚伪、贵族的无耻和资产阶级的自私,反映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外省社会的面貌。左拉

(1840—1902 年)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作家,是公认的自然主义理论的创建者。但他的创作实践是属于批判现实主义范畴的。他从 1871 年起,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陆续发表了二十部长篇小说。左拉像巴尔扎克一样,为他的作品定了总题:《卢贡·马加尔家族》,副题是《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这部结构宏大的巨著,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第二帝国时代(1852—1870 年的法国)的罪恶现实。莫泊桑(1850—1893 年)是法国最负盛名的中短篇小说作家。他的《羊脂球》、《项链》(1884 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对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批判和对中小资产阶级卑下的精神世界的嘲讽。他的长篇小说《俊友》(1885 年),写一个退职的下级军官杜洛阿在报馆就业,依靠招摇撞骗,特别是勾引上流社会女子,走上飞黄腾达的道路,最后娶了报馆老板的女儿为妻。小说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腐败、黑暗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法国重要作家有罗曼·罗兰(1866—1944 年)。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 1912 年完成了最后一卷。这部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的十卷巨著,描写了一个音乐家一生的故事。克利斯朵夫是个有才能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但是他不愿意以音乐来逢迎时好,猎取功名利禄。他为人爽直,富于正义感,认为艺术家为了表现生活的美好理想,应当向社会上的消极势力展开不妥协的斗争。《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它描绘了广阔的社会图景,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许多重大的问题,表现出作家反对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立场。这部小说曾获得 1915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金。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英国兴起。在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劳动人民贫困化以及种种社会罪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自由竞争使小资产阶级破产,许多小资产者被投入无产阶级阵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反映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大多是孤儿、小职员、小商贩、小店员、破落的贵族子弟、贫苦的家庭女教师、破产的小农等。通过描写这些被社会压扁了的小人物的遭遇,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揭示了英国社会的广阔画面。狄更斯(1812

—1870 年)是英国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家,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大卫·科波菲尔》(1850 年)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自幼失去父母,后来抚养他的姨婆也破了产,他靠自己的奋斗寻找生活的道路,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作品广泛地描写了英国社

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阶层,但中心是通过大卫·科波菲尔反映出处在风雨飘摇位置的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辛、痛苦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生活理想。狄更斯在《艰难时世》(1854 年)中以工业市镇焦煤镇的工人斗争为背景,描写劳资之间的尖锐对立,强烈谴责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肉体上和心灵上的摧残。反映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小说《双城记》(1859 年)是狄更斯后期创作的杰出作品之一。小说通过一个因揭发贵族罪行被监禁十八年的医生梅尼特的经历和一个农民的小孩死在贵族的马车之下的情节,反映了封建贵族对人民的迫害,揭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小说以严正的现实主义的态度,正面描写了革命的准备、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突出表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的巨大威势。狄更斯是暴力革命的反对者,描写革命场面是为了说明暴力的可怕,谴责现实黑暗是为了防止革命的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双城记》的现实意义。夏洛蒂·勃朗台(1816—1855 年)在她的代表作《简·爱》(1847 年)中,通过女主人公简·爱在寄宿学校的经历,揭露了慈善事业的虚伪性;但小说的主体是写家庭女教师简·爱和宅邸 主人罗契斯特之间的爱情故事。简·爱心地纯正,善于思考,始终捍卫独立的人格,敢于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作者把她与罗契斯特的爱情描写为思想、才能、品质与精神上的完全默契。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萨克雷(1811—1863 年)与狄更斯并列, 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主要作品《名利场》(1848 年),叙述了两个女子的命运。一个是纯洁而天真的,靠着幻想度日子;另一个是漂亮而聪明的,但虚荣心重而自私自利,力图在社会上夺取一席地位。两人的生活,都是空虚而没有内容的。她们的命运着重说明了萨克雷关于资产阶级世界生活奔忙而徒劳无功这一思想。在萨克雷的笔下,生活空虚的原因,普遍的道德堕落的根源,都在社会制度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人的真正的价值为自私、个人名利以及贪财心所排斥。在批判现实主义的后期,揭露和批判垄断资产阶级的英国作家有哈代、高尔斯华绥、威尔斯和肖伯纳等人。哈代(1840—1928 年)的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入农村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哈代的作品与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早期的作品相比,缺乏包括全部社会人生的广阔画面,但却更深入地洞察人们精神生活的深处。《德伯家的苔丝》(一译《苔丝》,1891 年)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女主角苔丝短促的一生中无时不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也无时不遭到伪和恶的打击。她少时即负起贫苦家庭生活的重担,刚一踏上社会,就遭到恶少的侮辱。后在一个牛奶场当女工时,与青年克莱相爱,并答应了克莱的求婚。成婚之夕,她出于对克莱的忠诚与热爱,自白了往事。克莱貌似开明,但也不能脱去习俗的偏见,虽然他过去也有同样所谓不贞的生活,而对苔丝的遭遇不但不表同情,反而将她遗弃。几经曲折,苔丝出于激情,杀死恶少,因而被处绞刑。虽然哈代把女主人公的不幸解释成命运的拨弄,但从小说描写里可以看出造成苔丝的悲惨命运的完全是社会原因。哈代在副标题里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从而公开向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道德发出挑战。高尔斯华绥(1867

—1933 年)创作了一系列连续性长篇小说,反映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社会状况。他的名著是《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的第一部《有产者》

(1906 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福尔赛家族的第四代,他的性格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特征:唯利是图,坚信财产是生活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的杠杆,他把他的妻子也当作一宗私有财产来占有。英国的科学幻想小说作

家威尔斯(1866—1946 年)曾加入过改良主义组织“费边社”。他否定阶级斗争,同时承认消灭资本主义社会里所存在的无政府状态是必要的。他通常挑选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社会关系方面的缺陷为题材,借助于幻想的形象、离奇的人物以及夸张的手法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丑恶面。萧伯纳(1856

—1950 年)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联系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曾是“费边社”的组织者之一。萧伯纳在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时,指出必须改变社会制度。他的剧本《巴巴拉少校》(1905 年)揭露了社会惊人的不平等,指出资产阶级慈善事业没有消灭贫穷,相反地倒帮助了它的保存。

在俄国,正当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浪漫主义文学盛行的时候,现实主义文学也开始出现,而且迅速走向繁荣,直到二十世纪初才趋于没落。将近一百年的俄国文坛,描写人民苦难的作家辈出,反映现实黑暗的作品不断涌现。他们批判的锋芒主要针对封建农奴制度,后来也触及资本主义制度。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等早期以浪漫主义著称的作家,到三十年代都倾向于现实主义。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3 年)和短篇《别尔金小说集》(1830 年)以俄国社会现实为题材,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贵族“多余人”奥涅金和第一个“小人物”形象驿站长。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1842 年)的主人公皮却林又发展了奥涅金的形象。果戈理(1809—1852 年)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加强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力量。他的优秀剧作《钦差大臣》(1836 年),描写一个彼得堡的小官,被外省一个小城市误认为是彼得堡派来的钦差大臣而受到那里的贪官污吏的诚惶诚恐的接待,一场丑剧揭示了沙皇俄国社会政治制度腐朽的本质。

他的长篇小说《死魂灵》(第一部,1842 年)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对整个俄国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果戈理创立了俄国文学中的“自然学派”(即现实主义流派)。在果戈理的影响和带动下,四十年代后半期出现了一大批揭露社会现实黑暗的作品,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穷人》(1846 年)、赫尔岑的长篇小说《谁之罪?》(1846 年) 等,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为什么那些禀赋非凡、充满理想、向往自由的贵族知识分子却总是成为意志薄弱、无所事事的“多余人”?为什么农奴的天才得不到发挥,而总是被扼杀?造成这一切的究竟是谁的罪过?作品的共同回答是:农奴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到了五、六十年代,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进入了繁荣时期。当时,废除农奴制势在必行,但是由谁领导、采取什么道路,众说纷纭,各种类型的作家分道扬镳了。革命民主主义者、贵族自由主义者以及其他社会思潮的代表人物,在文艺理论、文学创作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革命民主主义者,以《现代人》杂志为阵地,以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等人为中心,积极为文学中的新内容、新主题而斗争,反对粉饰农奴制的现实,反对不关心当代重大问题,只写作狭隘的、个人的主题。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论文《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1855 年)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公式,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艺术和现实的关系。

民主传统在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仍占主要地位。戏剧家阿·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 年)忠于果戈理的传统,他的戏剧《大雷雨》(1860 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商人社会的专横和愚昧,另一方面塑造了叶卡杰林娜热爱自由,富于幻想、勇于斗争的女性形象,她因忍受不了这种窒息人的俄

国商人社会而投河自杀,这一行动体现了“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冈察洛夫(1812—1897 年)的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1859 年)塑造了一个剥削阶级寄生虫的典型,对农奴制进行了有力批判,敲响了贵族“多余人”的丧钟。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3 年)这时进入了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期, 从 1856 年发表《罗亭》到 1876 年完成《处女地》的二十年中,共写了六部长篇小说,每部新作都反映了时代的新问题。1862 年写的《父与子》是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巴扎洛夫的典型形象,表现了他和贵族自由主义者的“父辈”之间的思想冲突。作者虽然也承认平民知识分子在智慧和毅力方面超过贵族知识分子,但不相信他们的事业必胜,因此给巴扎洛夫安排了一个失败的结局。1862—1863 年,车尔尼雪夫斯基身陷囹圄,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写成了长篇小说《怎么办?》。小说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回答了对沙皇专制制度应该怎么办的重大社会问题,号召人们推翻沙皇的反动统治。小说《怎么办?》里描写了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和薇拉等一批“新人”,其中的领袖人物拉赫美托夫是“新人”的最高典型,也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职业革命家的形象。曾在四十年代闻名俄国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时期发表了小说《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 年)、《罪与罚》(1866 年)等作品,使作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前者揭露了资产阶级对下层人民的欺凌;后者描写人们为了生活而进行的残酷斗争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沦丧。

七、八十年代后,俄国文坛上著名的作家有涅克拉索夫、谢德林、列夫·托尔斯泰和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年)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第一流作品。《战争与和平》描写 1805 年到 1812 年间俄国同拿破仑的几次战争,以及直至 1820 年的俄国社会生活。在这部规模宏伟、人物众多(共计五百五十九人)的巨著里,作者以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如椽之笔,抨击了宫廷显贵,肯定了庄园贵族青年一代;歌颂了人民,写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索。安娜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但是,她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虚伪的上流社会却不允许她这样做,于是她以自杀对这个社会表示抗议。列文是一个力图保持宗法经济关系的庄园地主,对资本主义侵袭下俄国“旧基础”的迅速崩溃感到十分不安,于是力图通过政策来调和阶级矛盾,抵制社会灾难,结果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复活》(1899 年)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是他几十年来对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道德、美学等方面辛勤探索的总结。契诃夫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变色龙》、《第六病室》、《套中人》等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作品揭露社会的丑恶,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

东欧、北欧也有许多获得世界声誉的作家。显克微支是波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他的长篇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1900 年),描写了十五世纪波兰人民反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歌颂了波兰人民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正义斗争。丹麦的童话作家安徒生(1805—1875 年),把他的天才与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一生共写了一百六十八篇童话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译成八十多种语言。他的许多童话,到今天还为世人所传诵。《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皇帝的新装》辛辣

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公主》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真善美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北欧文学中成就最大的是挪威文学,代表作家为易卜生(1828—1906 年)。他写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剧”,其中《玩偶之家》(1879 年)一剧,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产生广泛的影响。剧本形象地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法律、教育和妇女解放等问题。

由于美国的历史条件,它的现实主义文学比欧洲的晚了半个世纪。南北战争结束后,资本主义在美国飞速发展,美国成了“贫富间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严酷的现实,促使美国的文学从浪漫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马克·吐温(1835—1910 年)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他早期的优秀作品有讽刺资产阶级假民主的《竞选州长》(1870 年)。正当资产阶级报纸企图把美国社会描写成“黄金时代”时,马克·吐温发表了他的小说《镀金时代》(与查理·华纳合著,1873 年),给美国生活中的金元独裁一个辛辣的讽刺。他于 1876 年发表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批判了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谴责了教会的伪善和对儿童心灵的毒害。《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1886 年)是马克·吐温最重要的作品,它广泛描写了美国城镇和农村的穷困和衰落,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腐朽和假民主,尤其对美国严重的种族歧视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他的《百万英镑》(1900 年)揭露了拜金主义者的丑恶嘴脸,抨击了资本主义的道德沦丧。杰克·伦敦(1876—1916 年)的作品题材广泛,主题深刻。他的长篇小说《铁蹄》(1908 年)和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 年),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 描写了资产阶级圈子里的势利的市侩,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尖锐批判。德莱塞(1871—1945 年)的创作道路表明了现实主义在美国的胜利。他的长篇小说《嘉丽妹妹》(1900 年)和《珍妮姑娘》(1911 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金钱社会中普通人的命运;他的巨著《欲望三部曲》揭露了金融寡头的罪恶; 他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1925 年)暴露了美国生活方式对青年一代的腐蚀,这部作品使德莱塞获得了世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