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苑阅兵,毛泽东仍穿着老棉裤和布棉鞋

按照计划,毛泽东到北京后要参加阅兵。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当时他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却没有适合在这时穿的衣服,大家仍然穿着老棉裤和布棉鞋,外面披着在延安时穿的皮大衣,显得臃肿而土气。好在这些领袖们已经过惯了延安时期的艰苦日子,没有任何人为将要参加阅兵而埋怨身上衣服的土气。

周恩来到西苑机场察看之后回到颐和园,决定下午 3 点半从颐和园出发,到西苑机场阅兵。他说,这段路一般要不了一个半小时,但路窄人多, 马车也多,路上可能耽误时间。但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按时到达。城里人一般时间概念强。我们这次是进城的第一天,一走要按时到达。

按照周恩来的安排,下午 2 时过吃午饭,之后休息一会儿,然后准备出发。出发前,周恩来说,检阅部队之后,再会见各界群众代表及各党派的领导人,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上人数大多,不多谈话,只是问候一下各党派领导人和知名的民主人士,以后有机会再与他们详谈。

下午 3 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车出发。

到达西苑机场时还不到 5 点。大家先进休息室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在叶剑英和聂荣臻陪同下,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乘敞篷吉普车开始检阅部队。

受检阅的有一个炮兵师、一个装甲坦克师、一个步兵师,共 3 万人。战士们顶着寒风,站立在西苑机场上,内心非常激动,等待着他们敬爱的领袖的检阅。

当领袖们的汽车从受阅部队前面缓缓通过时,战士们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面对这些从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士兵,面对这些为中国的解放不惜抛头洒血的人们,无论是毛泽东、朱德还是周恩来,都显得分外激动。毛泽东频频向战士们挥动手臂,朱总司令则抬臂还礼,久久没有放下。

毛泽东等检阅部队之后,又接见了北平市民代表。机场上万人头攒动, 人声如潮。当毛泽东走下吉普车时,人们齐声高喊:“毛主席万岁!”

面对如此热烈的欢呼,毛泽东神情激动,但他没有说话,他还不习惯这种场面和欢呼。他习惯地举起右手挥了又挥,眼睛却已湿润。

“人民万岁!”毛泽东用只有他周围的人才能听到的声音喊了一声。 在离市民代表很远的地方站着 100 多名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代表,他

们有的身着长袍,有的留着长胡子,更多的人戴着眼镜,穿着朴素,如同私塾老先生。

毛泽东笑着朝他们走去。

“主席好。”《甲申三百年祭》的作者,被毛泽东称为“沫若兄”的郭

沫若,首先迎上来问候。 “都好,都好。”毛泽东十分随和。 “这是谭平山先生。”郭沫若介绍他身边的人。

“认识,认识。”毛泽东握着谭平山的手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俩在国民党中央执行要贝会担任要职,谭平山任组织部长,毛泽东任宣传部代部长。

“这是许德珩先生。” “也认识,也认识。” “那李济深先生更认识了?”郭沫若说。

毛泽东上前一步握住李济深的手说:“当然,李老先生一生为国奔走, 也为共产党帮了不少忙,老朋友了。”

李济深低头行礼。毛泽东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都是老朋友了,就免了罢。”

“毛主席、朱总司令好。”沈钧儒也走上前来与毛泽东、朱德分别握了手。

一位老先生也是毛泽东的老朋友,他说:“主席,你胖了!”

毛泽东风趣他说:“反动派让我变瘦了。现在他们被打跑了,我又长胖了。”

“主席,请站好,还要拍一段电影记录一下呢。”郭沫若张罗着。

毛泽东拉住郭沫若的手让他站在自己的右边,又拉住黄炎培的手让他站在左边。一阵“咋嚓”声中,许多动人的镜头被拍了下来。

接着毛泽东发表了简短演说:“我们已经获得了基本的胜利,过几天南京政府将派和平代表团来北平。我们的意见是国民党必须答应我们的八项条件。

“现在,虽然国民党已经做好了打的准备,我们也迟早要渡过长江去, 但只要接受八项条件,我们还愿意坐下来谈判。不管和也好,打也好,我们今后的主要任务将是建立一个怎样的政府。各位老先生和我们肝胆相照,风雨同舟,今后,共产党还将和以前一样,和诸位一起建设新中国。”

民主党派的领袖们听了这些肺腑之言,纷纷夸耀毛主席“真伟大!”“是无敌于天下的英雄!”

毛泽东挥挥手,不安地打断这些称颂,说:“我不是什么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人民。”他指了指远处的一万多市民代表。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周恩来看了看表,大声说:“朋友们,先生们,谢谢大家到这里来欢迎毛主席、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天快黑了, 请诸位先生早些回去休息吧,以后有机会再谈,以后见面的机会多得很,我们将在一起共事⋯⋯”

毛泽东、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的消息,如同和煦春风,迅速吹遍神州大地。

远在瑶岗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指挥部里,此时正是一派紧张纷忙的景象, 参谋人员们进进出出,电话声不绝于耳。邓小平坐在桌旁,专心致志地处理着一封封电报文件,嘈杂之声并不能使他分神。他面容削瘦,眼窝深陷,刚刚结束的淮海战役,严重削瘦了他的身体。

邓小平拿起一封电报,一下子扬起眉梢,嘴角漾起笑容。他高声说:“好嘛,毛主席、党中央昨天下午进北京了!”

北京与北平,一字之差,其意义尽在不言中。

邓小平悄悄走出指挥部,独自一人来到村陌田畴,身后只有一个警卫员远远跟着。这位度过了血雨腥风岁月,饱经政治风云变幻的革命家解开衣扣, 任春风吹拂着他的胸膛。

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平日里沉默寡言。那封通报毛泽东、党中央机关进入北平的电报,在他心中掀起了感憎的巨澜,但他宁愿用冷静、理智的思索代替感情的宣泄。

他从未到过北京,但数月后他到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在指挥他的部队进军西南,并主政南京数年后,邓小平再一次到了北京,并进入了共产党的最高决策圈子。

又经过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他导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毛泽东一样,再一次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