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条真理,可谓佛教教义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观察人生的基本指导思想与价值判断标准。佛教所说的苦,不仅是肉体之痛苦,也包括精神上的苦恼与不安,认为现实世界就是由各种苦所构成。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四种苦,还有怨憎会苦(指与怨家对头和所憎恶之人和事物相会之痛苦)、爱别离苦(指与所爱的事物和人的离别之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指一切身心的痛苦,参见后文“五蕴”)。这 8 种苦构成了人生的总合,亦即“苦海无边”。总之,佛教认为人生是由各种苦组成,全无欢乐可言,“苦”实际上是指精神上的期望永远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它的产生,是因为人具有不断的占有欲望,这种欲望统称为“爱”,这种爱欲为自我意识的来源,时时事事要求得到自我满足,而且永无止境,所以佛教认为人生是一切苦的大聚集。由此观之,佛教所说的“苦”有两个基本特点,其一,“苦”非一人之苦,亦非一部分人之苦,而是一切人共有之苦,并且是不可避免的。“苦”是佛教对现实世界的根本认识和出发点,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抽掉种姓与阶级内容而谈全人类之苦, 显然抽掉了其阶级内容而有利于统治阶级,例如“求不得苦”,不同种姓的人“求不得”的内容即有天壤之别,一方面争权夺势,利欲熏心,一方面是饥饿与被奴役。其二,这种苦非神或他人所强加,而是由个人前生之“业” 所决定。它继承了婆罗门教轮回业报的思想,前生之业决定今生,今生之业决定来生。
集谛是佛教对苦谛的原因和依据的解释。“集”为聚合之意,苦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集中一点即在于人有欲望,由于欲望而产生行动,从而造成各种苦。
灭谛,“苦”既然是由欲望而生,所以只有彻底灭除人世间的各种欲望, 方能达到免除轮回,使烦恼、痛苦从根本上无从生起,则可达到佛教之最高境界“涅槃”寂静,亦即彻底的精神解脱的无苦世界。因此,灭谛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涅槃或解脱、超脱之意。
道谛是说明通向苦灭解脱的涅槃境界的积极的、所必须遵循的道路与方法,亦即修道。实现这一道路有 8 种途径,称为“八正道”。
依佛教之观点,四谛概括了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关系,集谛是苦谛之因,苦谛是集谛之果,所谈内容为现实世界的因果关系。道谛是灭谛之因, 灭谛是道谛之果,是讲达到出世的因果关系。四谛的宗旨是要求信徒“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从而达到解脱。