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目前,世界粮食生产量的确实现了增长,但是,这些粮食的一半由只占世界人口 1/4 的发达国家听消费,另一半才由占世界人口 3/4 的发展中国家所消费,这一差别正在逐年加大。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与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关系甚大。

美国及欧洲共同体等生产粮食过剩的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粮食生产,并加强粮食出口竟争能力,相继采取了保护主义措施。一方面他们大幅度地增加出口补贴,鼓励出口商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在市场争售粮食和畜牧产品。目前,工业发达国家每年以 3000 亿美元来补助本国的农业活动,这样做不仅抑制了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国际市场,而且以粮食援助的形式定期供给贫困国家,从而抑制了当地市场,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粮食生产。例如:美国 1986

年出口了价值 20 亿美元的玉米,政府却补贴了 60 亿美元;欧共体以相当干境内价格 1/17 的超低价格向前苏联出口黄油。更典型的例于是从经常性的粮食进口国变成粮食出口国的沙特阿拉伯,依靠出口石油加强农业生产,利用海水淡化的灌溉设施种植小麦,不仅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而且向约旦等邻国出口粮食。但是,1987 年在小麦的国际价格为每吨 80 美元时,沙特政府却以每吨 350 美元从农民手里购买,这样靠政府补贴的出口贸易引起了国际间的贸易战争。这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是发展中国家。在非洲的粮食危机时, 大量涌进的优质价廉的粮食迫使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这又进一步加速了依赖救援的恶性循环。在坦桑尼亚等国,接受美国、加拿大大量的玉米援助, 结果,便宜的进口粮食使农民丧失了务农的意愿,这类情况在发展中国家还有许多。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出口设置了重重障碍。他们从提高进口税率,实行差别征税,加强关税壁垒直到竞相采取禁止进口, 限制进口数量,实行自动许可制,价格监督手段,设置技术壁垒以及从严掌

握动植物检疫等非关税措施,使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和粮食出口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农业和粮食生产。日本为了保护其国内的农民,无视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以高价购买国内大米,同时严格限制进口。结果,使得泰国、缅甸等国根本无法向日本出口大米。在美国也是同样,为了保护国产砂糖,以相当于国际价格 3 倍的价钱购买国产砂糖,使加勒比海岸各国望而止步。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制约因素。不过, 这些制约因素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我们针对制约因素,提出有效对策来, 增加粮食的供给还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