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的《人场须知》

在开国大典的方案中,既有阅兵典礼,也有群众队伍游行。随着大典的一天天临近,军队在加紧训练,参加大会游行的群众也演练了几次。

第一次演练时,几十万人聚集在天安门。由于夜晚光线很弱,虽然广场已安装了三排 24 盏普通灯,围墙的几个门洞也装上了吊灯和马灯,甚至还有探照灯,但几十万人一练,队形很快就乱了套,人与人乱挤在一起,谁也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

担任阅兵总指挥的聂荣臻看到这种局面,对负责组织群众游行的肖松说:“这样太乱了,不行,还要另想办法才行。”

肖松感到图纸上设计的队形只能纸上谈兵,拿来一用就乱。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用石灰浆规划场地,编上号码,确定哪支队伍站在哪一号,按号

入座。

从此,天安门广场上的方砖都编上了号码。

为了游行时指挥的便利,广场上设有三个学生分指挥站、三个工人分指挥站和一个市民分指挥站。各站都有电话通向总指挥部。

大会总指挥部则设在天安门前面的东侧。

在天安门西侧则专门设有学生机关工人联合分指挥部。整个会场的指挥系统十分严密。

参加游行的各单位还推选出领队一人,副领队若干人。领队和副领队的左臂上佩带着红色袖章。

领队还要填一张简单的表格,写上单位名称,参加大会的人数和领队本人的姓名,在进入会场时,把表格交给人口指挥部。

经统计,参加开国大典的人达 30 万。

为了保证这 30 万人在广场上能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总指挥部制订了一

份《入场须知》,共规定了 5 条,应当说考虑得很周到了。然而,考虑得再周到的事往往也会有疏漏之处。

北平第一任市委书记彭真在考虑开国大典群众游行问题时,发现了一个漏洞。

那是在开国大典前夕,天安门城楼上的休息厅里正在召开一个各方代表大会,讨论参加庆祝的各单位人数、成几路队形等问题,也研究了入场须知。

会议快结束时;彭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后, 在西三座门那里散了摊子,怎么处理?”

大家一听彭真的话,真感到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前面的人把路堵死了, 后面的人走不动,都拥挤在天安门,岂不把整个开国大典弄得乱了套了吗?

这时,彭真打了个手势,说:“我们应该这么办,即在东西两侧三座门要分别派人把守。特别是西三座门,要派责任心强的人。队伍一出西三座门, 就要督促他们跑步疏散。”

彭真讲完后,立即把这个任务交给华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唐延杰。唐延杰则委派作训处副处长王文治带一个参谋去承担此项任务。

开国大典那天,果然发生了彭真所预料的情况。因事先有准备,队伍没有出现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