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甲 骨

(甲)甲骨和甲骨

学从代到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早期阶段。由於缺乏直接的文獻材料,研究这一段的历史,必须更多地依靠考古学的成果。关於代的史料应以甲骨卜辞为主。对甲骨卜辞的内容及其规律的研究属於甲骨学,这是一项新兴的史料性的辅助学科。

甲骨是古代占卜的遗物。在商代,崇拜祖先神和自然神的原始宗教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议形态,有疑难事情一定要求神问卜,烧钓龟甲或兽骨,看甲骨上的裂痕,藉以“决定”吉凶。这种巫术在中国起源於原始社会晚期(龙山文化),在代异常盛行,到代及其以后也还有遗留。

甲骨学所研究的对象是有字的古代甲骨,主要是河南安阳地区出土的大量的代(盘庚后的代后半段)甲骨。此外,在郑州二里冈也曾采集到三片代有字甲骨;在陕西长安张家坡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则出土了少量的西周的有字甲骨。

安阳王国的首都遗址。清光绪初,当地农民在耕作时偶然发现了甲骨,充作乐材出卖。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有古物商人把甲骨运到北京;第二年(1899 年),北京的金石学者王懿榮第一个鉴定了甲骨是重要的古代遗物。从那时到现在,恰好是六十周年。

1903 年,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的著者刘鹗刊印了第一部甲骨结集铁云藏龟,可以视为甲骨研究的起点。1904 年,孙诒让写了第一部论述甲骨卜辞的著作契文举例。从 1928 年起,前中央研究院在安阳陆续进行了十五次发掘, 有很大的收获。解放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继续在安阳作更有系统更科学的发掘工作。截至目前,科学发掘或解放前私人盗掘所得有字甲骨, 数量已达到十万片(包括整版和碎片)左右。

安阳出土的甲骨卜辞,其时代为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前期。它们绝大多数是王问疑的卜辞,即“王卜辞”;也有少数是贵族问疑的卜辞,即“非王卜辞”。(李学勤:关於甲骨的基础知议,见历史教学 1959 年 7 月号)

(乙)卜辞和占卜程序

甲骨上面所刻的卜辞是关於占卜的记载,因而要理解卜辞的内容,必须对占卜的程序有所认识。下面所述是以最典型的武丁王卜辞为例,其它时代的或非王的占卜一般说要简单些,可以类推。

代古卜用龟的腹甲、背甲或牛的肩胛骨,有时也用羊、猪、鹿等的肩胛骨。胛骨一左一右为一对;龟甲对半部开,也算一对。一对胛骨或龟甲称为一“屯”(纯)。王所应用的甲骨常是国内各地或各属邦贡纳的,例如武丁时有一次就由光贡纳了五百十八只龟。每批甲骨是那里贡纳的,由谁送来,数量多少,都要记录下来。

甲骨在供占卜前要经过加工修治。第一步把血肉除净,这叫作“剔”。第二步是锯削磨平。对於腹甲是削平甲冉;对於胛骨是削平背面突起的胛冈, 这叫作“工”。最后是制造若干备灼的“凿”。在甲的内面或骨的反面(原有胛冈的一面),先用刃具挖出长约一厘米的枣核形的洼穴,再在其一侧用青铜钻钻出或用刃具挖出一个和枣核形穴通连的圆形洼穴。“凿”的排列是整齐有序的。在少数例子中,也有在胛骨下端宽薄部分(骨扇)的正面作“凿”

的。这一步骤叫作“示”。负责加工的人名也要记录。

加工完竣的甲骨成品,就交付管理占卜的卜人保管。保管者的名字同样也应记录。

上述三项记录,都刻在甲骨的没有钻凿的部分,如腹甲两冉内面,背甲外缘内面或顶端,胛骨臼端或骨扇。这些记载合称为“署辞”。

当然,在需要匆迫时,也有随凿随卜,甚至不经锯削的例子。

施行占卜的卜者,有时是王或贵族,有时是专职的卜人。由卜者用火炷烧灸甲骨上凿的圆穴,於是在甲骨的正面就呈现“卜”字形的裂痕,称为“兆”。卜问一个问题,一定要先从正面问,再从反面问,例如先问下雨,再问不下雨,每问要灼若干个兆。占卜的日期和卜者的名子(“前辞”)、卜问的问题(“贞辞”)都要记录在甲骨上。兆的次序和性质也要记在兆的旁边,这叫作“兆辞”。

每次卜问,最后究竟是吉是凶的判断权属於王,这也就体现了王在政治上的决定权。王所作制断记在“贞辞”之后,称为“寸(果)辞”。卜问后,王应把占卜的结果告知人的部落议事会(多君)。

最后,关於所卜事项的实际结果,是否证实占卜的预测,记在“果辞” 后面,称为“验辞”。

经过占卜证验之后,刻有卜辞的甲骨便成为一种档案。对於特别重要的卜辞,还有时在字书里填上朱墨。这些甲骨一般是庋藏起来,例如在安阳小屯村 YH127 坑出土的某一贵族所卜腹甲上,我们曾发现记有“三册,册凡三” 一辞,即共有九版集合在一起。

上述卜辞都是用锋利的青铜或玉质的刃具刻在甲骨上的,但偶然也有用毛笔蘸朱或墨写成的。完整的卜辞包括上面提到的署辞、前辞、贞辞、果辞、验辞六部分,试举武丁前期卜辞两例如下:

  • 。(署辞,卜人署名)癸丑卜,争贞,前辞,癸丑日由卜人争占卜), 自今至於丁已,我■?(贞辞,正问)一、二、三、四、五。(兆辞)

癸丑卜争贞,自今至於丁已,我弗其■?(贞辞,反问)一、二、三、四、五。(兆辞)

王果曰:“丁已我毋其,于来甲子。”(果辞)

旬又一日癸亥,■弗■,之夕貿;甲子允。(验辞)(殷虚文字丙编

1)

入卄,妇来。(署辞)

庚子卜争贞(前辞),西使亡祸,叶?(贞辞,正问)一。(兆辞) 庚子卜争贞(前辞),西使旨有祸?(贞辞,反问)一,二告。(兆

辞)

王果曰:“其惟丁弘。”(果辞)(同上,5)(李学勤:关於甲骨的基础知识,见历史教学 1959 年 7 月号)

(丙)卜辞的书写格式和内容

在阅读甲骨卜辞时,关於卜辞书写格式的知识是必须知道的。

代的文字,和后世的习惯一样,是上下排成直行,然后然左转行,但在甲骨上就有不同。总的说来,靠近甲骨外缘的卜辞都向内转行,在左侧外边的卜辞向右转行,在右侧外边的卜辞向左转行;在腹甲上,靠近“千里路”

(中央盾纹)的卜辞则向外侧转行。

在一版甲骨上,每条卜辞原则上应刻在它所关聊的兆的附近,有时还画

一条线,把它与别的兆和卜辞隔开。如果刻不下,可以转到反面,或把前辞刻在反面。

有时卜问一件事同时用几版甲骨分卜,这时各版的兆的次序是聊续的。如前所述,卜辞要从正反两面卜问,所以卜辞一定是成对的。在腹甲上,

一对卜辞分刻在“千里路”两侧的对称部位。在胛骨上,卜辞多刻在骨边上, 由下向上排列,隔一辞或两辞对卜,如第一辞和第三辞;第二辞和第四辞正反成对。

胛骨边上面积狭小,所以在武丁时常只刻几个字,而详细的卜辞则抄在骨扇和骨边互相对照。

由于商王和贵族们几乎每事必卜,所以卜的内容是非常困难的,很难而且也没有必要详细归纳分类。最常见的是关于祭祀、战争、狩猎、睛雨和“卜旬”(十天之内的吉凶)、“卜夕”(当夜的吉凶)的卜辞。(李学勤: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见历史教学 1959 年 7 月号)

(丁)卜辞的史料价值

卜辞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它全面地反映了商王国的政事和王室贵族的生活。根据卜辞,我们就能够研究代的历史。

首先是代的社会史。从卜辞中可以看到殷代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早期奴隶制。代的人还保存着氏族组织,而且王还没有充分掌握处理氏族成员的生命的权力。王国时常发动对邻近小部族的掠夺战争,强迫他们负责纳的义务。人也奴役战俘(有人认为人把战俘全部杀戮,是错误的)。农业是人的主要生产,王常命令成知的氏族成员(“众人”)进行集体耕作,通过这种集体耕作和建筑等方面的差役,对氏族成员加以奴役和剥削。卜辞中的社会史料,还有待进一步的整理的研究。

卜辞也是珍贵的科学史史料。卜辞中有中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这也是世界史上最古的日月食记录之一,例如:

癸未卜争斗,翼甲申易日?之夕月有食,甲隺,不雨。(殷墟文字丙编

59)

这是武丁时代月食的一条记裁。卜辞中还有相当详细的气象记录,例如: 癸巳卜王,旬?二月。四日丙申,晨雨自东,小采既;丁酉,雨至东。(日本京都大学藏背甲)这是说:丙申这天黄昏,由东方来云下雨,到了天黑时停止。从一些记有月份的气象记裁,可以考察当时安阳地区的气候情况。此外, 根据许多可以组合的卜辞,还可以研究代的历法。

研究代的历史地理,也必须依靠卜辞。聊系卜辞中所记地名,系统地加以考订,就可以指出代许多重要城市、山川、狩猎地点和方圆的地理位置,并且了解当时各次战役的行程。例如帝乙两次征伐的人方,以前都误认在的东方,仔细考察,知道它实际在陕西省渭水流域。又如成汤所居之代以来有种种推测,从卜辞才知道它位于河南北部,黄河以北,沁水以西, 太行山以南。商君书赏刑篇说封于修武以北的赞茅,乃是唯一确实的记载。

卜辞还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资料。卜辞所用文字是今天我们所用字的最古的直系文字,有些字还没有脱离给书的形式,如“马”字像一匹马, “鸟”字像一只长尾的鸟;但也已经出现了许多形声字和指事字,如“洹” 字是从“水”“亘”声,“厷”(肱)字是在“又”(手)字上加一笔标指出肱的部位。卜辞的文法和以后的文言文法基本相同。

甲骨卜辞又可以和文献与殷代的器物名文互相印登。例如司马迁的史记

中的殷本纪记载了代诸王的世系和名号,根据卜辞,知道司马迁的记载除一两点外都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必须说明,甲骨卜辞的内容的具有很大片面性的。它们都是王或贵族的卜辞,因而不能充分反映当时广大人民的生活情况。因此,在研究代历史时,除了运用甲骨止辞和各种器物铭文外,还应该更多地注意代遗址墓葬发掘所提供的考古资料。

甲骨卜词是一种珍贵的史料,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占有这项史料,但决不可以甲骨学代替科学的古代史研究。六十年来出土的甲骨卜辞,绝大多数已经著录发表了。但甲骨学这一学科,解放前长期被封建学者(如罗振玉)、资产阶级学者(如董作宝)和帝国主义分子(如明义士)垄断把持。他们鼓吹无用的烦琐考据,斤斤计较于点滴孤立的一定一义,实际阻碍了甲骨研究的发展。关于甲骨真正的科学的研究是由郭沫若先生开始的。郭沫若先生等历史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占有了这项珍贵史料,用来研究代社会的历史,才使我们对代的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郭沫若先生在 1933 年编印的一部卜辞通篡,截至现在仍是初学者最便利的途径。其他如胡厚宣先生所编著的五十年甲骨论著目及殷墟发掘也可供查阅。(李学勤: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历史教学,1959 年 7 月号)

(戊)甲骨文

代的文字有刻在石头上的石文,刻在玉上的玉文,刻在陶器上的陶文, 铸在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刻在甲骨上的甲骨文等,而以甲骨文为主。这种文字绝大多数是当时占卜记录,因而又叫“甲骨卜辞”。

自从发现甲骨文,迄今已五十多年了。这五十多年来,出土甲骨共连十万片左右,缀之成书,真是一部商代信史,这研究商代历史可靠的资料。这五十多年来,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根据 1934 年的统计,已认识的甲骨文字有 10006 个;不认识的有 2867

个。近年来无精确的统计,根据计总有 5000 字上下,但认识的也只不过一千多字而已,从文字结构来看,甲骨文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也就是照着实物画成图画,其中以图动物、植物的为最多,如:■(马)、■(牛)、■

(羊)、■(犬)、■(豕)、■(囿)、■(木)、■(禾)等;画天文、地理、人体的次之,如■(日)、■(月)、■(水)、■(火)、■(土)、

■(田)、■(大)等;

画工具、用具、建筑的又次之,如■(戈)、■(鼎)、■(墉)等; 也有画神物的,如■(示)、■(祖)等。

这种象形字写法并不一定,同样一个字往往有好几种写法。在画图画的基础上,甲骨文中也有不少的拼凑几个象形字造成新字的。这种新字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新字是包含原来两个象形字的意思如■(即),左边象“殷”, 右边象“人”人造近殷吃饭,所以“即”有“就”的意思。又如■(既)。右边人的头已调过去,表示已吃完饭,所以“既”有“已经”的意思。这种新字,古文字学家们称它为会意字。另有一种新字是取一个象形字的意思, 取另一个字的声音,如■,上面是声音,下面是器皿,合而成“盂”。这种新字,古文字学家们称它为形声字,就是用声音符号来注音。今天我们用的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声字是一种进步的字。甲骨文中出现了不少形声字,说明甲骨文已经是一种进步的文字。

但是代的文字是掌握在当时统治阶级——奴隶主手中,特别是掌握在

国王手中;而直接运用和画写文字的则为掌占卜的卜官。甲骨文并不是卜官们凭空创造的,而商代的卜官只不过把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斗争中所创造的比甲骨文更原始的文字搜集起来,加以整理、加工、改造或新创之后据为己有而已。(考古学基础页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