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人能养活自己

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一文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社会许多学者对中国粮食供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与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布朗等人完全不同的观点:中国人能养活自己!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布朗观点的几方面的质疑而得出的。

第一,对布朗估测粮食产量在 1990 年至 2030 年之间至少下降 20%的预

测提出质疑。一些专家认为,目前中国每年可生产谷物 4.5 亿吨至 5 亿吨左右。如果用更高质量的种子、更完善的管理方法和增加农业投入,产量将会有所提高。目前中国的粮食产量还没有接近最高极限。中国在 1993 年,粮食

作物平均每公顷产量是 4 吨,其中,每公顷稻米的产量是 5.85 吨,小麦为

3.52 吨,玉米为 4.96 吨。但是,在地区之间还明显存在着差别。而世界发达国家粮食作物的每公顷产量是 7.5 吨,其中,日本稻米每公顷产量为 5 吨, 英国小麦每公顷产量是 7 吨,美国玉米每公顷产量是 7 吨。可以说,只要通过先进技术推广,集约化生产,中国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的潜在可能性依然很大。仅此一项届时中国粮食总产量就可达到 7 亿吨。

第二,对布朗预测的中国耕地面积不可能扩展的观点提出质疑。专家们认为,中国农民多年来一直在少报他们的耕地面积。据统计,中国 1990 年耕

地面积为 9540 万公顷,人均 839 平方米,最近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实际可

耕地面积接近 1.39 亿公顷,人均 1 215 平方米,中国的耕地面积比布朗预测的要多得多。

1991—1993 年中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每公顷是 4 吨。如果在

2030 年以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40%,那么,那时的单位面积产量就会达到 5.6 吨;另一方面,如果耕地面积以改革开放时期的年平均减少享 0.29%计算, 那么,2030 年的实际耕地面积则为 1.24 亿公顷。如果把这一期间的种植指数按 140%计算(低于 90 年代的平均值 151%),把粮食种植面积的比率按 70% 计算(低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准 75%),那么,2030 年中国的粮食总产则为 6.8 亿吨。

第三,对布朗预测的粮食消费量提出了质疑。专家们认为,中国对肉类食品的需求量将会上升,但并不是布朗所预测的那样多。一则因为中国这种发展水平的国家肉类食品的人均年需求量已经很高了,其人均肉类食品消费

量与韩国大致相同,只比日本低 10 公斤。二则因为中国消费者对价格变化作出了反应。如果中国的肉类价格翻一番,肉类食品的消费量必定下跌,消费者就会转向含更大比例的谷物、水果和蔬菜的健康食谱。三则因为近年来, 中国极其重视发展草食性动物生产,加强草场建设与改良,大力开发谷物饲料的代替品,中国可充分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每年可达 5 亿吨。若将其中 10%

转化为饲料,则可节约 2000 万吨谷物,若利用 50%,则可节约 1 亿吨谷物。

中国 90 年代将更多地增产饲料粮,到 2000 年饲料粮占全国粮食总产的比重将从 1993 年的 27%上升到 33%。如果继续按照过去的粮食品种生产饲料,对于中国是个极大的浪费。所以中国加快由传统的粮食与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三元结构的转变步伐,对满足未来粮食供应至关重要。

总之,到 2020 年,中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将出现一个明显变化,接近亚洲

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膳食结构和水平。到 2030 年,中国人均每年粮食消费

量将同发达国家日本比较接近,人均粮食消费量将基木稳定在 450 公斤左

右,人均直接消费的口粮继续下降到接近日本人均 125 公斤的水平。到 2020

年和 2030 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先后达到 6.93 亿吨和 7.34 亿吨,其中43%和 50%用作饲料粮。加上饲料替代品的发展,到 2030 年中国粮食需求量不会超过 7.2 亿吨。如前所述,中国粮食产量到 2030 年可达到 6.8 亿吨,粮

食短缺量仍停留在 4000 万吨左右,因此不会出现布朗预测的那种严重事态。中国今后仍然通过自我努力来维持粮食供求的平衡。中国不存在需要依

靠他国来满足人口大国的粮食需求的客观现实。与此同时,中国也充分了解粮食有时会成为国际政治的战略武器这一历史事实。所以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的粮食交换,只是用来辅之以调剂,绝不会给世界人民带来饥饿的威胁。

中国有能力养活自己,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粮食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搞不好虽然不会像布朗预言的那样可怕,但谁也不能保证粮食不出问题。因而,要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不能用强化行政机制的老办法,而应向选择市场取向的制度调整。在市场化过程中要注重对粮食生产和粮农利益的保护,构造一个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还应构造我国粮食总量平衡,粮食供求结构平衡和粮食市场稳定的三个机制,对粮食问题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盲目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