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之间难免有时也有些思想矛盾,但毛泽东对时剑英是信任的

访问人:毛泽东对叶剑英很欣赏,请问他们之间产生过矛盾吗?

范硕:总的说毛泽东对叶剑英比较放心。叶帅自己讲,他没有山头,也没有野心。他说自己是在毛主席领导下“打杂”的,让干什么就于什么。当然这样说,不能否定矛盾和差异的存在。毛泽东和叶帅之间的关系,在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上,也产生过一些差异和矛盾,这是正常现象。

叶帅也有不顺的时候,也曾几起几落。有时起用他来收拾残局,他竟能不计前嫌,服从大局,泰然处之。他很欣赏广东潮洲韩愈祠的一副对联:“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争让昔贤留姓氏;把酒祭,马将军墓,奈何天地,竟将残局付英雄。”叶帅可以说是善于“收拾残局”的一位英雄人物。“文革”期间不少人被打倒了,他是被半打倒,军委副主席始终没有撤。说到矛盾,可以举个例子。1954 年 10 月以前,叶剑英曾任中共中央中南局代理第一书记,中南军区代理司令员, 10 月回北京后任训练总监部代部长, 这可以说是又一次起落。这是为什么呢?据我了解,其中有两个因素,一是说他右倾,搞和平土改,一是说他有地方主义。广东有个别领导人把这些事告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比较重视,曾委派薄一波到广东等地调查,薄老调查回来向毛主席作了汇报,他说,这些事情叶剑英心里很委屈。他去广东后, 对南下干部和当地干部的使用是公平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问题,说他带头搞地方主义缺乏根据。后来毛泽东虽然批评广东的“地方主义”,但也强调说剑英同志在华南工作是有成绩的,不能说他是搞“地方主义”的头头。这是薄者亲自和我讲的。这一次尽管毛泽东讲了叶帅的好话,但当时下面存些人通不过,叶帅还是挨了批评,违心地作了检讨,并因此调回北京。关于这件事,所谓“地方主义”错误, 1979 年广东省委进行了复查平反,并请示

中央得到了批复。叶帅逝世后,薄老于 1989 年 8 月 10 日写怀念文章,登在

《人民日报》上,明确指出当时批评广东一些同志的“地方主义”错误,存在着简单化、扩大化的倾向。还有所谓“和平土改”,是叶剑英根据广东华侨多,工商业发达,农村许多土地占有者,是工商业者兼地主,华侨兼地主的情况,提出不能“一刀切”,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保护华侨和工商业者利益的方针政策。现在看这是很正确的。后来这个所谓“错误”也平了反。所以,当时叶帅因这些事情挨批评,心里委屈,身体又不好,不太痛快。1954 年他在青岛疗养,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整理出版叶帅诗集时曾向他请教,他说,他是批评毛主席的。他引用汉高祖刘邦,即刘亭长唱“大风歌”的典故,建议毛主席要继续保持革命战争年代的联系群众、团结同志的好作风,加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巩固无产阶级新生政权。

访问人:关于这首诗有人持异议,认为它是对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的感应。

范硕:对此我不敢苟同。毛泽东这首词写于 1954 年,但发表在 1957 年。叶帅写“青岛”诗时还没有看到,怎样来“感应”?从两首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上看,也感应不起来。当然,诗无定诂,可以商榷。但对这首诗的后两句, 叶帅确是那样解释的。诗者心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叶帅当时的心境。我不大懂诗,不敢以诗人自居,随便抄袭人家的东西,牵强附会,妄加评论。我们更不必回避领袖之间的矛盾,“和稀泥”。我认为,叶帅对毛泽东并不是盲目崇拜,有矛盾有意见是很自然的。尽管如此,我认为叶帅这首诗还是与人为善的,并无恶意,其用心在警策和规劝。叶帅同中国有成就的大诗人一样,是一位心地善良、怀抱大海的诗人,他始终是敬仰、爱戴毛主席的。

尽管他们之间有时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他总是从大局出发,站在毛泽东一边。为此,有时受委屈,违心地作自我检讨,偶尔借诗词发发牢骚,而他对毛泽东的一片赤诚始终是没有变的,从后来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

访问人:当时毛泽东虽然对叶剑英有些误解,但 1955 年授衔元帅时,叶帅并没有因此而受影响。对这件事您是怎么看的?

范硕:当时授予元帅军衔是有比较有标准的,论资历、论贡献给叶剑英评为元帅,党中央和毛泽东是公正的,叶帅本人也是当之无愧的。据我看毛泽东对叶剑英有长期的全面的了解,一直还是很信任的。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是如此。有些军内外的“造反派”揪斗叶剑英,在最危急的时刻,毛泽东总是站出来保护叶剑英,说他为党为人民立了大功,这一点前面说过了。“二月逆流”平反也是如此。林彪、陈伯达的阴谋败露以后,毛泽东对叶剑英更加信赖,更加依重了。这是有目共睹的, 1970 年庐山会议以后,开展“批陈整风”运动,许多重要工作,如揭露陈伯达的反革命面目,毛泽东和周恩来就交给叶剑英去办。叶帅不辞辛苦,奔赴福建陈伯达的家乡惠安县陈安大盾,深入农村作调查,以后又到厦门、广东、广西等地亲自找人谈话, 提审在押人员、查阅敌伪档案材料,终于查清了陈伯达的反动历史,揭露了这个“红色理论家”的真面目。

1971 年“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叶剑英,由叶帅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叶剑英接受任务后,给毛泽东写了一个报告,在报告的末尾他吐露自己的心声说:令我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我十分感戴主席的信任, 但十分害怕工作做不好,误了大事。他表示自己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希望毛主席、周总理及各位政治局委员能经常对军委工作作出指示,提出意见, 以便使工作少出差错。他请求毛主席有时间请赐一见,得到指示以利工作。毛泽东看到这个报告后,马上接见了他。

访问人:接见他时毛泽东讲了些什么?

范硕:主要谈了林彪搞了十几年,军队问题不少,如何整理军队,肃清林的流毒,加强军队建设等问题。

访问人:从叶剑英给毛泽东的报告里,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有点战战兢兢的味道,连见到毛泽东,也是“赐见”。您认为这正常吗?

范硕:晚年毛泽东一方面受江青等人的干扰,做不到想见谁就见谁,一方面也确实严重脱离群众,所以老同志想见面也是很难的。叶帅在信中写“请赐见”,反映了当时这种大背景。同时,也可以看出叶帅谦虚谨慎的作风。这里想重提一下,江青等人干扰毛泽东,破坏毛泽东、叶剑英关系的事。叶剑英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后,江青一伙把军队看成他们篡党夺权的障碍, 总是想办法打击叶剑英。1974 年 1 月 24 日、25 日,江青、王洪文在军队系统,党中央和国务院系统先后召开两次“批林批孔”万人动员大会,接着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江青又打着“批林批孔”的旗号,借某些领导干部子弟当兵问题,点名批评叶剑英。对于此事的回击,叶剑英采取了巧妙的方式。1 月 30 日,他直接写信给毛泽东,进行自我批评。2 月 15 日,毛泽东在叶帅的信上做了批示:“剑英同志,此事关系甚大,从支部到北京牵涉几百万人, 开后门来的有好人,从前门来的也有坏人。现在形而上学猖獗,片面性。批林批孔,又夹着走后门,有可能冲淡批林批孔。小谢、迟群讲话有缺点,不宜向下发。我的意见如此。”毛主席批示后,把批林批孔大会的录音收回了, 制止了江青等在全国播放“一二五”大会录音的阴谋活动。张春桥因此发难,

说叶剑英利用打报告,写检讨来告状是一大发明。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 当时一方面江青一伙的干扰很大,一方面表明毛泽东对叶剑英还是很信任的。

中国古诗有云:“人间重晚晴”“交情老更亲”。毛主席与叶帅的感情和友谊确实按照这个规律发展着。有一件事的传说是真实的。毛主席弥留之际,叶帅和其他政治局委员列队到他病榻前,与他诀别。毛主席看到叶帅突然睁大眼睛,想说什么。叶帅当时泪眼模糊,没有查觉。待他走出后,毛主席又忽然意识清醒,以手相招。护士见此情景,马上跑到休息室找到叶帅说: “首长,主席招呼您呢!”叶帅返身回去,只见毛主席睁开双眼,嘴唇微微翕动,只是说不出来,叶帅握着他的手,又急又悲,陷入沉思。他后来告诉我们说,主席一定还要交代什么事情,为什么特意招呼我呢?叶帅想了很多, 心情很沉重。这件传奇式的病榻诀别佳话,不是可从另一方面说明,两位老一辈革命家的相依之重,相知之深吗?我想,这确实是一种特殊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