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寂静的春天》的巨大反响

1962 年出版的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 R·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或许作者本人也没有想到,她的书在短短几年内,就被翻译成各种文字,传遍世界,唤起世界成千上万人的环境意识的觉醒,成为点燃世界环境保护运动的星星之火。

《寂静的春天》之所以能产主如此广泛的反响,其原因在于它用大量的事实和科学论证,首次向人们揭示出有机氯农药污染,不仅危及许多生物的生存,而且正在危害人类自己。作者从美国许多地方春天不闻啼鸟声的异常景象入手,用活生生的大量事实描述了农药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使本来生机蓬勃的春天,呈现出一片“寂静”。她告诉人们:“现在每个人从胎儿出生直到死亡,都必定要和危险的化学品接触,这个现象在世界史上还是第一次。”作者认为“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并告诫人们,用于对付昆虫的化学武器“已经转过来威胁我们的整个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自从《寂静的春天》问世以后,从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开始,世界范围内在相当深的层次上,开展了对人类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反思、总结和探索。

1966 年,美国的鲍尔丁(Boulding)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指出, 地球好比一个宇宙飞船,飞船上人口不断增加,经济不断增长,最后导致资源耗尽,船舱在被废物污染。这种“单程式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地球最终毁灭,人类失去生存的环境。“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大大增强了人们的资源、环境危机感,主张人类必须走“循环式经济”的路子。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美国的费卡特和汤姆·戴尔经过大量的人类兴衰资料的研究指出,6000 年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的每一种文明,最多只能持续进步 60 代人以上。人类起初都是选择一块相当优越的环境从事发展,经过几个世纪的进步以后,就迅速地衰落下去,然后不得不转向新的土地。“文明人跨过地球表

面,在他们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有史以来,世界上已有 30 多种文明由兴盛走向衰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衰落就是很好的例证。

70 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指出人口、资源、环境等都是有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人类社会可能会不可控制地瓦解。尽管该书藉助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出了零增长的悲观结论,但所反映的资源、环境意识意义深刻。

像他们所说的那样,由于公害事件不断发生,其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 使人大量地生病和死亡,人们处在一种不安全、不健康的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一种“危机”感,掀起了反污染反公害的“环境运动”,从而拉开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环境保护高潮的序幕。

本世纪 60 年代以来,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里,千百万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抗议,要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治理和控制环境污染;著名社会人士纷纷站出来,揭露污染和公害事件,呼吁加强保护环境;新闻、报纸加强了对环境问题的宣传报道。

随着环境运动的深入发展,环境问题成了重大社会问题,环境保护进入了国际社会生活。1970 年 4 月 22 日,在一些社会名流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

发起组织下,美国 2000 多万人举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它的影响很快扩大到全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环保事业的发展;4 月 22 日于是成了全球性的“地球日”。“地球日”运动的开展,不仅广泛唤起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且直接和间接地为斯德哥尔摩世界人类环境会议作了舆论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