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书体的发展和演变

访问人:根据你多年的接触和研究,毛泽东书法的演变过程大体可以分几个阶段,如早期是什么模样,二战、抗战、解放,直至建国后各是什么模样?

齐得平:根据我的观察,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我馆收藏的 1920 年前的 30 多封书信的手迹, 多为楷书,字体工整有力,有些写的特别工整,如《商鞅徙本立信论》,《讲堂录》中的“离骚经”,1916 年 1 月 28 日和 1916 年 2 月 19 日给萧子升的两封信, 1917 年春为萧子升读书札记写的《一切入一》序、1919 年春给日本白浪滔天的信, 1918 年 8 月 11 日给罗学瓒的倍, 1919 年 4 月 28 日给

七、八舅父的信等。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毛泽东书法功底之深。其字形 1916 年前略长,之后字型略扁。

1921 年到 1949 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起草文电时的注意力是如何把党建设好,把军队建设好,把根据地建设好,领导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不在书法。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从他写下的大量文电中, 也可以看出他的书体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如 1922 年 6 月给施复亮并团中央的信,1923 年 9 月给青年团中央的信等,同以前相比, 又有变化,变的有点像后来的字形。从我馆收藏的手迹看,毛泽东书体在 30

年代中后期已独具风格。如 1936 年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批注, 1937 年致范长江的信、致文运昌的信等,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 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 1941 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以后还在不断变化。

1949 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进北京后,情况变了,条件好了, 老人家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宿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

视对象而别。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 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访问人:毛泽东的字变化显著的是哪几年?

齐得平: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一般来说,年代相隔越远,其变化越是明显,然而,其变化又是逐步的。时间相离越近,其变化越不明显。但是,细心观察是可以看出其变化轨迹的。除前边说的以外,明显的变化我认为就属 50 年代了。一个不知道毛泽东青年时代字体的人,用来同他五、六十年代的手迹相比,就不晓得是出自他一个人之手了。

访问人:是不是有笔的问题,比如说买了一批好笔,写出的字比较清秀? 齐得平: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我看主要还是他的

功力和字体变化。毛泽东的字体变化,除从其总体上观察外,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他的签名,你们看 1943 年以前“毛泽东”的这些签名,“毛” 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出来。1943 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竖弯勾,分四笔写出来。到 1948 年、1949 年, 又变了,从 1948 年 2 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 1949 年 9 月给宋庆龄的信、任掘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同以前相比,“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比较大。

50 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又发生变化,写得非常之好看。

访问人:这是不是和他 50 年代以后练字有关系?

齐得平:有关系。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陈秉忱同志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藏各种碑帖数百部。50 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 5、6 次,6、7 次,甚至 10 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多为草书,而且很规范。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漂亮,非常之美,达到自然传神之境地。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毛泽东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再看,还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到启迪。

访问人:毛泽东练书法,他主要学哪家的字体?

齐得平:从我馆收藏的毛泽东 1920 年以前的手迹,特别是 1916 年前的

手迹看,他青年时代习魏碑, 1949 年进城后他收集阅览了历代名家字帖。我以为他是博采众长,不是专门摹仿哪个人,毛泽东之所以成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一个是他的勤奋,有好的功底,再一个是他吸收了古人前人的长处,继承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统,写出了自己的风格。我看毛泽东的字,谁的也不是,是自成体系,就是他自己的,可以叫“毛”体。

访问人:研究毛泽东字体的变化,有什么意义和用处吗?

齐得平:书法是一种艺术。研究毛泽东书法,可以得到启迪,就毛泽东手稿的管理工作来说,搞清楚他的字体变化,对判定毛泽东写的文电和书信的年代有很大用处,在毛泽东起草的文件、电报和他的书信里,有许多当时没有留下年代,只写了月日,有些只写明日,连月份也没有写,个别的连日也没有。我们在整理这些文件时,碰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首先判定年代。准确判定一个文件的写成时间,才能知道它当时起的作用,也才能在现在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判定年代一个是考证文件内容,还有一个就是看他的字体变化。比如 1943 年 12 月 24 日给刘少奇的信,原件没有写年,只有月日,从内容看,

写这封信,肯定是刘少奇在延安,不可能是刘少奇还在华中或其他地方的时候,刘少奇是 1943 年 1 月初回到延安,这封信应是 1943 年或 1944 年的;从

毛泽东的字体看,放在 1943 年也比较合适。但这样还不能完全肯定,究竟是

1943 年的还是 1944 年的?我又拿来其他的文件对照,结果发现,1943 年 12

月 24 日同一天,毛泽东还给彭德怀写了一份电报,用纸完全一样,字也完全

一样。最后定为 1943 年 12 月 24 日。又比如给符定一的两封信,是 1976 年

8 月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在整理图书时,从一本线装书的夹页里发现

经吉林省委办公厅交来的。这两封信,一封年月日全有,写的是 1936 年 11 月 28 日,附有信封,写的是”剑英同志转陈符字澄先生收 毛寄”。另一封没有年代,只有月日,为 9 月 30 日。从字体看,我认为这两封信不是 1936

年的,而应是 1946 年的。为了判定这两封信的写成年代, 1981 年我还曾

向 1946 年在北平执行部工作过的中直党委书记刘华峰同志请教,他同意我的

看法。1983 年编辑《毛泽东书信手迹选》时,准备收入 9 月 30 日那封信,

还是把它当作 1936 年的。我反复看了信的原稿,仍觉得 9 月 30 日那一封的

笔体不是 1936 年的,应是 1946 年的,但我手头没有资料可查,不知道符定一具体历史情况,他究竟哪一年去过延安或和毛泽东联系过。1983 年 3 月召开专家会议讨论书稿时,我在会上把这些疑问提了出来,并建议向符先生的家属调查。随后,中央文献研究室找到符定一之女符德芳,得知其父 1946 年夏应毛泽东的邀请到延安。不久其父先回北平,稍后她回北平时带了毛泽东 9 月 30 日给符定一的这封信。调查结果证明我的看法是对的。这样的例子是不少的,如果熟悉了毛泽东字体的变化,对他那些不好判定年代的文件, 大致可以划定年代。访问人:除从文件内容考证和从字体变化判定这两个方面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参考证据?

齐得平: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从毛泽东书写用的材料上加以判定。比如1947 年 1 月 16 日给陈■昆的信,这封信原来也没有年代,从内容和字体看,

不早于 1945 年,也不应是 1948 年, 1946 年也不是,因为他这时还在张家

口,没到延安。于是我拿出当时的文件一对照,和 1947 年同时写的几份文件在用纸上对上了,上下宽窄,裁纸的刀口也对上了,毛泽东在那一段时间用的是同样的纸,这也是比较准确的。又如,1943 年毛泽东为劳动英雄的题词, 个人交来时有不同说法,有说是 1941 年的,有说是 1942 年的,有说是 1943

年的,前后相差 3 年。但从所用材料看,都是写在印好的同一规格的布质奖

状上的,字体相同,像是同时写的,不可能相隔 3 年。于是我查了西北局的

有关档案,又查阅了延安的《解放日报》。1943 年 2 月 3 日《解放日报》登

载了毛泽东为王震等 21 位劳动英雄的题词,题词内容也对上了,这就判定了这些题词的年代。

总之,从文件内容考证,毛泽东字体判定,再加上用纸和其他材料的参考,毛泽东手稿的大致年代一般能判定了,这为我们整理、编辑和研究毛泽东的文稿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