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陈之间虽曾互相欣赏,但因种种原固,未能建立起真诚的友谊

访问人:毛泽东很崇拜陈独秀,对陈独秀也满怀着深情,但从陈独秀来讲,对毛泽东似比较平淡。比如: 1937 年陈独秀出狱,我党曾派人劝他到延安,他说,大钊死了,延年、乔年也不在了,延安就不去了。话虽然很简短,但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和毛泽东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友谊,尽管他们曾有过这样的机会。

唐宝林:我认为感情是单方面的,比如:我崇拜你,被崇拜人并不一定知道,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又没有机会接触,我可以把感情埋在心里。友谊就不一样了,友谊必须是双向的,平等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从毛泽东和陈独秀两人早期的关系看,只看到感情,是一个学生对一个师长的崇拜和尊敬。从年龄上说,陈长毛泽东 14 岁,这对他们的平等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陈独秀对毛泽东很赞赏,也有过鼓励和支持,但那是一位长者的赞赏, 是上级对下级的鼓励与支持,所以因为地位的不同,也影响了他们的双向平等的交流。还有陈独秀是国内知名学者,毛泽东当时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这种知识上的差距,也是影响发生友谊的。再加上陈独秀有一种家长作风,不太容易和小字辈建立忘年交,他比较缺少主动和年轻人打交道,并给以帮助的风格,这一点他不如鲁迅。他决不会因为欣赏毛泽东而主动接近毛泽东。陈独秀和李大钊就有友谊,他们地位相同,知识水平接近,认识客观世界的观点接近,所以他们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访问人:恐怕与两人的性格也有关系。陈独秀的外号是“火山”,脾气很暴且很倔,其实毛泽东的脾气也很大,且很有独立思想,他们在一起共事, 可能会产生些碰撞,妨碍他们之间感情的交流。

唐宝林:这个问题还很难说清楚,因为没有材料。 1923 年夏到 1924 年底陈独秀是中共总书记,毛泽东是秘书,他们一起共事一年多,从留下的文件看,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显的冲突。当然这年底毛泽东生病不得不回家休养,并且不再当中央秘书,是不是与陈独秀发生矛盾有关,这还要待有材料证明才行。相反, 1925 年毛泽东从家乡回来,就当上了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这自然要经过陈独秀的同意,说明当时的陈独秀仍然是赏识毛泽东的。他们真正产生分歧是 1927 年在对待农民问题、国民党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以后天各一方,毛泽东到农村搞武装斗争,陈独秀在城市搞国民会议运动,而反对农村武装斗争。这个时候,两个人实际上代表了两条路线,也就彻底没有产生友谊的基础了。

1937 年陈独秀出狱的时候,延安毛泽东是负责人,陈独秀虽然已经离开了托派组织,但仍保留城市为中心的托派观点,中共也还把他视为托派首领。当时的共产党在国际影响下,对托派采取绝对打击的态度,康生、王明诬陷陈独秀是汉好,并且发表在党的机关刊物《解放》上。作为陈独秀,他分不清毛泽东和康生、王明有什么区别,他看到的是共产党的报纸在骂他,自然也就把这笔帐记在了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头上,不可能对毛泽东产生好感, 不去延安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