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细石器文化 (一)分布于特徵

我国北部广泛地分布着一种特殊性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石器中包含着许多打制精巧而细小的细石器,因此定名为细石器文化。这种文化遍布在东北铁岭和现代长城以北,在东北、内蒙古自治区甘肃(前宁夏部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带都有发现。⋯⋯

细石器文化遗址从 1906 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热河一带开始发现以后,很多人陆续地做了多次调查,范围也愈来愈扩大,不过绝大多数的遗物都是由地面上采集来的,很少经过正式的发掘和详密的分析。因此我们就无从判断这些遗物在各遗址中的层位关系;更不能明确地认识它们是否代表着不同性质的文化,当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以前,可暂时总称为细石器文化。

所谓细石器文化的特徵,不应仅限於细石器,因为这种打制细小的石器在仰韶文化(如甘肃青海)和龙山文化(山东河南河北)遗址中都有发现; 甚而在陕西朝邑大荔也曾发现过类似的遗物,这些是否能算作细石器文化,还不无考虑的馀地。我们知道在出产同样石料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同样性质的细石器,因此不能把它们作为同一个文化来看待。细石器以外,在陶器上却表现着相当显著的特徵,如果以陶器来区别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断定某个遗址是否属於细石器文化应从全面着眼。长城以北的遗址在文化性质上是互相近似的,至於黄河流域的某些遗址中虽存在着细石器,但不能和细石器文化混为一谈。

关於细石器文化的早期,可能会包括了中石器文化;同时各遗址所代表的时代自然会有早晚的不同,但限於目前的知识,还不可能进行分期。如果将来多作正式发掘和精密分析,分期问题一定会获得适当地解决。此外,我国的细石器文化于苏联西伯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细石器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也是值得今后研究的课题之一。⋯⋯

细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砂丘地带,文化遗物散布在固定砂丘的表面或里面,上面常复盖流动砂丘,当流动砂丘被风力移开以后,便很容易采集到丰富的文化遗物。也有许多遗址位於河旁的台地上,地下保存着文化层, 但一般的灰层较薄。

细石器文化的共同特点是:每个遗址中都包括有细小的石器,主要是采用天然生成的石髓、玛瑙和燧石等石料制成,不过细石器只是这种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另外还有大量的大型打制石器和一部分磨制石器。细石器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石核、细长石片(石叶)、小石片、刮削器、圆刮器、尖状器、石钻、石镞。其中石核并不是石器,只是由於打片过程中所剩下的圆柱形、圆椎形或扁锥形的石料,不过有时也利用它改制石钻或石核刮削器; 至於小石片常常是嵌在骨刀梗上便用,一般又有使用痕迹,很少经过第二步加工。

细石器以外还有大型的石器。打制石器中有尖状器、刮削器、敲砸器、斧形器、石犁。磨制石器一般较少,有斧、奔、磨盘、磨棒、有孔石硾等。陶器的数量很少,一般都是碎片,极少能够复原的。陶质较粗,多含有

羼和料,手制。器形比较简单,只有碗、罐一类器物,尤以大口深腹的平底罐较为常见。陶器表面除素面以外,有划纹(平行条纹、交叉纹、方格纹等)、

篦纹(点纹、线纹、弧线纹等)、附加堆纹、绳纹、方格纹等,各种纹饰的不同,似有地域上的限制。至於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及热河一带所发现长方形行列的印纹,过去会列为细石器文化的陶器,实际上是辽代的遗物。其他和仰韶文化接触地带的许多遗址中,也出现了彩陶和较复杂的器形,主要都是受了仰韶文化的影响,不过在那些陶器中也充分地表现受细石器文化制陶技术影响的痕迹(如在细泥红陶上加饰篦纹)。

骨器发现较少,有骨刀梗、鱼镖、骨锥等。可能在大多数遗址中保存得不好,所以很少发现。

细石器文化的墓葬仅在黑龙江昂昂溪发现两座,墓圹不清楚,伸直仰卧, 随葬有石器、陶器和骨器等物。

细石器文化人类的生产经济,因自然环境的不同,有渔猎、畜牧狩猎、农业兼畜牧狩猎等三重方式,但并不一定代表着时代的早晚。(安志敏:细石器文化,考古通讯 1957 年第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