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千军如卷席

接完陈毅的电话,一夜未眠的毛泽东兴奋得毫无睡意,他在院子里踱着步,嘴里喃喃吟着诗句。

他迈步走上凉亭,坐在椅子上。这时,秘书兴冲冲地走来,递给他一张报纸,说:“主席,南京解放的捷报出来了!”

“噢,这样快!”

毛泽东左手拿着报角,念出了声。

看完南京解放的号外,毛泽东的佳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一首也吟成了: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南京一夜之间苍黄巨变。昔日的总统府、国防部大楼、行政院飘扬起了红旗,大街小巷里传出阵阵歌声和锣鼓声。

也就在这一天,渡江战役的指挥者邓小平与一位小战士也来到了南京城。他们叫了一辆黄包车,却只是把皮箱放在车上,徒步走上了中山北路。一路上,邓小平与黄包车夫亲切地交谈着。

邓小平步行进南京,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操守和抱负。

威震中外的刘伯承将军以及宋任穷、柯庆施、张霖之等人从前线包了一辆破旧的长途公共汽车赶赴南京。车到南京中华门外就熄了火,司机修理了许久才又发动起来。司机问警卫员:“车往哪儿开?”警卫员向刘伯承请示: “首长,司机问车往哪儿开?”

即将担任南京市市长的刘伯承这时也不知车往哪儿开,他还不知市政府设在哪里?他想了片刻,爽朗地笑着说:

“我就知道有个总统府,直开总统府吧!”刘伯承等人就这样来到了总统府。

1949 年 4 月 28 日,南京军管会成立,刘伯承、宋任穷就任南京市军管会正副主任,刘伯承兼任南京市长。

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处长江下游的丘陵山区,北接辽阔的江淮平原,东连富饶的长江干角洲。境内山地、江河、平原交错,气势磅礴的长江从西滚滚流来,在市区北面向东奔腾而去。

紫金山(钟山),婉蜒于城区东北,石头山雄跨于大江之滨,山环水抱, 形势壮伟。

相传,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曾到南京,驻马石头山。他登高环顾,赞叹道:“钟山龙幡,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以后,人们常用“龙蟠虎踞”来赞誉南京。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赞美南京城:“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

辽阔壮丽的自然风光,风云际会的历史人物,使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文化名城。

据《建康实录》记载,公元前 472 年,越王勾践灭吴,命范蠡建筑越城。

公元 229 年,东吴孙权此地建都,称为建业。东吴在石头山上筑城,故南京又有“石头城”、“石城”之称。

此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此,此为南京古代史上的一个兴盛时期。

公元 1368 年,朱元璋在此建立大明王朝,并以应天府为南京,“南京” 的名称从此开始。

公元 1421 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仍称这里为南京。

公元 1853 年,太平天国建都于此,改南京为天京,前后达 11 年之久。

1912 年,孙中山在此就任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

1927 年,南京被蒋介石确定为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不仅是十朝都会,而且人杰地灵。

南朝大科学家祖冲之在这里运算出圆周率在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在世界上领先了差不多千年之久。

以建康为中心的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的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 9000 人,是 15 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吴敬梓、袁枚长期居住金陵,写下《儒林外史》、《随园诗话》等文学名著。

1949 年 4 月底,随着蒋家王朝统治的灭亡,南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渡江部队奉命扩大战果,向江南广大地区进军。

渡江战役成功后,总前委调整了部署,命令东、中集团向长兴、吴兴疾进,切断宁杭公路,完成战役合围,歼灭镇江、南京、芜湖地区甫逃之敌; 中集团九兵团率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四军向杭州挺进;八兵团率三十四、三十五军担任镇江、南京地区的警备任务;十兵团二十九军东取苏州,向上海方向警戒。

根据总前委的部署,第三野战军首长粟裕、张震于 4 月 24 日下令各部队迅速追击和阻击敌人,聚歼沿京杭国道向杭州方向逃窜之敌。具体部署为: “二十军及二十六军,应即沿丹阳、麦溪、延陵、石马桥、薛埠、黄金

山、后周镇之线(含)以西,不分昼夜地向南猛进,务须追歼敌人主力(不要为小敌所迷),以配合二十三、二十五、二十六及二十八各军歼灭逃敌。”

“二十三军即由金坛分路,由长荡湖地区迅速向南猛进(其主力以经长荡湖以东为宜),务须于今晚进至溧阳,徐舍镇、戴埠、张诸地区,寻求逃审之敌而截歼之。”

“二十八军及三十一军应以猛烈果勇之行动,排除太湖西岸敌人抵抗, 于占领宜兴后,继续沿蜀山镇、夹沟镇、小城碉之线以西向南猛进,抢占长兴城、吕山桥等处有利阵地,坚决阻住由南京及广德方向向杭州逃窜之敌, 以待我主力赶到围歼之。”

“二十五、二十七军沿宣城、广德至吴兴、杭州之公路南北、东进,务求于明(25 日)后(26 日)赶到天平桥、梅溪镇之线以东,以配合小山镇之二十八军打通联系。如二十八军尚未到达,则两军应继续前进抢占吴兴,以完全封锁敌向杭州之退路,不使逃窜。”

“三十五军已占南京,即负责维持秩序,八兵团陈(士榘)、袁(仲贤)、江(渭清)应率兵团部之大部赶往南京主持(拟待交二野)并即任南京警备司令、政委,仅留一部分于镇江主持,其三十四军即分任镇江、丹阳、金坛等处警备。”

三野各部队接到命令后,立即疾进追敌。东集团取道丹阳、金坛、宜兴向傈阳,在傈阳以西、以甫地区歼敌二十八、四、五十一军各一部,俘敌 2 万多人。

27 日,十兵团先头部队攻占吴兴。九、十两兵团在吴兴会师,封闭了合围口。此时,从南京、镇江南逃敌二十八、四十五、六十六、五十一军等, 在解放军各路部队的围攻下,不敢沿京杭公路南逃,改由宜兴以西山区南下郎溪、广德,企图从此处突围,直趋杭州。

正巧,解放军追击主力也到达这里,敌军被我军包围于太湖以西的郎溪、广德山区。从 4 月 27 日至 29 日,九、十兵团激战 3 天,将敌全歼于界牌、

独山镇之间地区,共歼敌 8 万多人。与此同时,十兵团二十九军于 27 日解放苏州。

郎、广战役后,二十三军于 4 月 30 日向杭州疾进。

在渡江作战和郎、广围歼战中,第三野战军共歼敌 13.9 万余人。

此后,三野九、十兵团除一部逼近上海外,主力集结于太湖地区,从 5

月 3 日至 10 日,先后攻占嘉兴、海宁、桐乡、常熟等城,然后在这些地区休整,待命攻取上海。

七兵团取道泾县、宁国、安吉、武康线向杭州前进。5 月 3 日,解放杭州。

根据总前委的总部署,为抓住时机歼灭逃敌,截断浙赣路,刘伯承、邓小平部署三兵团进击徽州地区之敌,五兵团进击衢州地区之敌,四兵团进击上饶地区之敌,各部部于 4 月 26 日向攻击目标前进。

从 4 月 23 日开始,二野各部对从青阳、彭泽等地向南、向西逃跑之敌五

十五、六十八、九十六、一 0 六军等 4 个军,发起追击。

3 个兵团在近百里宽的正面上,以歙县、衢州、上饶为目标,多路向南追击,一直追到浙赣、徽杭线,敌人纷纷向金华、衢州、上饶等方向逃窜。至 4 月底,二野先后解放了太平、祁门、乐平、景德镇、歙县、屯溪、

休宁等城,控制了屯溪、婆源、乐平一线皖浙赣边的广大地区,打破了敌军企图在浙赣线布防的计划。

5 月 1 日,刘伯承、邓小平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和部署,命令三兵团向建德、金华、汤溪、龙游进剿分散之敌;五兵团向开化、衢州、江山、玉山、上饶地区进军,寻歼散敌;四兵团向横峰、贵溪、东乡地区进击。到 5 月 6 日,3 个兵团均到达指定地点,从而控制了从义乌到东乡段长达 800 里的浙赣线。敌军纷纷向浙赣线以南的浙赣山区逃窜。

5 月 7 日,刘伯承、邓小平命令各兵团轻装前进,向南猛追。三兵团的追击为永康、武义、宣平、松杨地带;五兵团攻击龙泉、浦城、崇安地带; 四兵团向松溪、临川地带挺进。

到 5 月 14 日,各部分别解放了丽水、青田、古田、南平、南城等闽北、赣中广大地区,并逼近闽江、赣江。

5 月 12 日,第三野战军开始了上海战役。

为防止帝国主义国家可能进行的武装干涉,二野司令部下达了休整、战备训练指示,命令三兵团以金华、江山为中心,五兵团以上饶、太阳为中心, 四兵团以鹰潭、东乡为中心,沿浙赣线进行休整各战。

此后,四兵团为配合第四野战军渡江,派一部分兵力进到丰城、樟树一线,准备迎击南撤之敌。5 月 22 日,该兵团解放南昌。23 日进占德安,解放永修。随后,在四野四十三军的配合下,控制了南浔路。五兵团一部解放了九江。

二野 3 个兵团在渡江作战中共歼敌 10 万人,攻占 86 座城市,解放了皖南、浙西、闽北、赣中的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横扫千军如卷席。全中国的解放已经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