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秘诀

访问人:毛泽东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既有辉煌的成功,也有他晚年遗憾的失误。在您看来,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失误的原因又出在哪里?逢先知:这个问题很大,也很重要。先谈他的成功,如果一般他讲,可

以举出很多条,但最主要的是什么?就不能泛泛地罗列了。我认为有这么几条:

第一,是他能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是比较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等人的领导而显出的最突出的特点。应当说,这几位早期领导人都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分子。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就出了名,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李立三也是优秀的。他们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除了其他原因,主要是他们不能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是囿于一般经验,就是从本本出发。王明更是如此。你们知道党的历史,在党的二大上就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策,还提出了革命分两步走。但确定了革命目标,并不等于就找到了革命道路。提出并解决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毛泽东完成的。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注意了解和研究中国社会,他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立足于中国,特别是当他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之后,更使他的这种个性特质发生了一个飞跃,这就是扎根中国实际,靠调查研究,了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国情。

访问人:对毛泽东来说,他作调查研究比他接受马列主义还要早。

逢先知:如果论读马列著作,好多人都比他读得早、读得多,李大刽、陈独秀是最早的一批,瞿秋白、恽代英、邓中夏读马列的书、翻译马列的书也比较早、比较多。但论对中国社会、中国国情的了解,毛泽东是优于他们的。早在长沙求学时期他就利用暑期出去游学,通过和各阶层的人民交谈, 了解中国的社会,这一条他比谁都早。可以说,是他开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事业之先河,开创了中国共产党调查研究的一代新风。我记得 60 年代初有一位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来访,当时《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刚刚出版,他问《毛

选》第四卷有些什么内容,毛泽东回答:就是一条,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这就是从实际出发。这是毛泽东提出和倡导的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王明、博古也有一条思想路线,是一条完全相反的思想路线。博古在七大发言作自我批评时曾说,他们遇到革命中的实际问题,不是先考虑实际情况如何,而是先考虑马恩列斯在什么地方怎么说的,或者在欧洲在俄国革命史上有过什么类似的情况,用过什么样的口号和策略,并且把它们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博古的这个自我解剖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两条思想路线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小平同志说:我“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这个概括是非常深刻的。

第二,善于听取党内外各种意见,择善而从之,也就是毛泽东的民主作风。在毛泽东身上的确充分体现了民主作风,或者说大部分时间是民主的。最显著的表现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只用了 3 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打败了比我们的兵力强大得多的蒋介石,除了人心的向背等因素而外,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是关键。而他的正确领导同他的民主作风是分不开的。毛泽东善于吸收正确的意见,更善于根据各种不同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决断。他的很多正确决策,包括一些重大决策,是吸收了下面指挥员的意见。比如, 1946 年解放战争刚刚打响,那时粟裕带领的部队在苏中地区,毛泽东从保存我军的有生力量出发,指示他们打到外线,打到淮北去。接到这个指示,陈毅主张坚决执行,粟裕对于留在苏中内线作战和打到淮北外线作战的利弊得失,作了比较,主张继续留在苏中作战,来来回回的电报反映出不同意见的讨论。最后,毛泽东吸收了粟裕的意见,改变了他原来的主张,于是有了苏中战场的七战七捷。1948 年初,为了调动中原敌军回防江南,便于我军各个歼灭江北之敌,毛泽东决定由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南下,打到京沪杭地区。粟裕提出不同意见,毛泽东和中央吸收了他的意见,仍留在中原作战。然后,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打了豫东战役,后来又打了济南战役,为淮海战役的大决战创造了条件,打淮海战役,毛泽东也是吸收了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人一些意见,由小到大,取得了基本消灭蒋军主力于江北的大胜利。这方面的例子是很多的。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期间写的一些电报中,经常询问下面的情况,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往往要征询下面的意见。

访问人:军事民主就是他概括和提出来的,这恐怕也是反映一个高明的军事统帅的基本素质,就像楚汉相争时的刘邦,他不仅能吸收下面人士的各种意见,而且能判断哪种意见对。那么,对错误的意见和主意,毛泽东是如何对待呢?

逢先知:对错误的意见,毛泽东主张也要听。你们都读过《党委会的工作方法》,那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下面干部的话,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听了以后要加以分析。对正确的意见,必须听,并且照它做。⋯⋯ 对下面来的错误意见也要听,根本不听是不对的;不过听了而不照它做,并且要给以批评。”还有一点,值得特提一下,就是毛泽东还善于从群众的不满言论中吸取合理的内容,著名的例子,就是延安时期有雷击打死人的故事。当时一个农民发怨言,说“雷公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毛泽东没有怪罪这个农民,反而从这里发现问题——农民的公粮负担过重,于是发动机关、部队搞生产,叫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小平同志非常称赞毛主席这一点,几十年后还用这个例子教育干部。

访问人:最近我们学习《邓选》第三卷,特别注意到小平同志的这段话, 他是这样说的“对群众的议论,毛泽东同志是非常注意的。同志们总记得, 在延安的时候,生产运动是怎么搞起来的。为什么提倡生产运动呢?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征粮征多了,群众有怨言。我们好多共产党员听了心里非常不舒服。毛泽东同志看法不同,他说,讲得有道理,群众的呼声嘛!毛泽东同志就是伟大,就是同我们不同,他善于从群众这些议论当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逢先知:讲得多好!成功的领袖必须有这一条,有这个气度,没有这一条就不会成为成功的领袖。

第三,是他善于团结人,包括团结那些反对他而反对错了的人。中国共产党长期处在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形成了许多山头。要把各个山头的人都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坚如钢铁,团结一致的党,是很不容易的。毛泽东做到了,做得非常出色。之所以能够如此,除了靠他的正确的思想,理论、政策作为统一全党思想的基础而外,在处理党内关系方面,他提出并实行了一整套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如团结——批评——团结,对犯错误的同志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等。经过延安整风,到党的七大,全党都紧密地团结在毛泽东的周围,真是像第一个历史决议所说的那样,“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毛泽东不但善于团结党内的同志,也善于团结党外人士,作为共产党的领袖,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和个人,而把最主要的敌人最大限度地孤立起来。毛泽东具有宽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气度,这是他善于团结人,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重要的个人气质。

第四,是他具有科学远见。“预则立,不预则废”。毛泽东比别人高明的一点就是,他每走一步棋,还要看到第二步棋、第三步棋,甚至看得更远。军事上如此,政治上更是如此。抗日战争快要胜利了,他就想到城市工作问题,为筹划下一步开辟的工作局面做准备, 1945 年 1 月,他在《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一文中说:“我们要打击日本侵略者,并且还要准备攻入城市, 收复失地。⋯⋯将来从城市赶跑敌人,我们也会做城市工作了。”

访问人:看来 1944 年 8 月他给秦邦宪的信不是偶然的,在那封信中,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这个问题。

逢先知:绝不是偶然的,他还说:“现在的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能是整个中国民主社会的主要基础。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这些话讲得多好,多么富有远见,其理论价值也是很高的。1948 年的九月会议,他就开始筹划新中国的蓝图,提出了关于国家体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等等问题。这是很不简单的,因为这时三大战役还没有开始。到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把建国纲领提出来了,还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问题、经济政策问题以及干部作风问题等等。所以我们在建国后的各项工作是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因为我们的建国纲领上都有了,从大政方针到具体政策,规定得很具体。这种科学的预见性,在毛泽东身上是很突出的。

访问人:你觉得,毛泽东的这个特点,是能学得来的吗?

逢先知:这里确有他个人的天分甚至说是天才的原因,但也不能把这个问题绝对化,那就陷入历史唯心主义了。我认为,他之所以能够做到,主要与他的马克思主义的修养和掌握的丰富的历史知识、革命经验有关。比如, 提出防止骄傲自满、警惕“糖衣炮弹”,不当李自成,这是从中国历史中汲

取的经验,他对各个朝代的兴衰成败的历史非常熟悉。当然对这些经验,别人或许也知道,也懂得它的对与错,但提出的时机和表达的方法会有大的不同,这又是他比常人高明的地方。“文化大革命”尽管根本错了,但他预见到社会主义国家会有和平演变,提出资本主义还有复辟的可能,这一点是很有历史眼光的。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也曾讲到法国的历史,复辟反复辟,搞了几百年,新的制度才定下来。毛泽东的这个预见现在应验了,苏联解体了,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了,而他讲这些话的时候苏联还那么强大,社会主义制度看起来还比较巩固。他还是看到了历史的反复,预见到了这种反复。

访问人:对和平演变问题,毛泽东在晚年警惕性是非常高的。

逄先知:胡绳同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在讲到这个问题时, 使用了“伟大的预见”这个词,我是赞成的。就是说,一个新的社会形态, 在它还不是完全巩固的时候,有可能还会出现反复,甚至变回去。如何防止和平演变,毛泽东进行了尝试,但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他在“左”的指导思想下,又把国内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结果走到“文革”中去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正确总结了这个教训,一方面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另一方面又指出他发动“文革”的动机“是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所必需”,这是“他的悲剧所在”。

第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提出行动纲领和口号。一个政党,一个领袖,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正确的纲领和口号,不然就没有号召力,没有凝聚力,没有团结力。每到一个历史关头,毛泽东总能及时提出吸引全党奋斗的口号,如大革命刚刚失败,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后来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工农革命”。抗战一开始,就提出“持久战”,他论述的持久战的三个阶段,几乎像自然科学家进行计算一样准确,为鼓舞全国人民团结抗战起了重大作用。在同国民党反共顽固派进行斗争中,及时地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给人们指明了方向。抗战接近胜利的时候,提出“联合政府”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号召力, 对于联合中间力量,孤立国民党主要当权派起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 什么时候提打倒蒋介石也是一个非常策略的问题,提早了,由于人民特别是中间力量对蒋介石的真面目还不清楚,会脱离群众。到 1947 年 10 月才明确提出这个口号,时机抓得非常好,对于团结人民、动员人民起了很大的作用。

访问人:像“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样的口号,不仅内容深刻、明确,而且形式也很好,至今还常常为人们所传诵。

逄先知:他使用的语言是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又很容易记。内容则概括得非常准确、科学。

建国以后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任务,提出过许多很好很正确的口号和概念。我这里只举一个例子,是我亲身感受的。1961 年毛泽东组织三个调查组,分别到浙江、湖南、广东作农村调查,我也参加了。毛泽东根据大家提供的大量调查材料,在广州会议上概括出反对两个平均主义

(即反对人与人之间、队与队之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人们的思路豁然开朗。当时,那么多人到农村调查,谁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 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我们看问题不能离开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毛泽东确有这个本领,一下子就能抓到问题的实质,打开人们的思想。他的高度概括能力和善于抓住问题本质的洞察能力不能不使人钦佩。访问人:前面我们

在讨论他的科学预见性时,您谈到天分问题,他的这种高度概括能力和洞察能力,也不应仅仅看作是天分。

逄先知:这就涉及我要说的第六点,毛泽东的刻苦勤奋精神。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到他的晚年,他工作起来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问题不解决总是放不下。刻苦的读书生活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他不但勤于学习,更勤于思索。他常说“多想出智慧”。古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是又学又思。他的刻苦精神一般人比不上。而且他还会读书,会用脑筋。读文件累了,就换本书读,当作休息。他说,从脑力劳动到体力活动是休息, 从读这本书到读另一本书也是休息。他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就是从勤于读书,特别是读哲学书,从勤于思考,锻炼出来的。所以不要简单地认为毛泽东就是天才,岂不知他的渊博学识和智慧是从刻苦勤奋中得来的。

访问人:就是说,他有天分,再加上后天的勤奋努力,包括在革命实践中的磨练,才成就了毛泽东。

逄先知:应该这样看。凡是和他接触过的人都有体会,他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有一次,周恩来在延安干部大会上作报告,陈赓坐在边上,当局副主席讲到毛主席对马列主义的贡献时,陈赓插话,问“毛主席记忆力那么好的秘密是什么?”这时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都想听周恩来的回答,停了停,周恩来说了两个字:“死记”。我想,这就是勤奋。毛泽东的超人的记忆力, 既有先天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所谓毛泽东成功的秘诀,这六点也不一定概括的完全、准确,各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会有不同的角度。总之我相信邓小平的话:“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毛泽东的成功,不应简单地看作他个人事业的成功,而是全党和全国人民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