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眼里陈独秀身上的光环渐渐退去

访问人:早年的毛泽东非常崇拜陈独秀,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怎么崇拜,甚至有些失望呢?

唐宝林:毛泽东和陈独秀的关系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 1917 年至 1923 年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毛泽东和陈独秀直接接触较少,神交较多,也就是说他是在远处看陈独秀,从《新青年》、五四运动中被捕和筹备成立中共的活动中看陈独秀。从陈独秀来讲,这一段他的确也是光彩照人: 发动中国近代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中国共产党,⋯⋯是关键时刻推动历史前进的巨人形象。所以,这是毛泽东崇拜陈独秀的时期。1923 年至 1927 年是第二阶段。这个阶段初期,由于毛泽东执行

中央决议领导湖南工人运动成绩突出,受到陈独秀的赞扬,在“三大”前夕, 毛泽东调到中央当秘书,与陈独秀共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中央文件均由二人共同签署。因此双方接触较多。当时国共合作的局面非常复杂,陈独秀已经感到很难驾驭,不像他写起文章来那么得心应手。他常常做出一些决策, 而这些决策经过实践的检验有些是对的,有些则是行不通的。所以陈独秀在毛泽东的眼里,他身上的那层耀眼的光环渐渐退去,呈现在毛泽东面前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有伟大的一面,也有不伟大的地方,或者说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这一阶段后期他们关于农民问题已不知不觉地出现了分歧。第三段是 1927 年初以后,毛泽东开始批评陈独秀。原因是毛泽东从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回来,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对农民问题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路线,对中央关于农运的政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总的讲毛泽东主张积极全面的发展农民运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陈独秀则主张对农民运动要有所限制,更不能马上解决土地问题。因为在农民问题上两人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分歧,所以毛泽东也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在中共五大上,他的正确意见,受到压制;在选举时,他才当选为候补中委,五大后他的中央农委书记也撤了。1927 年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他过去以为领导者的话都是对的,这说明他对陈独秀已经不那么敬佩了。他还谈到了党内有家长制,实际上也是说的陈独秀。

访问人:我同意您这三段概括法。具体说到他们分歧的产生,有种观点认为是从毛泽东写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始。

唐宝林: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 1925 年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毛泽东还不如陈独秀。中共四大前陈独秀就接受了这个思想,至少在口头上。但毛泽东在当时写的《阶级分析》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个问题。《毛泽东选集》中的那句话,是解放后加进去的。

访问人:这是否与他担任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文章又发表在国民党的刊物上有关。从文章内容上看,毛泽东认为只有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 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那么它不来领导谁来领导呢?这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

唐宝林:这属于辩论问题。若分析起来,大家可以见仁见智,没什么标准。而且我的根据比你更充足,因为他白纸黑字,谁也否认不了。你则是分析出来的。我认为毛泽东的《阶级分析》,其思路和陈独秀是一致的,他们之间没有分歧。他们真正有点分歧,还是在农民问题上。也就是说,在谈到国民革命时,毛泽东更重视农民问题,而陈独秀就不那么重视,或者说他把资产阶级的作用估计得更高一些。

访问人: 1927 年陈独秀不赞成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观点,我想这也是他过高估计资产阶级作用的原因。

唐宝林:陈独秀的秘书黄文容对访问者说过:你们现在根本不了解情况, 当时陈浊秀的日子非常难过,睡不着觉,一方面是广大农良群众和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些农民领袖,要求陈支持农民运动;另一方面国民党和北伐军官坚决反对农民运动,他毫无办法,找不到出路。所以他听听党内同志的意见觉得有道理,又听听国民党方面的意见,又感到这样乱来不行,非常痛苦, 非常矛盾。但总的来说,他还是遵守国际的决议,维护国共合作,要先打倒军阀,打到北京去。所以从倾向来讲,他还是二次革命的主张。所以他落伍了,最后被历史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