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案例

某企业在“七五”期间,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内涵控潜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企业技术改造之路,把一个中型企业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国家一级企业。“八五”期间,企业坚持一个中心,开拓两个市场,继续奋进。企业为了制定“八五”规划措施,强化企业管理,委托综合咨询。咨询组承接咨询任务后,根据咨询任务的性质,进厂前,利用行业和企业事先提供的资料,对行业动向、市场特点、同行业企业间产生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以及企业产品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进而进一步明确咨询要点。

  1. 行业动向

(1)A 产品生产布局的变化:由表 1.10 可知,1990 年直属企业的产量构成比,由 1989 年的 75. 32%下降为 69. 08%,而非直属企业产量构成

比,由 1989 年的 17.74%上升为 27. 29%。“七五”期间,各地区都在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经济,在我国西南和中南地区出现了在矿区就地冶炼的势头,非直属企业发展很快。 1990 年非直属企业产量增长率为88.15%,远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随着 A 产品生产布局的变化,本企业产量构成比下降,这迫使企业重新考虑市场重点和产品竞争。

(2)A 产品品种结构的变化由表 1.10 可知,由于物价上涨和效益下降, A 产品用户购买中间产品增多,A 产品生产厂家开发和生产深加工产品增多, 199O 年 A,中间产品增长率 105.89%、A4 深加工品增长率 33. 20%,这使 A 产品品种结构也在变化。但本厂深加工品增长不快,1990 年 A4-1 产品是负增长 17.01%,A4-2 产品增长率仅有 1.79%,见表 1.11。

表 1.10 A 产品的生产布局

类型

1989 年

1990 年

产量(万吨)

构成比(%)

产量(万

吨)

构成比(%)

增第率(%)

全国总计

45.09

100

55.18

100

22.38

其:直属企业

33.96

75.32

38.45

69.18

13.20

非直属企业

8.00

17.74

15.06

27.29

88.15

本厂(直属)

12.05

26.72

14.22

25.77

17.96

表 1.11A 产品品种结构

品种

1989 年

1990 年

产量(万吨)

构成比(%)

产量(万吨)

构成比(%)

增长率(%)

A1

13.11

29.08

13.85

25.10

5.60

A2

17.52

38.86

20.15

36.52

15.01

A3 (中间产品)

2.66

5.90

5.48

9.93

105.89

A4 (深加工品)

10.04

22.27

13.37

24.23

33.20

合计( A )

45.09

100

55.18

100

22.38

表 1.12 1985~1990 年产品产量增长情况

序号

产品

单位

1985 年

1986 年

1987 年

1988 年

1989 年

1990 年

备注

1

A*

万吨

30.62

33.62

38.31

42.50

45.09

55.18

“七五”期间高速增长,

年增长过大

增长率%

9.80

13.95

10.94

6.09

22.38

2

B C

万吨

141.70

145.00

166.00

179.20

180.63

189.20

“七五”期产量一直在

增长率%

2.33

14.48

7.95

0.80

4.74

但平均增长速度低

3

万吨

2.78

2.67

2.84

3.69

2.41

2.45

1988 年急增, 1989 年急

增长率%

— 3.96

6.37

29.93

1.66

1990 年开始又回升

34.69

4

D

增长率%

915

970

6.01

1069

10.21

1348

26.10

1165

— 13.58

1129

— 3.09

1988 年急增, 1989 年下缓慢

5

E

282

437

289

306

255

325

1986 年猛增, 1987 年急

增长率%

54.96

5.88

27.45

1988 年呈回升, 1989 年

33.87

16.67

落, 1990 年又急增

*表示主导产品

  1. 市场特点
  1. 市场成长性。由表 1. 11 可知,在“七五”期间,A 产品高速增长,B

    产品低速增长,C、D、E 产品由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增长不同步,年产量忽高忽低。预计,A 产品由于 1990 年产量增长率过快,将出现波动。企业单靠 A 产品很难维持生产经营的稳定秩序。

  2. 供求关系。由表 1.13、表 1.14 可知,1995 年 A

    产品市场总容量的三种预测值都在 43~60 万吨范围之内,而全国 1990 年年末已形成的生产能力已达 60 万吨。据了解,全国还有未完工的建设项目,其生产能力合计约为

10 万吨左右。A 产品市场已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如此持续下去,将使生产过剩局面更加严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说明,在“八五”期间企业单纯靠规模经济无法适应市场变化,也无法维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

  1. 同行业企业间了生经济效益差异的主要原因
  1. 收益性。由表 1.15、表 1.16 可知,资金利税率,B

    企业最高,其次是本企业,最差的是 A 企业。但资金利润率,本厂与 A 企业差不多。本厂销售收入利税率仅为 B 企业的 54%。资金周转率,本企业最高,A 企业略低, B 企业最差,特别是本企业定额流动资金周转最快,比 A、B 企业快 1 倍左右, 占很大的优势。①销售收入利税率:由表 1.17 可知,本厂与 B 企业相比, 由于工业净产值比率低为 16.61 个百分点,利息高为 0.80 个百分点,非物质

消耗高为 0. 74 个百分点,所以销售收入利税率低为 13. 54 个百分点。另外,本厂单位产值中工资含量低,但单位净产值工资含量高,这说明本企业劳动效率差也是销售收入利税率低的原因之一。②工业净产值比率(生产法):由表 1.18 可知,本企业与 B 企业相比,工业净产值比率低为 15. 85

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外购燃料比率高为 7. 34 个百分点;外购材料(含

订货者来料)高为 4. 31 个百分点;外购动力高为 1.7O 个百分点;折旧与

大修基金高为 1.53 个百分点;其它物质消耗高为 0. 97 个百分点。总之, 本企业规模比 B 企业大一倍,但本企业收益性比 B 企业差,主要原因有外购燃料和动力高为 9.04 个百分点,原材料高为 4.31 个百分点,两费(不含工

资及福利)高为 4.04 个百分点。这些数据也说明,本企业规模经济效果尚未充分得到体现。

  1. 生产性。由表可知,本企业劳动装备率和价格指数比 B

    企业占优势,但人均净产值却比 B 企业低 36.29%。主要原因有净产值比率低为 45.18

%,固定资产净利用率(即不变价工业产值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低为24.74%。

  1. 企业产品组合分析。
  1. 产品组合平衡性:从总体来看 1990

    年本厂各种产品的增长率和市场份额都不错。但从变化趋势来看,A4-1 产品全国产量增长率为 56.17%, 但本厂却为负增长 17.01%,产量份额从 1989 年的 22. 96%下降为 12.2O

%。A4-2 产品全国产量增长率为 25.48%,但本厂却为 1.79%,产量份额从1989 年的 12.50%下降为 10.15%。

C 产品全国产量增长率为1.66%,但本厂负增长5.32%,产量份额从1989年的 31.57%下降为 29.31%。E 产品全国产量增长率为 27.45%,但本厂停产,丢掉产量份额 6.72%。

  1. 产品边际收益性:199O 年本厂平均边际利润率为 24. OO%,比上年降低 2.

    14 个百分点。从每个产品的边际利用率和生产能力利用率来看, 本厂产品组合优化欠佳,还有提高平均边际利用率的潜力。例如,主导产品A2 ,从市场增长率和生产能力利用率来看,还有可能提高贡献系数。又如, A4-1 和 A4-2 产品,特别是 A4- 2 产品,边际利润率较高,市场增长性不错, 生产也有潜力,可以提高贡献系数。再如,C 产品,虽然市场增长性不太理想,但生产潜力大,边际利用率较高,有必要探讨提高市场份额的可能性。D 和 B 产品边际利用率相当高,但市场增长性不太理想,生产能力已满负荷, 也有必要探讨今后对策。另外,E 产品和其它有些产品边际利润率为负数, 但其中的 E 产品市场高速增长。因此,从每个产品的成长性和收益性进行综合判断,重新决定取舍是有必要的。

  1. 咨询要点。

根据以上咨询准备阶段的初步分析结果,明确以下咨询要点:

  1. 国内A

    产品冶炼工业从高速发展时期逐步走入低速发展时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迫使企业要进行战略重点的转移。企业要从依靠规模经济求效益转向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求效益,要拓宽经营领域,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式,以变应变,“ 八五”期间继续保持适度的发展速度。

  2. 随着 A 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A

    产品市场也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使企业市场份额下降。因此,企业要利用其资源特点和企业优势研究竟争策略。

  3. 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还应探讨:优化产品组合,提高企业平均边际利润率;节能降耗和压缩费用支出,提高销售收入利润率;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