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气、猴气:毛泽东谈目己的性格

访问人:在毛泽东的谈话中,时不时也透露出对自己性格的话,您能否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汪裕尧:直接的材料不很多,但从他的文章、谈话以及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中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和意志的。毛泽东的一生经历过许多斗争和风浪,他总是以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去迎接风浪、迎接挑战的,真可以说是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1915 年 9 月,他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提出要结交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在湖南省立第

一师范学习期间,他自觉锻炼体魄,进行日光浴、冷水浴、风浴、雨浴。他还发出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豪言壮语。这些都反映了他的坚强意志和性格特点。后来在四一二大屠杀那样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毫不低头,而是选择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道路,除了由于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外,也同他的意志和性格分不开的。也因为这样,他几次沉浮,不论受到怎样的打击从不改初衷。

毛泽东的这种性格,从游泳中也反映了出来,他把游泳不仅看作是锻炼身体,而且看作是磨练意志,越是大风大浪他越要去游泳,他说人类就是在大风大浪中锻炼出来的。这一点在他晚年和疾病作顽强的斗争中也充分地反映出来。1972 年会见尼克松时,前一天晚上他曾休克,经医生抢救才醒过来。要见外宾了,医务人员做了好多准备,包括把强心针预先抽在针管里,以备急用。当工作人员把他扶起来见尼克松时,他不让搀扶,把旁边的人推开, 和尼克松握了手。原来约定这次会见只谈 15 分钟,结果谈了 65 分钟,而且谈笑风生,展示了一个伟人的风度。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巨人的气魄,是很感人的,也充分反映了他的性格。访问人:这是毛泽东强的一面,也是人们能感觉到和看到的一面,他是否还有另外一面?

汪裕尧:所谓另一面,就是人们议论的虎气、猴气问题。这是他在 1966 年“文革”开始时给江青的信里谈到的一个问题,他说:“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令当击水三百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 是为次”。我理解、所谓“虎气”,是讲他的原则性以及坚持原则的斗争精神。所谓“猴气”主要是讲执行原则时的策略上的灵活性。毛泽东为什么喜欢邓小平,赞赏邓小平,一个重要原因是邓小平在性格上有同他相似的特征, 原则性很强。毛泽东曾对他说过,我赞成你那个钢铁公司,要柔中有钢;绵里藏针,外面是棉花团,里面是钢铁公司。毛泽东的性格就是这样,意志如钢,性格坚强,但又柔情似水,感情丰富。在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身上也能体现这一点。他批评人时要求很严格,在原则上丝毫不让步;可一旦你诚心改正错误,他又很宽容,给人以改正的机会。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治病救人” 就是他提出来的。

他所说的“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理解这里主要是指发动“文革” 而言的。这里似可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一)对于发动“文革”这件事,他自信是做得对的,是“完全必要的”和“非常及时的”,对于“文革“的大方向,他也自信是正确的;(二)对于“文革”发动阶段林彪把毛泽东著作吹得神乎其神不满意,但又不能不违心地同意那样做,因而担心“吹得越高, 摔得越重”,在这方面又不那么自信。

访问人:“摔得越重”到底是说谁?是指他自己,还是指林彪?

汪裕尧:我理解两方面的含义都有,既有被吹的人,也有吹的人。他已经感觉到这件事会要走向反面。但处于当时的情况,他觉得他那套意见不被周围大多数同志理解和接受,所以又想要一点个人崇拜。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不可能不懂得个人崇拜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从他以后对林彪的“四个伟大”讨厌,批评“大树特树”等可以看出。但他觉得当时有这个需要,因而又“违心”地认可了。这正反映了当时他的一种矛盾心理。他的不自信包含的第三层意思是:对于“文革”能否取得成功没有十分的把握。

他首先从许多领导干部对“文革”“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中感到了这一点,后来又从他借以发动“文革”的依靠力量“红卫兵”的“过火” 行动中感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同阿尔巴尼亚国防部长巴卢库谈话时,就谈到了“文革”有两种可能性,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还谈到要有几个月看眉目,一年见分晓。这样分析问题方法是他常用的方法,但也不能说不反映他当时的真实思想和心理状态。所谓“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的理解,基本的是自信。这是一个伟人成就所必不可少的品质,毛泽东在这方面是很突出的,正因为有这种自信,才能排除万难去争取革命的胜利。又有些不自信, 是指在某个时候、某些问题上。这种情况也不只是“文革”时才有,过去也有过。比如,建国后经济工作上的几次挫折,使他感觉到自己对经济工作不熟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还缺乏认识,在这方面他没有底,尽管他一再下决心要搞通经济学,但这门学问要搞通并不容易,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 往往把陈云同志请出来,这也可看出他的不自信。

访问人:在毛泽东身上的不自信恐怕还有另外一些,包括对彭德怀的批判,他曾说,可能真理在你手里,也包括他后来对“文革”的三七开,都表露出他对这些问题有另外的思考。汪裕尧: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下。过去流传过一种说法,说编《毛泽东选集》的时候,毛泽东向斯大林提出派一个马列主义理论水平高的同志来中国,因为在理论上没有把握,后来斯大林派尤金到了中国。尤金来中国确有其事,也确实看过一部分编入毛选的稿子。但内中的原因并非流传的那样。1958 年 7 月他同尤金当面说过:斯大林派学者来看文章,是不是我那样没有信心,连文章也要请你们来看,没有事情了吗?不是的,是请你们来中国看看,看看中国是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假的马克思主义。你回去说了实话,说中国是真的马克思主义。

访问人:话说回来,毛泽东亲自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并认为它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他又说“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多少也说明了他对“文革”的不自信。

汪裕尧,这已是“文革”后期的事了,我们谈话开始时引用的那段话是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如果我们再深入地想一下,为什么毛泽东“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他的自信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我认为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在相信群众力量的基础上,他不是盲目的。只要是认准了的事情他会坚持到底,不会随意改变的。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在民主革命时期是怎样的坚定和自信,这和他在实际斗争中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有很大关系,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上,对中国农民的了解上,他比别人认识得都早,都深刻,他能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和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了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就不可能那样满腔热情地来支持农民的革命行动,也很难说会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所以他的自信,他对革命前途的信心,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对解放全中国的气魄,都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论遇到多大的曲折,他本人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和挫折,都能使他自信心不减,坚持到底。

同样,他的不自信也是由于没有坚持调查研究,对真实情况缺乏深刻了解造成的。建国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深刻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我们

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应当说毛泽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并为此付出许多的努力,也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由于国际国内许多复杂的原因,以及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某些认识和决策上的错误,加上在调查研究上受到的限制,使他这方面的努力未能一贯到底,失去了对实际情况的真切了解,因而尽管他的本意是好的,是为国为民的,但实践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必然是一场悲剧。访问人:这是人们不愿看到的,也是毛泽东不愿看到的, 但历史规律终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汪裕尧:是这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地总结了这些历史经验,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借鉴了国际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面临的许多新的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我们国家的面貌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这是很可告慰于他老人家的。

1993 年 12 月于前毛家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