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 图1

前 言

世纪,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

未有的物质财富,推进了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然而,正当人类为所取得的物质文明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却出现了南北差距拉大、人口膨胀、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应该如何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它不仅涉及到一个国家和世界的全局,而且也关系人类子孙后代的利益,影响世界的长远发展。因此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本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针对人类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展开了被称为“悲观派”和“乐观派”的大讨论。《增长的极限》、《公元 2000 年的地球》以及其后于 1981 年出版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等书,被视为“悲观派”的代表作。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由于世界人口和财富的激增,许多地球自然系统和资源已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尤其在不顾环境问题一味追求增长的情况下,经济、社会恶果已愈益明显,人类如再不觉醒,改变价值观念,努力与自然取得和谐一致,则必将面临空前灾难。而以《资源丰富的地球》、《今后 200 年—

—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为代表作的“乐观派”,对“悲观派”的观点给予了抨击,并且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人类对未来不能失去勇气,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人类资源是没有尽头的,生态环境将会日益好转,粮食在未来也不会成为问题,人口也将会自然而然地达到平衡。“悲观派”和“乐观派”的观点,虽然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看法不同, 但是他们针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严重生态、经济问题和人类经济社会必须实现持续发展的看法却是共同的。

在全球环境污染的挑战面前,人类是停止发展、保住环境,还是舍弃环境、只顾发展?这正是几十年来环境保护主义者争执不下、议论不休的问题。70 年代是人类对发展与环境认识的转折年代。 1972 年 6 月 5 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发出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的响彻全世界的呼声,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把人类对发展与环境的认识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80 年代,世界各国对人类经济社会未来发展问题继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以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是联合国组织的专门研究环境与发展这个关键问题的组织,该组织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于 1987 年 4 月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也就是在这个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进行,也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人类认识环境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人类终于清醒地认识到,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许多发展方式破坏了环境,而环境的恶化又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人类未来发展必须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可持续发展思想,从战略上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探寻到了最佳途径。

报告呼吁:“需要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条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

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要求世界各国采取措施,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便使未来的世界经济得到在持续的基础上的永久发展。所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战略,而且也是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它不仅是 90 年代的发展战略,而且更是 21 世纪的发展战略。为了促使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共同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联合国于 1992 年 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是继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举行的讨论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筹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一次盛会。会议作出了相当艰苦而富有成果的努力,会议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就是以生态经济学的核心即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并作为全球 21 世纪的总体战略。

它为今后在环境与发展领域开展国际合作确定了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①发展经济,消除贫困;②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③保护和改善资源;④全球合作保护环境。

人类已开始行动了,世界各国人民在保护全球环境,争取发展,维护正义与世界和平的道路上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要实现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望,还有待于今后的努力和奉献。只要人类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真诚合作,人类的美好愿望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