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璀璨的巨星

访问人:在中国现代史和革命史上,有两个人是人们有口皆碑的,这就是毛泽东和鲁迅。他们对中国革命、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的进步,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曾说过,他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能否就毛泽东和鲁迅的关系,谈谈您的看法?

吴正裕:毛泽东和鲁迅是现代中国人民的骄做,无论站在什么角度看, 他们都是中国思想史上和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巨星。

鲁迅长毛泽东 12 岁,可以说是长一辈的人,他上学较早,在现代中国思想界和文坛上出名也早,特别是到晚年,理论上、文学上的成就达到了他的巅峰,在中国和世界都有很大的威望和影响。毛泽东在鲁迅成就卓著之时, 虽然也在中国出了名,在革命方面已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在理论上、在文章成就上还没有获得很高的成功,他的影响主要还只是波及部分地区和部分人群。他在全国以至在世界,是逐步被人们认识的。应该说,是从斯诺写《西行漫记》后,世界对他才逐步有了了解。

鲁迅和毛泽东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共同的,总的来说他们都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鲁迅还是伟大的文学家,毛泽东虽不好说是伟大的文学家,但也是一个大作家和大诗人。作为文化名人,毛泽东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他对历史、文学以至书法的造诣都是很高的。

访问人:胡绳最近写了一篇纪念胡乔木的文章,称乔木同志是一个大作家。毛泽东当然也是一个大作家。

吴正裕:另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在青年时代就抱着救国救民的伟大志向,后来都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且把他们的革命志向付诸实践。鲁迅为了改变国民精神,选择文学作为武器,他在中国文化革命方面是个巨匠、旗手,有很多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杂文等,在中国文坛上有杰出的成就。毛泽东献身革命后,为了改造中国,不仅在中国文化上贡献巨大,而且还在中国革命、文化建设以及思想领域的各方面都有巨大影响,同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

访问人:也就是说,毛泽东不仅停留在思想上,还付诸了实践。吴正裕: 是这样,所以他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当然鲁迅也是革命家,他对旧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对旧制度、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作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也是大革命家。

访问人:刚才你说,他们之间有共同的,也有不同的,不同的地方表现在哪里呢?

吴正裕:不同的是,毛泽东做出的成就更全面、更辉煌。他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有很大贡献,还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如果说鲁迅是中国 20

世纪的一代伟人的话,毛泽东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 20 世纪的伟人。毛泽东同鲁迅见过面吗?

访问人:毛泽东和鲁迅都曾为改变旧中国而奋斗,他们又共同生活在为改变中国而斗争的年代,他们两人见过面吗?吴正裕:毛泽东对鲁迅相知是比较早的,可以说很仰慕他,但现在没有文献记载足以证明他们曾经见过面。过去有人说他们见过面,是没有根据、不可靠的。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鲁迅日记》,鲁迅记日记从不间断,他把每天的重要事情都记录了下来,我们从《鲁迅日记》中查不到他们会面的记载。二是毛泽东的文稿和讲话,毛泽东的文稿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他也没有说过曾见到鲁迅的话。如果再仔细一些分析,他们有可能接触的时间,也就是 1918 年 8

月至 1919 年 3 月毛泽东第一次赴京,和 1919 年 12 月至 1920 年 4 月毛泽东第二次赴京时。1918 年毛泽东到北京后,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他接触了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知名人物。但这段时间的《鲁迅日记》没有记载他同鲁迅见过面。据冯雪峰回忆, 1933 年底毛泽东曾对他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又据胡乔木回忆, 1954 年他审阅《鲁迅全集》注释时,曾询问毛泽东,是否同鲁迅会过面,毛泽东明确回答:早年在北京,是会过不少名人的,见过陈独秀,见过胡适,见过周作人,但没有见过鲁迅。许广平也曾回忆说,鲁迅生前虽然没有和毛泽东见过面,但他对毛泽东是倾心拥护的,对他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拥护的。我认为这些回忆是可信并且是可靠的,就是说毛泽东同鲁迅没有见过面。

虽然毛泽东和鲁迅没有见过面,但他们之间是互相仰慕、心是相通的。从鲁迅方面讲,在 30 年代前期,他对毛泽东逐步有了了解,大概通过这么几

个渠道:一是瞿秋白在 1931 年受到王明教条主义者的打击,被排斥于中共中央领导机关之外,在上海同鲁迅合作领导革命文化运动时,同鲁迅交往密切, 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时间,也有可能他从瞿秋白那里得到有关毛泽东在井冈山以及赣南、闽西创造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作为一个十分关注着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人,这一点是不难想象的。二是我党在 1935 年底作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策后,曾派冯雪峰到上海向鲁迅及当时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传达了我党的新政策。我想,冯雪峰在向鲁迅传达这个政策时,可能会讲一些主持制定这个政策的毛泽东的一些情况。鲁迅完全赞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根据当时文艺界的情况,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另一些“左联”的同志也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由于这两个口号提出的角度不同,曾引起了一场关于口号的争论。

访问人:这两个口号是不是有较大的分歧?

吴正裕:现在看来,分歧也是在“左联”内部。从历史上讲,鲁迅对“左联”的一些领导人有些意见,而“左联”也有一些人对鲁迅有误解,由于都写文章进行了公开批评和争论,当时的关系不融洽。另外,从两个口号的内容看,都是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一种理解。“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就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由鲁迅提出的,它是在“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作为对于左翼作家的要求和对于其他作家的希望,

并强调文艺工作者将一切斗争汇合到抗日反汉好的总流中去。“国防文学” 是 1935 年冬周扬等为响应中国共产党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而提出的,在团结各阶层、各派别爱国作家、艺术家,以文艺为抗日救亡运动服务上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但这个口号没有在文学创作方面提出要求。因此,笼统他说哪个对,哪个错,确实说不清楚。总的说,两个口号都符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但比较起来,鲁迅提出的口号还明确主张, 无产阶级在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不要放弃它的阶级领导责任,而要更加重视它,要使全民族,不分阶级和党派,一致去对外。

访问人:我们扯远了一点,再回到鲁迅对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上。鲁迅虽然没在组织形式上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对我党和毛泽东一直是十分关心的,有许多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吴正裕:这两方的例子有几个:一是在得知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后, 鲁迅曾给中共中央拍了一个电报,称红军的事业是中国人民的希望。过去对有没有这个电报还有不同意见,现在已经证实了。二是在 1936 年前后,鲁迅买了一批书籍,还有怀表、火腿等送给在陕北的中共中央,这充分说明了鲁迅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期望。

访问人:鲁迅给毛泽东等送书籍、食品、用品的事,我在 1983 年曾访问过王林,据王林说;那时他做党的地下交通工作,这批东西装了两个骡驭子, 是他经手送到陕北的。

吴正裕:这是完全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