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设计者得到了 800 斤小米

1950 年 6 月,集体创作的国徽图案得以通过。国徽,也是一个国家特征的重要表现。

在征集过程中,新政协筹备会共收到国徽稿件 112 件,图案 900 幅。 燃而,许多投稿者把国徽完全误为国标,因此投稿者绘的都是和国旗一

样的国家标记的所谓国徽图案。

合乎国徽体制的来稿,其中又有图案意味太重、过于纤巧的毛病,比较可供参考选择者只有四五种。于是,征集小组认为国徽非近期内能完成。

朱德总司令请秘书送来了一份他亲自画的国徽草稿,底边四条黄色曲线代表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上面飘扬着一面红旗,左上方一颗黄星。政协筹备委员会常委会在解释之前提出了包括国徽图案在内的初步意

见,并未做出决定。只是把报告连同附图一齐移交政协一次会议。

会下征求意见,人们普遍认为国徽距离中国特征、政权特征以及庄严等的形式较远。

毛泽东说,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以慢一点?

于是,国徽没有提交政协大会讨论。由原小组继续设计,等将来由政府去裁决。

受中央之托,中央美院的前身国立北平美专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由张仃、张光宇、周令钊和钟灵 4 人组成。

张仃和钟灵曾设计了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还设计了政协会议的会徽。

政协会徽是由麦穗齿轮围成的圆形图案,粉红色的中国地图凸现在半个地球上,代表四面八方的四面红旗飘动,上方印有一九四九的字样。这枚政协会徽一直沿用至今。

周恩来很关心国徽的制图情况。为了不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庆节使用,周恩来指示征集小组多吸收一些专家来共同设计国徽。

于是,清华大学营建系也成立了国徽设计组。组长由梁启超先生的儿子、营建系主任梁思成亲自挂帅。组员有建筑学家林徽因、画家李宗津、中国建筑专家莫宗江、建筑设计教师朱畅中、汪国瑜、胡允敬、张昌龄以及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者罗哲文等。按政协国旗、国徽审查小组提出的要求及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见,并比较了所有的设计方案,两个国徽图案设计组最后确定国徽图案的内容:齿轮麦稻穗五星授带组成大团结的意象;天安门作为国徽的主体表示民族精神。麦稻穗进入国徽还有一个众口皆碑的故事。1942 年重庆的冬天,宋庆龄为欢送董必武返回延安,在她的寓所里举办一个隆重而简朴的茶话会,周恩来夫妇应邀到会。宋庆龄特意在茶巢上摆上了两串近郊农民送来的金灿灿的禾穗。“它如金子一般。”有人赞美说。“它比真金宝贵。中国人口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如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便可以丰衣足食了。”宋庆龄说。

周恩来抚摸着禾穗,说:“等到国家回到人民手里,我们要把这束金禾画到国徽上。”

两个设计组经过半年努力,参考了我国古代的铜镜、玉壁、玉环等礼仪文物的装饰纹样及工艺效果,又借鉴了各国的国微图案,各自拿出了一幅最满意的画稿。

两幅草图大同小异,但双方各抒己见,都认为自己的好。

清华大学设计组以建筑师为主,他们设计的天安门是纯粹写实的正立面建筑构图。天安门端端正正地放在国徽中轴线上。中央美院设计组是由美术家组成的,思维呈浪漫型。他们把天安门的大屋顶设计成大斜角。

双方互不退让。

周恩来把两组人员召集起来开了一个会,让他们搞一个统一方案,作为

他们共同设计的。

最后的定稿图以清华大学设计组的方案为主。出现在国徽正中央的是一幅天安门的写实像。

清华设计组还从中国特征这一要求出发,在图案的色彩上使用金红两色。红色喜庆,金色富丽。中央美院的五色土被否定了。1950 年 6 月 2 日晚, 全国政协国徽审查小组最后一次讨论了国徽方案。周恩来主持了讨论。

周恩来认真听取了审查小组全体成员的汇报,又按李四光、张奚若、邵力子等绝大多数委员的意见,最终把国徽确定下来。

6 月 28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的说明》。

通过的国徽图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兼具三个方面的特征:(一)形式和色彩庄严而富丽。

(二)以国旗和天安门为主要内容:国旗既可表示革命和工人阶级领导政权的意义,亦可省写国名;天安门则象征五四运动以来人民的政治斗争和在此宣告诞生的新中国,颇具“中国特征”。

(三)以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麦稻并用,也寓含着地广物博之意;以缓带紧结齿轮和麦稻象征工农联盟。

国徽图案一经确定,两个设计小组的成员都得到了份稿酬——800 斤小米,随后,他们将这份稿酬如数捐给了国家。

开国大典前夕政务院召集各方面专家学者开会讨论国徽图案时,参加国徽设计工作的高庄说,我有一种愿望,就是要使我们的国徽更庄严、更明朗、更健康、更坚强、更程式化、更统一,并赋予更高的民族气魄和时代精神, 以冀我们的国徽艺术性达到国际水平,永放光芒。

一年后,平面图变为立体模型的任务交给了高庄。

高庄教授在工艺美术方面造诣根深,木刻和素描很有功力,深得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的赞赏。

高庄本着对国徽的理解,对平面国徽草图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原图中稻麦杆向外弯曲,比较杂乱,红绶带也理不清来龙去脉, 城墙显得不正。高庄认为,组成国徽的素材是由中央集体定了的,如何利用这些素材组成图案,并由它来表现精神形象和艺术效果,则完全看艺术家个体发挥。

高庄赋予稻麦刚柔不同的性格,并且分行并列向上,以此象征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蒸蒸日上。红经带改成有规律的穿插与天安门城墙相呼应,给人坚强安定之感。经过高庄修改过的国徽,更庄严、更自然、更美观。

高庄又买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和一尊佛像、几方秦汉铜镜作为参考。做好国徽的石膏模型后,便把模型和平面图故在一起,让人们评论,不断修改, 以求臻于完美。

如今,凝结着无数人心血和智慧的国徽同样成为国家的象征,高悬于天安门、新华门,以及所有代表国家权力的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