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影响优良品种的培养

在现代化的农业建设中,培育优良品种是极重要的一环。这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基因资源。目前,由于粮食作物品种单一,遗传物质基础狭窄而极易遭受病虫的危害,可能使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而提高抗病虫害能力的唯一途径是从生物多样性中寻找有抗逆能力的品种或野生近缘种进行杂交,或者应用现代基因工程方法,把抗逆基因导入作物品种。例如,美国有人在 10 年前从中国的东北带走了有白毛的野生大豆的一个类型,用以与美国栽培的大豆杂交,培育出抗旱的新品种,比原有栽培品种节水 15%,并能在较贫瘠的土地上栽培,扩大了种植面积,从而使美国代替中国成为大豆最大的出口国。又如:在土耳其有一种小麦,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没有前途的品种,秆茎细、易倒伏、不耐寒、生长期长、面粉质量也差。有一时期,美国小麦锈病蔓延, 束手无策的农民,忽然想到前面提到的那种土耳其小麦能抗数种小麦锈病, 结果用它培育出了小麦的新品种,拯救了美国西北部的小麦,每年可避免数百万美元的损失。再比如,在上个世纪,葡萄虫害席卷了欧洲大陆,几乎把那里繁盛的葡萄园一扫而光,种植者毫无办法。后来从美洲找到了一种野葡萄,用它和当地葡萄嫁接,产生出抗虫害的葡萄新品种,才挽救了欧洲大陆的葡萄园。在加拿大大草原上,有一半以上的麦地现在都种植由肯尼亚的种子培育出来的品种。

家禽家畜的良种培育同样依靠多种多样的基因资源。如欧洲曾用不产羊毛很耐热的山羊与产羊毛但不耐热的绵羊杂交,得到既耐热而又产优质羊毛的羊群。总之,所有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由于其遗传物质基础较窄, 都需要自然界基因库的野生祖型及近亲的遗传物质,供作新品种培育的基础。一般说来,任何一个作物品种的使用都是有限的。如小麦、大豆、禾谷类平均只可用 5—15 年,旧的品种失去抗病虫害的能力,而一个优良的新品种一旦培育成功和推广,每年即可创造极大的经济价值。因此,有关野生品种大量消失就会减少维持和提高小麦、玉米、水稻、土豆等主要作物产量和一些家畜品种改良的可能性,也影响对付威胁上述作物的新疾病或虫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