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供求现状
迄今为止,中国始终未能彻底摆脱来自粮食供求方面的巨大压力。解放初,我国人均粮食产量为 209 公斤,1958 年增加到 300 公斤,1979 年首次超过了 1936 年水平达 343 公斤,1984 年达 396 公斤,创造了我国人均粮食占
有量的最高纪录,基本解决了 10 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随后是几年的徘
徊,直到 1990 年出现了一个较强的增长,但人均粮食产量仍不过 374 公斤。
因此,整个 80 年代我国人均占有粮食大体在 375 公斤左右,明显地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人均占有粮食仅为美国的 1/4。
目前我国的粮食消费是一种低水平的消费,粮食供求关系也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临界状态的总体平衡。所谓临界状态,是指粮食供给与粮食需求勉强持平。这种状态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很容易遭到破坏而走向不平衡,使粮食供求矛盾激化。
我国粮食供求的前景也不容乐观。我国粮食产量从 1980 年的 3184.5 亿
公斤猛增到 1984 年的 4073 亿公斤,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突破。但从那以后,
粮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到 1990 年出现了一个小的增长高峰,也只不过 4250
亿公斤。致使粮食增产计划的第一个台阶 4500 亿公斤的目标落空。1991—
1992 年粮食产量又突然连续衰落,尽管 1993 年粮食产量突破了 4500 亿公斤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但这是否可以说明粮食供求相安无事呢?应当肯定, 我国目前粮食供给略大于需求,的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是否依然,值得讨论。一般人们通常喜欢把总量的丰歉作为判断我国粮食多少的依据。如 1993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又创造了
4560 亿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因而一段时间以来,来自舆论界的宣传报道以及某些理论界人士的分析认为,我国粮食供给是充足的,供求是平衡的,甚至供给是过剩的。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粮食供求是否平衡,不能只看供给的变动,即总产量的增减,而且还要看需求的变动,即人口的增减。我国的粮食总产量比美国高出 1/3 ,但人均占有粮食数量仅为美国的 1/4。两相比较, 能说中国粮食丰裕吗?显然,判断粮食的供求是否平衡,只能看人均粮食占有量。离开人均谈总量,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粮食总产量呈增长趋势,但人均粮食占有量每年大致在 380 公斤上下波动,始终
难以突破 400 公斤。究其原因,除了政策波动等人为因素以外,人口过快增长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近 10 年来人口年均增长 1.3%,如果粮食增长低于 1.3%,人均粮食占有量就会下降。1992 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 4400 亿公斤,远远超过了 1984 年,但由于人口增加,人均粮食占有量比 1984 年减少
了 14.4 公斤。我国为了满足年净增 1500 万人口的需要,仅粮食的直接消费
每年就需要新增 300 多万吨。这是在观察中国粮食供求态势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 1993 年 10 月以来,伴随我国粮价的接踵攀升,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及专家学者对中国未来的粮食问题作出了种种预测,在众多预测中,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的预测最具典型性,而且轰动效应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