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如果一个数同时是几个数的约数,那么我们就称它为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几个数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称为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如果一个数同时是几个数的倍数,那么我们就称它是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称为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短除法:

例 1 求 8,12,18 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第十讲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 图1: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短除法。具体作法 如下:

8、12、18 的最大公约数为 2。

8、12、18 的最小公倍数为 2×2×3×2×3=72

我们习惯上用(8,12,18)表示,8,12,18 的最大公约数,即:

(8,12,18)=2 用[8,12,18]表示 8,12,18 的最小公倍数,即

[8,12,18]=72

短除法的长处在于它可同时求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求三个以上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尤其简便。

  1. 分解质因数法:

分解质因数是求最大公约数的最直接的方法。但往往被忽视。

例2

6933

25421

化成最简分数。

:化简分数实际上就是求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如果用短除法,就 会发现很难找出其公有的质因数。但很容易看出 6933 是 3 的倍数,25421 是

11 的倍数。

实际上,只要将分子分母分解质因数,就很容易看到结果。6933=3×2311

25421=11×2311

所以 6933 = 3

25421 11

无论是短除法,还是分解质因数法,在质因数较大时,都会觉得困难。这时就需要用新的方法。

  1. 辗转相除法:

例 3 从一张长 2002 毫米、宽 847 毫米的长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边长尽可能大的正方形,如果剩下的部分不是正方形,那么在剩下的纸片上再剪下一个边长尽可能大的正方形,按照上面的过程不断地重复,最后剪得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毫米。

:剪的过程如图所示

第十讲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 图2

第一、二次剪下 847×847 平方毫米的正方形。

第三、四次剪下边长 308 毫米的正方形。

第五次剪下边长 231 毫米的正方形。

第六、七,八次剪下边长 77 毫米的正方形。

以上的解题过程,实际上给出了求最大公约数的另一个办法——辗转相除法。以上过程可用算式表示如下:

2002=847×2+308

847=308×2+231

308=231×1+77

231=77×3

由以上算式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就是用大数除以小数,再用上次运算中的除数除以余数,如此反复除,直至余数为零。最后一个除数就是两数的最大公约数。这是因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同时是两个数的约数,也就是余数的约数。拿这道题来说,2002 和 847 的公约数,也就是 847 与 308 的公

约数,也就是 308 与 231 的公约数,也就是 231 与 77 的公约数。由于 231

是 77 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 77,即 2002 与 847 的最大公约数。辗转相除法的竖式格式如下:

第十讲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 图3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两个数的乘积等于其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

例 4 求 36953 与 59570 的最大公约数。

解法 1:用辗转相除法

第十讲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 图4

(36963,59570)=37

解法 2:上面的方法计算量很大。能否简化运算呢?

通过观察容易发现,36963 有约数 3×3。而 59570 没有质因数 3。59570 有质因数 2 和 5,36963 没有质因数 2 和 5。所以可以从 36963 中分解出 3×3,从 59570 中分解出 2×5,再求其余部分的最大公约数。

36963=3×3×4107

59570=2×5×5957

第十讲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 图5

(36963、59570)=37

由此可见,求最大公约数的几种方法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还可把他们结合起来使用。

例 5 下面两个算式中,得数较大的是哪一个?

(1)( 1 +

24

1 )×30

29

(2)( 1 +

31

1 )×40

37

分析:如要算出得数,计算量很大。比较一下两个式子。括号内都是两 个分子为 1 的分数相加。如果能使括号外部分相同。那么括号内部分就比较好比较了。

:[30,40]=120

1

( 24 +

1 )×30=( 1

29 24

1

+ 29

)÷4×4×30

=( 1

96

+ 1

116

)×120

1

( 31 +

1 )×40=( 1 ×

37 31

1 )÷3×3×40

37

=( 1 +

93

1

111

)×120

由于 1 大于 1

93 96

, 1

111

大于 1

116

,所以(2)式得数较大。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性质,在解题中会经常遇到。

例6 参加迎春杯数学竞赛的人数共有2000 1

3

2 1

中心区占 7 ,朝阳区占 5 ,剩余的全是远郊区的学生。比赛结果,

光明区有

1 的学生得奖,中心区有 1

24 16

的学生得奖,朝阳区有 1

18

的学生得奖,那么参赛学生有 名。

:光明区获奖人数占参赛学生总数的:

1 × 1 = 1

3 24 72

中心区获奖人数占参赛学生总数的:

2 × 1 = 1

7 16 56

朝阳区获奖人数占参赛学生总数的:

1 × 1 = 1

5 18 90

所以参赛学生总数,应是 72,56,90 的倍数。

[72,56,90]=2520

所以参赛学生总数是 2520 的倍数。由已知参赛学生共有 2000 多人,可

知参赛人数就是 2520 人。

例7 狐狸和黄鼠狼进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跳4 1 米,黄鼠狼每次跳

2

2 3 米,它们每秒钟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12 3 米

4 8

设有一个陷井,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井时, 另一个跳了 米。

分析:当狐狸跳了若干次时,如恰好跳到距起点的距离为12 3 的倍数,

8

则它就会掉进陷井。要求出它何时掉进陷井,就要求出4 1 与12 3 的

2 8

“最小公倍数”。但两数都是分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什么意思? 如何求呢?

:将4 1 与12 3 通分。

2 8

4 1 = 9 = 36

2 2 8

12 3 = 99

8 8

求两分数分子的最小公倍数。

[36,99]=396

两分数的“最小公倍数”规定为化为同分母后,以分子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分子,相同分母作分母的分数。

那么,两数的最小公倍数为 396 ,即 99 。 99 ÷4 1 =11 。

8

所以狐狸跳 11 次掉进陷井。再来看看黄鼠狼。

2 2 2

2 3 = 22 12 3 = 99

4 8 8 8

[99,22]=198

黄鼠狼跳 198 米时掉进陷井。这时它跳了

8

198 ÷ 22 =9(次)

8 8

所以黄鼠狼比狐狸先掉进陷井。它掉进陷井时,狐狸跳了

4 1 ×9=40 1 (米)

2 2

例 8 一条公路由 A 经 B 到 C。已知 A、B 相距 280 米,B、C 相距 315 米。现要在路边植树,要求相邻两树间的距离相等。并在 B 点及 AB、BC 的中点上都要植一棵。那么两树间距离最多有多少米?

分析:由于AB和BC的中心要种一棵树,所以要将140米和157 1 米均

2

分成几段,使每段长度相等。这就要求140与157 1 的最大公约数。

2

:将140与157 1 通分

2

140 = 280

157 1 = 315

2 2 2

∵ (280、315)=35

所以两数的最大公约数为 35 (即17 1 )。

2 2

故最多相隔17 1 米种一棵树。

2

由上面两个例题可以看出,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如果必要也可以扩展到分数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