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高菊村——毛泽东和韶山“情结” 高菊村

高菊村,1936 年生,湖南泪罗人。自 1965 年起一直在韶山工作,曾任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现任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副局长、湖南中共党史学副会长、湖南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主编的著作有:《青年毛泽东》、《韶山吟——古今名人墨客咏韶山》、《风景名胜·韶山》、《毛译东故土家族探秘》等。

韶山因毛泽东而闻名,还是韶山养育了毛泽东?恐怕不是一两句活能说

清的。湖南人说,韶山出了个毛泽东,陕北人说,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我们还是借用高菊村的话:毛泽东——韶山,日月同辉!这篇访谈录是我们趁高菊村来京出差的机会采访到的。

韶山给了毛泽东很多

访问人:毛泽东生于韶山,长于韶山,但他不仅仅属于韶山,而属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属于世界。韶山因为他的出现而闻名中外,走向繁荣。那么韶山曾给了他什么?

高菊村:韶山给他的东西很多,对他的影响深远。可以说,没有韶山昔日的影响,就没有今天的毛泽东,他在韶山的经历,关系到他的一生。他在这里诞生,从这里启程;他的思想、个性、人格,在这里奠定根基,起源发迹。

访问人:请说说少年毛泽东的思想、性格的问题。

高菊村:毛泽东的童年和少年,在韶山度过, 1910 年秋快满 17 岁才离开。对于他这段历史情况和故事,已有许多宣传介绍,然而对他当时的思想性格,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我也是近几年来才注意到它。我认为, 少年毛泽东的思想、性格的根本内核是:思想上,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立志救国救民;性格上,刻苦追求,奋发上进,从不屈辱盲从——这便是独立思考、勇敢抗争。

访问人:他当时这种思想、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高菊村:这就离不开社会环境,韶山的人和事。具体说来有 6 个方面。第一,外祖母家。我先讲这个,人们也许会感到意外和奇怪;但殊不知

这正是毛泽东经历中的第一个特点和优点。毛泽东出生时,父亲毛顺生仍是贫穷潦倒;母亲文氏,娘家湘乡唐家■(今后韶山市),虔诚信佛,生育不顺,头两胎夭折。毛泽东出世后,父母深感生活无奈,尤恐先例重演,故此, 毛顺生外出当兵,文氏抱毛泽东回娘家寄养,直到毛泽东 8 岁才接了回来。当时文家已是四世同堂、40 余口的大家庭,又属小康之家,书香门第,更有优良的家风。这家风一是坚韧不拔、勤劳精细的治家作风:二是行善好施、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纯朴的心,真诚相处,温顺和谐。毛泽东的外祖母、母亲和童年毛泽东深受这文氏家风之影响。同时,毛泽东在文家七、八年,颇受长辈爱护、器重,加之他聪明可爱,被人视为宝贝。舅舅在家办私塾,经常带他在身边,他成了一个特殊的“旁听生”,所受的教益比正式生还多。优越的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常使毛泽东称心如意,乐而无忧,难免产生某种优越感。他在同辈或同龄孩子中,往往不是被羡慕,便是遭妒嫉,也难免时有口角和“纠纷”。这一切,不能不影响到他思想性格的发展,使毛泽东得到最初的锻炼。

这个情节说明:毛泽东在受父亲、毛家、毛氏家族影响之前,先接受了

母亲、文家的影响,在学会恨之前,先学会了爱,在认识假恶丑之前,先认识了真善美,在产生忧患意识之前,先有了乐观向上。唐家■的生活,使他获得了对人生的重要的第一印象,获得了日后反抗活动的初始依据和初始动力,萌生了最为朴素的善恶观、从而为他回到韶山冲以后,不断地与父亲、族长抗争,打下了根基。

访问人:这个情况的确很特别,也鲜为人知,但又重要。请说第二个方面。

高菊村:第二,父亲母亲。母亲文氏,上面已经提到,她的优良品德及对毛泽东的影响,已广为人知。她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一生勤俭、善良、无私、大度,对人怜悯、同情,对毛泽东的影响特大,毛泽东对母亲十分孝顺、敬重。这些都不多说了。在这里我要借此机会,对毛父顺生及其给予毛泽东之影响,多说几句。

我认为,过去人们对毛顺生的了解是很肤浅而片面的,宣传也是不很公道、客观的。对他过分苛贬,失于偏颇。他固然有专制、自私和对人刻薄、粗暴的消极一面,但这是次要的一面。他更有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积极一面,也是主要的一面。这一面还包括他的强悍、武勇、坚韧不屈的性格, 无畏、果敢的胆量气魄,奋发进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他的商品经济意识和经商发家之道。而这些对当时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来说,真是难能可贵!又恰恰是这些,对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的身上始终可见毛顺生的影子。

即使毛顺生的消极一面,也给毛泽东带来了积极的反响。少年毛泽东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以文家、母亲对比毛家、父亲,以前者的乐善好施对比后者的刻薄自私,以文家的自由活泼对比毛家的专制压抑,这,正是整个少年时期毛泽东父子间充满火药味的基因。文氏对丈夫只有温顺,而毛泽东对父亲的弱点却是坚决地抵制和斗争;毛泽东的抗争虽未也不能克服父亲的阴暗面,但使自己得到了难得的磨而。

所以我说,少年毛泽东正是在父母的交互溶磨中塑造出来的:父亲给他以棱角,母亲给他以光环,他既扬弃了父亲的自私、刻薄,又保留了父亲的坚强、勇敢;他既接受了母亲的善良、无私,又抛弃了母亲的逆来顺受。他是阳刚、阴柔兼备的伟人!

访问人:你的观点值得重视。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父亲, 成为研究工作者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看来我们应该为毛父“恢复名誉”。还有影响毛泽东的第三个方面呢?

高菊村:第三,毛氏家族。毛姓源于周文王第 8 子:“郑”,史称“毛伯郑”。毛氏家族历尽沧桑,由中原到江浙,再到江西,明洪武年间,毛太华及其子,从江西经云南到湖南湘乡,最后定居韶山,开韶山毛氏家族之先河,自大华公到毛泽东计 20 代。这个家族,系韶山最大的家族,组织、制度非常严密,严然是个“小王国”。它的总词堂——“毛氏宗祠”,分词堂—

—几个“公祠”,有如“宫殿”;它的历修族谱,类似“宪法”,族谱所载

《家规》、《家训》、《家戒》、《家劝》等,如同法规、法令。这些虽然基本属于封建的东西,但是也有其精华。如规定:敬养父母,友爱兄弟,严于教子,婚丧喜庆不骄奢,不溺女婴,体恤孤儿寡妇,和睦乡邻等;严戒: 游荡,赌博,偷盗,酗酒,迷信风水、强占他人财产等;劝行:培植心田, 品行端正,奋志芳窗,勤劳务本,等等。这些,多少体现了民族精神、传统

文化和社会公德,曾为少年毛泽东所吸收和效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和韶山的毛氏家族,在历史上出了不少的名人, 如毛遂、毛亨、毛苌、毛延寿、毛贵、毛伯温、毛晋、毛奇龄、毛有庆、毛正明、毛恩毅等。毛尔达、毛彝生、毛兰芳等在主持修族谱时,不仅对他们都有所载入,而且把韶山的风景和神话、传说写了进去,并配上诗词或骄文, 致使本属正儿八经的儒书,染上了难得的文艺色彩和浪漫气息。于是,这本毛氏子孙必读之书,毛泽东更为喜读,并受益匪浅,1959 年 6 月回韶时,还点名要看。

访问人:毛泽东当年看过的族谱还在吗?毛氏家族共修过几次族谱? 高菊村:韶山毛氏家族共修过 4 次族谱,毛泽东 1959 年看的是四修(1941

年)。这些族谱都已珍存。

第四,蒙馆塾师。毛泽东 1959 年回韶山祭拜父母坟墓后说:生我者父母, 教我者党,人民,老师、朋友也。这老师,也包括了他的蒙馆——私塾老师。所以,他那次请父老乡亲吃饭。就请了当年的塾师,并一一敬酒。当敬到塾师毛字居(堂兄)时,毛字居激动他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即席作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少年毛泽东在韶山,读过 6 年私塾,换过 7 个塾址

和 6 位塾师。

访问人:真是“打游击”一样!为什么换得如此频繁?6 位塾师中哪位对毛泽东影响最大?

高菊村:应该说,每个私塾、每位塾师都曾使毛泽东获得益处,如文化基础,历史知识,还有古文写作和书法。他熟读先生点教的“四书”、“五经”,但他不喜欢经书,爱看中国古典小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但强烈的求知欲望远远难以满足。同时,他很不满意当时的学制和教学方式。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最好的、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塾师,就是毛麓钟。麓钟先生世居东茅塘(毛泽东祖居地),是毛泽东的堂怕父,“韶山冲唯一的秀才”。他才高学斗,品德高尚。他曾游幕江浙,目睹中日甲午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创伤,深知清廷之不可救药,乃愤而归乡,在自己家里续办“面山楼” 私塾,决心造就下一代,以资救国救民。因此,他办学的方式与前辈迥异, 吸收了若干新学成分,将亲身经历的“国耻”引入教学内容,以励学生为国读书。毛泽东于 1910 年上半年在其门下就读,使他眼界大开,爱国爱民意识更浓,其收获超过了以前的几年。

还有一位,虽然不是毛泽东的正式塾师,但给毛泽东的影响不亚于毛麓钟,那就是李漱清先生。他家住毛泽东家以北三、四里处,比毛泽东大 21 岁,早期在外地进的是新学堂,思想激进,回乡后大谈维新变法,以拯救中国,主张废除祠堂、庙宇,建立新学,培养救国人才。毛泽东十分钦佩,经常趋前请教,结为忘年之交,并从他那里第一次听到了维新救国的道理,读了不少维新变法的书刊。这时,毛泽东不但有了爱国主义、民本思想的萌芽, 而且有了救国救民方法的启蒙。

访问人:中共韶山支部首批党员、5 位烈士之一李耿侯,是不是就是他的儿子?

高菊村:是的。李漱清帮助毛泽东走出了韶山, 15 年后,毛泽东又引导李漱清的儿子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培养其成为韶山农运的领导骨干。这也是“毛泽东与韶山”辩证关系的一个逻辑反映。下面。我继续谈韶山对毛泽东的影响。

第五,乡土文化。由于自然地理和社会历史的特殊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韶山的具体体现,内容极为丰富而典型,并为本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少年毛泽东正是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度过,受其影响殊深。例如说“儒”和“佛”,在韶山均颇盛行,少年毛泽东既受影响,又有扬弃,充满着矛盾、复杂情况。因我有专著和专文,在此就不说了。第六,阶级斗争。这可说是毛泽东与韶山关系中的一根红线。韶山的社会状况和阶级斗争,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对少年毛泽东思想性格的初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个带实质性的问题。因为它比较广为人知,我就点到为止吧!访问人:不,有两个问题还得请说说。一是毛泽东少年时期韶山的土地占有情况;二是哪一两件阶级斗争的事实对当时的毛泽东影响最深?

高菊村:毛泽东少年时期韶山各阶级的土地占有情况暂无资料可查,但在解放前:仅占人口 6.5%的地主、富农,却占去土地 60%。而占人口 71% 的贫雇农,仅占土地 5.8%。韶山最大的官僚地主成涤泉的弟弟和儿子 6 人, 共有良田 1 万余亩,占了韶山水田面积 1/7。

解放前,韶山冲有 70%以上的贫苦农民靠讨米、做工为生。迫于生活,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韶山人民多次掀起自发的反抗斗争。对少年毛泽东

影响最大的是 1910 年上半年的长沙“饥民暴动”、韶山内外闹“平祟”、“吃大户”的运动。毛泽东不仅耳闻目睹这些斗争实际,而且还亲身参加了与封建地主兼族长毛鸿宾的斗争,加之一些带爱国色彩新书报刊的启迪;毛泽东的思想触动很大。他后来回忆说:这些事给我“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 有的事“影响了我的一生”。从这时起,我“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 深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忧虑,为人民的痛苦而不安。我认定“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救国救民”是自己的“天职”。“所以我说,毛泽东思想、性格之基牢牢奠在韶山,毛泽东之根深深植在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