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绿色消费的兴起

绿色消费运动,目前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它是环境保护所引起的人类生活方式变革的产物,也是环境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必然结果。随着绿色

消费运动的发展,全球正日渐形成一种“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的生活风尚。绿色产品。目前,既没有受到污染又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备

受消费者的青睐,人们把这种产品亲切地称为“绿色产品”。1990 年进行的两项调查表明,67%的荷兰人和 82%的德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考虑环境污染的因素,英国的购物者约有半数会根据对环境和健康是否有利来选购商品。消费者有环保要求,零售商也利用环保因素来推销商品,1989 年德国的

腾格尔曼超级市场集团通知供应商,从 1991 年起,所有含纤维素的产品和包装品都不得含氯。丹麦的埃尔玛超级市场集团对包装材料的要求更加严格, 一切有害的物质都要除掉。

国外已经出现了一批专售无污染商品的“绿色商店”,虽然商品价格较高,可依然顾客盈门。

现在形形色色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多,从“绿色食品”到“绿色用品”, 从“生态玩具”到“生态时装”,从“绿色汽车”到“生态住宅”。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对少年儿童,绿色市场都在迅速发展。美国 1990 年大约有 600 种新的“绿色产品”问世,这意味着,绿色产品的增长速度要比整个新的包装商品的增长率高出 20 倍。

在这里“绿色”当然不是真指绿的颜色,而是“无污染”、“无公害”、“环境保护”的代名词,是“生命”、“健康”、“活力”的象征。

诸如不施化肥、农药种植的蔬菜,用不含抗菌素、生长激素和其他添加剂的饲料饲养长成的鸡肉,不含有害物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洗衣粉, 能够自行降解而安全回归大自然的塑料制品,用回收纸制做的文具用品,用不含氯氟烃物质作致冷剂的冷藏柜,既节省燃料又极易拆卸、回收、再利用的汽车,完全围木、石、土等天然材料建造的住宅等,都属于绿色产品。为了鼓励、保护和监督,保证“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不少国家实行了“绿色标志”制度。

“绿色标志”是不同于产品商标的一种标签,它的作用是标明某产品符合环保要求和对生态环境无害,需经专门委员会的专家鉴定后才由政府有关部门授予。它的评价标准包括好多方面,如含毒量小、排污少、噪音低、废弃物量少、资源循环利用率高等。

各国对“绿色标志”的命名也不一样,如德国叫“绿色天使”,美国叫“绿十字”,日本叫“生态标志”,加拿大叫“环境的选择”,法国叫“法国标准环境”等。

购买贴有“绿十字”标签的商品已成为美国西部超级市场里的新时尚, 一场“绿十字”浪潮正自西向东席卷整个美国。专家们认为,这支“绿十字” 军的崛起将会带动美国消费者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从而引导美国消费市场的一场环境革命。

德国现有的 70 多类商品中,已有 3500 种取得了“绿色天使”标志,它

们的“足迹”遍及德国民用消费的各个领域。在中国,农业部于 1990 年率先

命名和批量推出了自己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到 1992 年 2 月,已有 270

项 128 种食品被授予“绿色食品”标志。

一来是迫于政府和绿色组织的压力,二来也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始兴起一股企业环保热。许多企业设有环保顾问或环保经理, 努力设法改善自己在消费者中的形象,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虽然需要花钱,但是最终还是能够节省开支、降低成本,赢得市场,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耗资 10 亿马克兴建一个大众油漆厂, 生产的油漆不用化学溶剂而是水基漆,可防油漆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意大利蒙特卡帝尼——爱迪生化学公司花费 3000 亿里拉研制成一种聚丙烯纤维网,可以代替石棉加强混凝土,却不会污染大气和水体。

瑞典一家纸业公司在英国推出一种不用有毒氯漂白的纸尿布,市场占有率一下子上升了 3%。另一家灯饰公司采用无毒的粉末涂料代替有毒的溶剂涂料,每年不仅节省了 230 万克郎,还少用了 200 吨会污染空气的毒性溶剂。

法国化妆品巨擘奥雷阿尔公司在经过 10 年研究和花了 2 亿法郎之后,终于可以不再在喷发胶中使用有害臭氧层的含氯氟烃物质,它的产品畅销全世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在美国和新加坡的工厂制造线路板时不用氯氟烃,一年就节省开支 600 万美元。

许多公司完全是靠制造对环保有利的产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如, 丹麦的瓦尔德·亨里克森纺织机械制造公司之所以能够抗衡那些与它竞争的亚洲厂商,就是因为它发明了一种新染色机,使纺织厂可以大量减少有毒废水的排放,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客户。

人人都希望环境更清洁、更卫生。直到不久以前,人们还都认为企业只知道赚钱,不惜污染环境,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开始变了,赚钱和净化环境往往不再是互相矛盾的目标。美国《企业与环境》一书的作者乔格·温特这样说:“总经理可以不理会环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来,公司必须善于管理生态环境,才能赚钱。”绿色包装。目前流行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如塑料袋、易拉罐等,需要一个世纪才能分解。为此,一些国家已经或准备立法限制易拉罐的制造量和使用量,如意大利政府宣布在今后 10 年中禁止使用非生物降解包装物。解决包装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为了达到既节省资源又保护环境的目的,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地研究各种解决包装问题的办法,希望实现理想的绿色包装,即不制造任何垃圾的包装方法。这也是表现在包装上的绿色消费。

现在,对包装方法和包装材料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功。如德国发明了一种用淀粉做的遇流质不会溶化的包装杯,每年为它们节约了制造 40 亿只塑料杯的材料。这种杯子吃下去不会增加太多的热量,弃置后在自然中也容易分解掉。最近,瑞士有人发明了一种可食用的盘子,这种盘子是用谷物混合制成的,在一次性使用之后,也可以用作肥料或用作牲畜饲料。台湾的一位餐馆老板,用小麦为原料,也研制出了可食性餐具。

绿色包装的另一个方向是包装材料的再利用。日本的消费者对产品包装一向十分讲究,在绿色消费浪潮的影响下,现在各大百货公司都率先在购物包装上做文章。为了避免更多的树木遭砍伐,东京的一家百货公司开始使用再生纸购物袋,其他公司也纷纷响应,结果用再生纸购物成为一种时髦,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包装用纸。另一家公司则抓住年轻女性和青年学生的消费心理,率先推出利用具有日本传统色彩的棉质方巾作为包装。这种棉质方巾过去一直是滞销商品,如今,该公司在这种包装方巾上印上森林、长颈鹿、风景名画或受保护的动植物后,竟成了高档百货用品的包装物,解下来之后还可以当作桌布或装饰布使用,同时也使环境意识随着日用商品进入了千家万户。“回归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是当今一个日益深入人心的口号, 并形成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潮流。当然,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到原始状态的回归,而是一种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意义上的回归,是人

们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顺应自然的生存方式。它主要包括绿色建筑、生态旅游、写短文章、吃“环境餐”等方面的内容。

绿色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类型。它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进行设计, 建造出人、生物与居栖环境相融合、相弥补的空间,形成多层次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生活环境更接近自然,使人的工作更惬意,生活更舒适,健康更有保障。这种绿色建筑,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种建筑潮流。在这方面,美国的一些建筑师已走到了环保的前列,进入 90 年代后,他们在设计建筑物时,增加了采用可以循环、可以更新的建筑材料,安装节能的温度调节系统,设法减轻室内空气污染,并把树木、风、水带回市内环境,使建筑物与环境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美国建筑师协会正在制定一份环境材料指南,拟对常用的材料进行化学分析,并列出毒性较轻的替代材料。

无污染旅游与生态旅游。基于旅游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近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无污染旅游”。如日本,在国内大力提倡“无污染旅游”。日本富士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游人络绎不绝,由于旅游者人人都自带塑料袋,把废弃物放入袋中,再扔到垃圾桶里,所以旅游地山上山下十分清洁。“生态旅游”是指在不损害野生动植物、不危害环境、不破坏地方风俗和人文古迹的条件下,让人们回归自然、进入自然景观,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风光美景,享受在深山密林中远足,在激流险滩跋涉所带来的乐趣,使大家既获得了知识,陶冶了性情,又增强了人们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保护了旅游资源。在美国,“生态旅游”已成为 90 年代消费的新趋势。

为挽救森林,写短文章。这是联合国秘书处近来提出的一项建议。据联合国《秘书处新闻》的报道,联合国每年印文要用去 5 853 吨普通纸和 234

吨的影印纸。总计相当于毁掉 10.5 万棵树。这还不包括信、信封、电话记录

便条和其他地方印刷的印刷品。该刊物还说每回收或节省 1 吨纸,等于挽救

了 19 棵树,节约了 4100 千瓦小时的电。为此,联合国秘书处建议:最好缩短各种文件的篇幅,删除不必要的词语,只印最重要的内容,这可以说是绿色消费所带来的办公变革。“环境餐”。一向以食肉为主的西欧,越来越认识到多吃肉类的害处。如吃含大量牛肉的饮食而大量吸收饱和脂肪,是引发心脏病、肥胖症和其他失调症的因素。此外,提高牛肉产量必须增加谷物的生产,这就大大增加了对土地的侵蚀。所以,很多“环境保护主义者”都极力提倡少吃肉或不吃肉。欧美发达国家每人平均每年至少吃肉 100 公斤, 谷物产量的六成被充作饲料喂养家畜。少吃肉类等于少消耗谷物饲料,还可以间接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因此,人类根据人们食用数量的需要来发展, 使食物比较平衡,既有益于健康,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