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青铜器

在我国已发现最早的铜器仅是青铜器,也就是商代的铜器。青铜是商代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从物质文化的发展阶段来说,商代应该属於青铜时代。现在我们就来介绍代的铜器:

(甲)铜器的制作

  1. 制造铜器的原料来源 我们已经知道,制造青铜器需要两种原料, 这即是铜和锡。据说河南淇县武安一带在以前产过锡,但我国产锡最多的地方是云南,其次是长江下游,也许代用的锡是从远方运来的。铜在河南是出产的,代用的铜可能是就地取材的。

  2. 炼铜和铸铜 制造青铜器有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人工选择铜磺。代大概是用自然铜和氧化铜,在安阳商代遗址中曾经发现孔雀石,这即是用来炼铜的铜磺(氧化铜的一种)。这种铜磺经过人工的挑选,即放在炉中冶炼。

第二步,初炼。代冶铜用的炼锅是一种陶器,工人们发掘时把它叫做“将军盔”,以后成为炼锅的代名词。在郑州也用红陶大口缸和灰陶大口尊作炼锅的,其内外都涂有很厚的泥土。冶炼时将铜磺和木炭放入炼锅内生火, 铜即被熔为液体而流出,弃去炼渣,即成粗铜。

第三步,提炼和加锡。将粗铜提炼为较纯之铜,然后加锡於铜中,使成锡和铜的合金;至於铜和锡各所占的比例成份,则依各器所需要的硬度不同而异。根据对出土商代铜器化验的结果是:礼器,锡占 10—20%;戈头,锡占 20%;刀,锡占 15%;镞,锡占 17%。加锡多,硬度就大,所以锐利的工具、武器等加锡多,而一般器皿加锡就少,但加锡过多反而容易折断。

第四步,铸器。商代铸铜用的是合范式的陶范: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合范,有的中间还填以实模,有出气孔,铸时即将合金的熔液注入范中。从中金文“铸”字的结构上也可看到铸铜的情况:“铸”字金文作■或■形,■ 即象“将军盔”倒置形,即铸之会意。铜器的花纹和铭文都先反刻在范上, 所以这种花纹和铭文也是铸成的。

第五步,修饰。刚从范中取出的铜器往往不很光润而粗糙,所以还得进行打磨或用其他方法修饰。

  1. 制铜工场 在郑州曾经发现了代炼铜和铸铜工地的遗址,有炼锅、木炭、铜渣及铸铜的陶范等。从遗址规模来看,当为小型的工场无疑。在安阳也曾发现过铸铜的原料、炼锅、木炭。同时像在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重 1370 多斤,铸造这样大的器物非有工场不能铸成,非有为数甚多且具有一定熟练技术的工人不能铸成。因此,安阳更应该有制铜器的工场。自然,这种工场是由当时的政府所掌握的,所铸铜器,也是供给贵族们享用。

(乙)铜器的器形

代铜器种类繁多,依用途来分,有如下七种:

  1. 武器和工具(锋刃器) 尖器有针,为缝纫用;有锥,作为工具。端刃器有雕刀形大,为雕刻花骨、字骨和白陶等之用;有钻,为钻甲骨之用; 有铲形器,如铲,为掘地之用;有斧钺形器,作为武器或者工具。边刃器有各种类型的刀:如削形刀、脊背刀、不规则长条形刀、兽头刀及铜锯等,作为武器和工具。双刃器有句兵(戈)、刺兵(矛)和矢镞等,作为武器。

  2. 盛食器 烹饪器中有鼎,一种圆腹两耳三足,一种长方四足,其耳都直立在口沿上,足亦直立。鼎作为煮肉食之用。鬲系煮饭用,似鼎而空足, 或有耳或无耳。代的铜鬲甚少。甗,蒸饭用,全体分两层,上层似甑,下层似鬲,中间有带孔的箄。盛器中有簋(或段),贺腹圈足,盛黍、稷、稻、粟之用。此外,有匕,椭圆有柄,用以取肉。

  3. 酒器 代人饮酒成习,故多酒器。温酒或饮酒器有爵,前有流, 后有尾,两柱三足有鋬。角,似爵而前后都是尾,无两柱。斝,似爵而大,

无流无尾。觚,口底呈喇叭状,细腰。盉,前有流,后有鋬,有蓋,三足或四足。觯,圆身小圈足,有的有蓋。盛酒器有卣,或圆或椭或方,有蓋及提梁,或称为“提梁卣”。尊,侈口方肩,圈足。曐,似壶而广肩,有鼻。瓿, 圆腹而歛口,圈足。觥,蓋作兽形,有流及鋬。方彝,方体有蓋。鸟兽尊, 有似■者,有似鸟者,有似象者,有似虎者,有不可名状者。此外有勺、枓, 用以挹酒。

  1. 水器 壶,巨腹长颈而歛口,圈足,或以盛水,或以盛酒。盘,侈口圈足,有耳或无耳,用以盛水。盂,形似簋而腹深,用以盛水。

  2. 乐器 镜,似铃而大,无舌有柄,以便手执而敲之。

  3. 车马器 有辕饰、衡饰、轭、軎、辖、铃、当盧、镳、鉋等。

  4. 其他 有人面具、弓形器及其他不知名器等。

(丙)铜器的花纹

代的铜器花纹以兽面纹(饕餮纹)为主体,襯托以云雷纹。此外,又有变龙纹、乳钉纹、象纹、羊头纹、牛头纹等等。其风格庄嚴神怪,颇令人起恐怖之感。

(丁)铜器的铭文

代铭文都系铸成,笔法肥粗,铭辞简短,多族徽或族名。代的青铜器,无论从其铸造的精工,器形的繁多和花纹的精巧,都已达到高度的水平, 而为全世界所有青铜器时代的文化中所少见的。(考古学基础第 73—7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