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拒绝搬进中南海,说“我不做皇帝”

搬到双清别墅住不久,毛泽东便开始进城办公了。

毛泽东一般在下午进城,晚上 12 点多钟返回香山住处。

经过几个月的清理,中南海里里外外焕然一新,北平市市长叶剑英打了一个报告,请党中央和毛泽东迁入中南海。

中南海在紫禁城的西侧,所以清朝时称为西苑。当时的中海和北海形成的葫芦腰很细,只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小桥架在上面,供行人及车辆通行。后来才修了宽阔的桥面。

中南海是一片时而开阔时而曲折却连成一片的淡蓝色水域,曾被称为太液池,后又改名金海,是燕京八景之一,乾隆皇帝还特意题写了“太液秋风” 四个大字。

过去,中南海是慈禧太后独揽国家大权的地方,也是光绪皇帝因变法维新遭囚禁的地方。而窃国大盗袁世凯也将此作为大总统府,在此筹划复辟阴谋。

可当共产党军队在 40 多年前进入中南海时,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萧条破败的图景。太液池尚未开化的冰地呈现一片黑紫色;各种杂树东扭西歪;枯叶和废纸遍地都是。

第一次来到中南海的齐燕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太液池,陈集着百多年来无人动过的淤泥。中南海被一团腥臭的空气笼罩着,污水呈不透明的灰黑状。

刚住进中南海的小伙子们放干污水,抬来电网,捕捞鲜活的各种食用鱼。中南海紫黑的底被大自然风干后,华北军区派了几百名壮实的士兵去挖

淤泥,挖了整整三个月。

中南海怀仁堂,曾是慈禧太后的寝宫,曾被称为仪銮殿。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期间,慈禧强制光绪皇帝随她逃往西安,寝宫成为联军统帅瓦德西的统帅部。一天,仪銮殿燃起大火,瓦德西倒侥幸逃了性命。第二年,慈禧回京花了五百万两白银重建仪銮殿,改为西式洋楼,先起名叫佛照楼,后更名叫怀仁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宣统皇帝退位,袁世凯在此办公。死后,他的灵堂也设在这里。

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也在这里召开, 新中国定都北京的决议同样在这里通过。40 多年来,怀仁堂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大礼堂。

40 多年后,中南海以它独秀的亭台殿堂和美丽的湖光闻名世界。而那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古旧建筑。

延安俱乐部主任钟灵随部队从西直门入城后,来到中南海,成为中南海俱乐部主任。钟灵接手的第一个任务是画中南海的详图,以便组织人力物力加以修缮。

他把中南海的里里外外部跑遍了。怀仁堂修缮成为重点中的重点。

不久,中南海布置科成立,28 岁的钟灵任科长。

当时,北平城内没有合适的礼堂可以作为政协会场,只有这座怀仁堂了。不但要翻修,还要改建扩建,在院子上搭起铁皮屋顶,与四周的长廊连在一起。这样,既保存了古建筑的格局,又增加了使用面积。

钟灵刚忙完政协筹备会的布置工作,又开始进行布置怀仁堂的工作。 怀仁堂装饰设计图很快放到周恩来的办公桌上。当天,周恩来就用毛笔

批复同意。

钟灵和东北来的美术家张汀按这份设计图的原理又设计了一套中南海各个大门的立体效果图,染上实际颜色。由周恩来拍板投入施工。

怀仁堂内外都装饰起来。院里的大门、二门及垂花门都显得气派而喜气洋洋。

在政协筹备会开会的几天里,住在香山的毛泽东感到来回跑路很耽误时间。

但他不愿进中南海,他不搬。

叶剑英建议党中央进驻中南海的报告得到周恩来的赞同。

可是几天后,没有一点动静,叶剑英便专门跑到香山的双清别墅去催。“我不搬,我不做皇帝,这个叶剑英真固执。”叶剑英走后,毛泽东严

肃地对周恩来说。 “我们还是应该听‘父母官’的。”周恩来笑着说。他同意叶剑英的意

见但又不便直说。 “我偏不听,这是原则问题。”

“剑英坚持你进中南海也是原则,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连围墙也没有。”

“不谈不谈。”毛泽东摆摆手打断了周恩来的话。 “不谈就不谈。”周恩来当然明白毛泽东忌讳皇帝住过的地方。进城前,

毛泽东特意号召全党看了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这本书说李自成攻入北京后如何骄傲又如何失败。

而周恩来则希望毛泽东搬入中南海,因为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南海四周的高墙是很好的屏障。

“毛主席住进去,我们才好高枕无忧呵。”周恩来对坐在一边的朱总司令说。

最后由政治局讨论做出决议,少数服从多数,毛泽东才搬进了中南海。周恩来把丰泽园的菊香书屋让给毛泽东住,自己搬到中院居住和办公。

不久,江青要搬来,周恩来又让出房子,迁到前院的东厢房。可这里屋少人多,长住下去也不是办法,得另寻地方。一天,周恩来来到中南海的最西北角,院前的匾上写着“西花厅”3 个字,一进院内,正是海棠花盛开,周恩来为之精神一振。他非常喜欢海棠花,称它们为“群花”。以后,周恩来就住到了“西花厅”。

而毛泽东在菊香书屋一住就是 27 年。

毛泽东搬进中南海以后,很喜欢这里的自然景致,院中的遍野小草给了他幽静恬淡的心境。有一次,周子建安排工作人员打扫院中杂草。忽然,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莫拔莫拨,莫伤了无数生命。”

就这样,被毛泽东保护下来的小草日夜簇拥在菊香书屋的四周,为彻夜操劳的领袖置换新鲜的氧气。

初夏时节,这座古旧的四合小院门口摆放了许多色彩斑斓的盆花。 “过去这里是公园,由他们随意美化,我们不干涉。可现在我住在这里,

就不要摆了吧,摆一点松柏怎么样?”毛泽东与工作人员商量。工作人员点点头,但却露出了不解之色。

“你们知道,到我这里来的人很多,以后会有工人农民来。”毛泽东解释道,“他们来了,就是为了看看我,看看我住的地方。如果我这里摆了那么多的花,那他们也会上行下效向我看齐,养成这种虚荣的风气就不好了。”工作人员立即同花工商量,挪走花盆,只在院内十字路口处,摆了一棵

常绿的棕树和一对无花果木,走廊上摆的也是两盆绿草。毛泽东十分满意这绿色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